春節的意義 zt
(2008-02-06 16:01:18)
下一個
春節的意義
■周桂鈿 發布時間: 2006-02-08 06:00 來源:中華讀書報
http://www.gmw.cn/CONTENT/2006-02/08/content_367611.htm
時間有自然與人文的兩種。自然的時間,就是不斷逝去的過程。而人文的時間卻是非常豐富的、精彩的。
春節又要到了。春節有什麽意義?過去一次又一次地過春節,卻從來沒有想過它的意義。
在少年時代,我生活在農村。過春節是非常隆重的事情,整個社會都沉
浸在節日的氣氛中。除夕晚上,每家都擺上十碗食品,十杯酒,點上兩根蠟燭,再點上香,燒起紙錢,還放鞭炮和焰火。全鞭是一百個小炮連在一起的,一點著,一分鍾內要響一百聲。這家點完那家點,接連不斷,呈現出熱鬧的過節氣氛。一個家族都在一塊上供,獻給同一的祖先。擺了很多桌子,點著很多蠟燭,香火大盛,一片輝煌,煙霧彌漫。小孩子在一起,不知如何是好,隻是跟著興奮。以後,我們把大家歡樂的事都說成“像過年那樣”。到了深夜,才結束。然後才收拾回家,關門吃年夜飯。關門之前,先放炮,告訴別人請不要打擾。全家自己安心過年了。平時,吃飯多,吃菜少,這一晚上,菜隨便吃。當時,我們認為這是一次大的享受。但是,飯也要吃,哪怕隻吃一口,也要盛一碗,剩下半碗飯,表示年年有餘。還有一樣是必須吃的,那就是鴨蛋、雞蛋。福建海邊,航海忌諱“浪”,蛋與浪同音。因此蛋不說蛋(浪),而叫蛋為“太平”,吃蛋就說吃“太平”。“太平”當然是吉利的話。福建有一句俗語叫:“吃蛋講太平”,意思是很講究。年夜飯有“太平”,是祈求一年太平的意思。正月初一,早晨很早起床,一開門,先在門前放一鞭炮,表示已經起來。這一天,禁忌有:不幹活,不拿鐵器,不掃地,不倒垃圾。早飯吃素。小朋友都穿上最新最好的衣服,吃飽就玩。不吵架,不打仗,好像這一天不和諧,會給這一年帶來不好的命運。每個人都覺得應該過好這一天。拿著壓歲錢,想去買什麽玩的吃的,結果都買不到,因為商家也都回家過年,商店大多停業了。這一天有兩個去處:一是看戲,二是看遊神。木頭刻的神頭像,木板做成的身軀架子,披上彩色的神衣,由一些青年人在裏麵頂著,遊行。除了遊行,有的還頂著神像玩耍,跑來跑去,其他人就跟他們打鬧。什麽事不做,就是玩。出外工作的人也都回來,在一起談天說地,講一些外地的奇聞怪事,很有趣味。好像全社會都放假,也像剛打完仗,進入休整階段,輕鬆一陣子,準備新的戰鬥。開始,小孩很重視這個節日,可以帶來許多歡樂。年齡增加,情緒也在變化。考慮的問題就不同了。小孩想的是如何玩。大人想的就非常複雜了,但都一致認為這個節日是重大的、重要的。要好好過,但都沒有想過它的意義。幾十年了,年年過這個節日,從來沒有考慮過它究竟有什麽意義。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剛分到兩居室的住房,把嶽母請到北京來過春節。除夕夜,剛過午夜十二點的時候,四周炮聲突起。我們也買了幾十元的鞭炮,拿到樓門口放,放了大約半小時,嶽母很興奮,說真該多買一些炮。年年放炮,我們也沒有覺得有什麽意義。後來,北京市實行“禁放”,就聽不到炮聲了。北京市覺得冷清了許多。大家都感到沒有過節的氣氛。有的回到老家農村去欣賞炮聲。有的打電話給老家,從電話中聽聽炮聲,過過癮。有一年,我們學院租車拉職工到郊區去,到那裏買炮放,也是一種情感補償。為什麽對放炮如此情有獨鍾?這是長期積澱的風俗習慣。年年放炮,不知道它有什麽意義。一旦不讓放炮,心理上感到有些別扭。這時候才發現,放炮對於我們中華民族是多麽重要,是與民族精神緊密聯係的。因此在“禁放”期間,總是禁而不止。現在改為“限放”,自然是體現了民意。
春節有什麽意義?原先的春節是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立春是春季的開始,是一年中第一個節氣。古代統治者都極端重視這個節氣。 “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乃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呂氏春秋·孟春紀》)立春這一天,天子要率領百官到東郊迎接春天的到來。回到朝廷,接著要進行頒獎活動。這應該是春節的第一個意義。
現在的春節是在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中的第一天,過去稱“元旦”。一年之計在於春,過去春季三個月是正月、二月、三月。正月是一年中的首月,又稱端月。這一月的第一天,其重要性,古代頗多論述。兩千多年前的大哲學家董仲舒說:“《春秋》何貴乎元而言之?元者,始也,言本正也。” (《春秋繁露·王道》)為什麽重視元,因為元就是開始。強調開始,就是要端正根本。《呂氏春秋·孟春紀》記載:“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元日就是元旦。這一日,天子向上帝祈禱,希望有個豐收年。現在北京天壇的祈年殿,就是古代皇帝祈穀的場所。後代祈穀的日子不是元旦(正月初一),而是正月的上辛日。一個月有三個“辛”日,分上中下。第一個辛日就是上辛日。一般在正月的初一到初十之間。秦代成書的《呂氏春秋》說到天子在元日向上帝祈穀以後,在正月裏選擇一個好日子,天子親自帶著農具,率領百官去耕籍田。秦朝皇帝沒有耕籍田的記載,漢朝皇帝有很多耕籍田的記載。《漢書·文帝紀》:詔曰:“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後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禮儀就是製度。就是說皇帝耕籍田,皇後親自經營蠶絲,作為祭祀的供品,要成立製度。後來,天子耕籍田的日子定在立春那一天。後代皇帝雖然不再自己種糧食供祭祀用,但是,耕籍田的形式還保留著,那就是在立春那一天,皇帝拿著玩具樣的小金犁,在社稷壇的五色土上走幾圈,做做樣子,就算耕籍田了。耕籍田,是表示皇帝對農業的重視,帶頭農耕,為天下人作示範。一種形式表明一種態度,態度不變,形式也還要保留。天壇雖然還保留著,隻是成了曆史文化遺跡。隆重祭天的形式沒有了,也就是態度變了。豐收是人民勞動的結果,不是祈禱上天的回報。
天子迎春於東郊,是在立春日。天子祈穀在正月的上辛日。這兩個日子對於皇帝來說,是向“皇天上帝”祈禱,是天人溝通的重要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要虔誠、隆重。為了這兩次隆重的典禮,負責祭祀的太史要提前三天告訴皇帝,以便皇帝做好祭祀的準備。準備什麽呢?其他所有禮器,輔助人員,儀式,都是太史組織別人安排。皇帝需要準備的是潔身。一是洗澡,二是素食,三是獨居,四是不處理政務。這些準備是別人代替不了的。但是,這兩個神聖的活動,似乎與百姓關係不大。而正月初一這一天,是一年的開始,似乎與這一年的命運緊密相聯,百姓都非常重視。這一天成為我們所說的春節。
時間有自然與人文的兩種。自然的時間,就是不斷逝去的過程。而人文的時間卻是非常豐富的、精彩的。除夕到初一,是歲末年初,舉行各種儀式,送舊迎新。歲末是驅疫送舊,年初是迎福納新。一元複始,萬象更新。從除夕到初一,自然時間沒有什麽特殊性,而在人文方麵說,則是非常特殊的日子。它象征一年周期的結束,又象征新一年周期的開始,從這天開始,每個人都長了一歲。在這樣的喜慶日子裏,穿最新最好的衣服,吃美味佳肴,說吉慶的語言,講吉利的故事,一切都從最美好的開始,也是對人生幸福的祈盼和追求。在我們的心目中,正月初一,這是多麽神聖的日子!這是悠久曆史的沉澱,由來已久,深入人心。年年如此,習以為常,從沒有考慮過它有什麽意義。開放以後,出國的人多了,在國外過日子,沒有春節。在歐洲、在美國,有基督教的傳統,過的是耶穌的“聖誕節”。即使在東方國家如日本,他們沒有農曆,隻有陽曆,不知道農曆正月初一(春節)是在哪一天,也隻好跟著西方人過洋節。當然日本人還有東方的情緒,還要過一些東方傳統節日,如七月七日的七夕節、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九月九日的重陽節。采用的都是陽曆的日子。其他節日都沒有什麽大問題,但是,陽曆的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賞不了圓月,對於古代有關中秋節的詩詞歌賦,也就欣賞不了了。中秋節人文內涵就大打折扣。經曆了外國的節日以後,才發現中國人過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特色傳統,這個傳統聯係著民族精神。在全世界華人華僑集居地,都會記住春節這個日子,都會作充分準備。到時候,就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歡度一年一度辭舊迎新的佳節。有的放鞭炮,有的舞龍獅,有的唱京戲,還有的演雜技,演其他節目。民族傳統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節日氣氛更加熱烈。經濟發達和社會進步,人壽年豐充滿喜慶。傳統節日剛形成的時候,一般都帶有迷信色彩,到後來,就形成了民族的文化。那些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也都在過傳統節日,說明過傳統節日已經不是什麽迷信活動,而是文化活動了。各民族的傳統節日的文化活動,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民族凝聚力的表達方式。這是全民族的情感所係,所有政府以民為本,尊重民意,都非常重視聯係群眾情感的傳統節日,千方百計協助安排節日群眾所需要的商品,特別是放假,讓群眾能夠更好地過節。現在春節放長假,已經有比較充分的時間歡度春節這個神聖的日子。其他傳統節日是否也要放假,已經有許多人在呼籲。執政為民,自然不能不考慮群眾的這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