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
2020 (1)
2023 (1)
2006年的聖誕假, 去紐約百老匯看了一場備受期待的歌劇.
陣容? 夠吸引眼球的! 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傾情十年,全球首演歌劇: <秦始皇>. 主唱多明戈; 編曲譚盾;導演張藝謀;英文歌詞哈金.
看畢, 走在曼哈頓中城夜深寒冷的街頭, 居然會冒出這樣的想法: 我花了一百美金(還未算住一晚的貴HOTEL呢)去看的一場戲, 得到的快樂, 遠遠不及2005年一場免費的超級女聲.
一百美金的票算是中檔偏低, 最貴的是$375. 該劇在紐約的九場演出, 幾千人的劇場, 最貴的 最平的票, 全部都在第一場首演前預售一空. 這種情形是非常少見的, 可見公眾對此劇的期待值有多高, 大都會歌劇院的市場威力(Marketing Power)有多大.
我剛開始看到首演消息的時候, 就很想捧場. 看多了西方歌舞劇, 特別期待看到自己人的作品. 於是很早就訂了票 (在11月, 距正式上演還有一個多月呢, 那時75%的票已被預售了, 越貴的賣得越快). 我後來看評論時才知道, 大都會歌劇院參與推出的歌劇通常都是質量很高的, 尤其在音樂創作上, 鮮有失望.
無可否認, 為了達到中西合璧的效果, 譚盾想了很多點子, 用了很多新招. 包括以石擊鼓, 旁敲鼎鍾; 引用京劇, 秦腔唱法等等. 可是, 這些小技巧根本無法掩蓋其主題音樂創作上的蒼白. 他自己, 好象更得意於那些支微末節的小玩意. 可惜, 在一個被幾千個觀眾聽著盯著的大舞台上, 你更需要打動人心的音符, 而不是樂器, 各種並不協調的聲音, 和幾國音樂的疊加. 三個小時看下來, 除了齊唱秦國國歌時有一點點歌劇的雄渾味道外(也太短了!), 其他時候, 都是莫名其妙的, 高聲的, 單調的, 沉悶的演唱. 還真虧了多明戈和其他幾個主唱的好歌喉, 否則真看不下去的說.
舞台? 同樣失望! 最新一期的<世界日報>周刊, 尖刻地說張導把舞台 “活生生地作成了墳墓”. 我倒還好, 不否認舞台設計也有一些亮點, 如黃光點灑在階梯上, 成堂皇的皇宮地毯狀,還是挺有張導的色彩風格的. 我的批評是一個靜止的沒有動感的舞台. 觀眾如我, 在多部百老匯歌劇的熏陶下, 早已習慣了一個沒有停頓的流動的舞台. 流動的效果或來自不落幕地轉換台景, 或來自演員的動做表演. 深諳舞台效果的製作人會知道,在那種場合, 每一分鍾都是珍貴的, 觀眾的情緒更是需要連貫的不帶斷續的. 可是, 在<秦始皇>, 居然會場場落幕換景! 而且演員根本就沒有多少動作, 都在那站著坐著唱. 我暗想, 好歹也來段象<十麵埋伏>那樣色彩繽紛的官舞啊. 沒有! 隻有黃豆豆的一小段舞 (他倒還真不錯), 怪怪的動作, 一點都不大氣. 可能張導他們想突出音樂,不想搞太多表演. 反正舞台效果就是: 悶. 手法倒退一個世代.
至於故事內容, 是講秦王要高漸離寫國歌, 而高和嶽陽公主, 將軍又產生一個三角關係. 最後三人都死了. 剩秦王一人孤獨地登基. 有批評說故事不符史實, 我卻覺得, 安一段三角戀來增加衝突, 用征歌的故事來突出音樂的重要性, 其實都是些好點子. 問題是: 這個故事沒講好! 感情戲沒有感覺, 衝突戲沒有激情, 帝王戲沒有恢宏大氣. 我不知道哈金在這部戲的編劇參與了多少. 老實說我有一半是衝著他去的 (他的英文歌詞還真是棒, 好幾次我都想抄下來). 但很可惜, 這個劇編得一點都不出彩, 激情寥寥, 引不起共鳴.
“THE ELEPHAN GAVE BIRTH TO THE MOUSE”-----這句話不是我說的, 出自美媒體一資深音樂評論人對此劇的樂評, 標題是: 形式遠大於內容. 綜合各類評論, 批得最狠的是音樂, 就算是一部耗費了十年努力的歌劇也毫不留情地批評. 老實說, 自己人咋批我都不會往心裏去. 但看到別家的妙評, 心裏卻是咯登一聲. 唉. 我自己倒還好, 畢竟還是見證了百老匯第一出的中國歌劇, 時也勢也, 也算是捧了場了.
我覺得, 和李安相比, 張導, 陳導, 譚大師他們, 都缺乏一個想與觀眾作平等交流的心態和努力.
我看過李安的自傳 <十年一覺電影夢>, 很受觸動. 印象最深的是他做<臥虎藏龍>時, 那種備受中西文化拉扯的經曆. 他的兩個編劇, 一中一西(中方王蕙玲, 寫四月天那個, 西方的不記得了, 也是名作家), 她說她的江湖, 他說他的理解. 反複修改, 反複吵架, 而李安夾在中間, 兩邊安撫, 兩邊難做人. 直到實拍了, 還在改, 有些對白還是現場靈光一閃抓到的. 我覺得這種拉扯, 這份思考, 恰恰就是渴望走向世界的中國編導們欠缺的.
你看<秦始皇>, <黃金甲>, 一朝天子, 大家長, 一呼百應, 從上而下, 我講你聽. 至於你愛不愛聽, 喜不喜歡, 那是你的事啦, 動搖不了我的地位的. 這裏缺乏一個平等的交流意願, 難以引起共鳴.
幾個天才的疊加, 沒有能夠創造出歌劇應有的激情與感奮. 相反, 看完後卻有壓抑沉悶, 無法舒張的感覺.何苦呢, 花錢買難受? (嗬嗬, 沒有第二次啦). 可還是忍不住感歎: 這是多麽難得的, 正麵宣揚中國文化的機會啊, 又有多少認真傾聽又舍得花錢的好觀眾啊. 盛裝而去, 失望而回的感覺, 又要多久才會淡薄呢?
WHY, OH WHY? 大象們製造的不是大象, 卻是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