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轉貼]中國古代國威“展示”是與非

(2010-05-14 05:17:22) 下一個
[轉貼]中國古代國威“展示”是與非

古代國威“展示”是與非

2010年05月10日 來源:中新網-華文報摘

  在《魏書.李孝伯傳》中讀到一段平常而又奇特的文字。文字涉及李孝伯的侄子李安世。文雲,“美容貌,善舉止”的李安世,在應答外國朝貢者諸多問題時,機敏而博學,體現了大國的風範。

  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年),南齊武帝蕭賾派驍騎將軍劉纘率人到北魏朝貢,李安世負責接待他們。可能出於對外交往的需要,國家為接待這個使團下了工夫。“多出藏內珍物,令都下富室好容服者貨之,令使任情交易”。通俗說,就是朝廷從府庫中拿出金玉珍寶,然後又發了一個通知,讓京都的富商穿?華麗的衣服和那些使團成員交易。“使至金玉肆問價,纘曰:‘北方金玉大賤,當是山川所出?’安世曰:‘聖朝不貴金玉,所以賤同瓦礫。又皇上德通神明,山不愛寶,故無川無金,無山無玉。’”

  北魏一朝是不是經濟好得“金玉大賤”?是不是“皇上德通神明,山不愛寶,故無川無金,無山無玉”?史書上有許多具體數字可供引用,舍繁就簡,概而言之,當時不少官吏不僅貪汙公帑,而且搜刮老百姓幾乎到了殘酷的程度,從北魏統一到孝文帝改革前的五十多年時間裏,農民起義就達七八十次。李安世的“皇上德通神明”等語,究其實隻是官員在外交場合慣用的唇槍舌劍之語,不可完全視作實情。

  不過從此事推斷,在社會上,尤其某些場合,辭令的重要程度常常讓人無法想象。有時說一句中聽的話,比做一件漂亮的事情還要有功績。做一件虛假的樣板工程,比踏踏實實工作更得上峰歡心。唐僖宗幹符二年(875)的秋天,蝗災大起,蝗群遮天蔽日,所過之處一片赤地。可京兆尹楊知至,上本奏稱,托皇上的恩庇,蝗蟲飛到京畿一帶,不僅不吃莊稼,而且都抱?荊棘自殺死掉了。這顯然是黃口小兒的誑語,可才高八鬥、滿腹經綸的大臣們,卻正兒八經為這個奇跡互相祝賀。

  李安世是不錯的一位官員,太和九年(485),他感於貧富不均,豪強廣占田土,百姓無立錐之地的社會現狀,上疏建議實行均田製,限製士族多占田產,分配土地給無地農民,為百姓所稱道。此可見他有求實的一麵,並不把實力等同於軟實力,也沒有把軟實力等同於宣傳。他在外交場合口若懸河,應對自如,猜想可能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外國人的挑釁逼迫,二是自然而然對曆史遺產的繼承。別國人巧言如簧、挑釁生事的情況並不鮮見,查查戰國時代的說客之言,就可以約略了解這一點;說到曆史遺產,翻翻史書,也能發現,能言善辯之士腔調多是如此。《北史》記太和元年四月蠕蠕遣使獻貢事曰:朝廷很重視外邦的朝貢,“乃敕有司,出禦府珍玩、金玉、文繡、器物,禦廄文馬、奇禽、異獸及人間所宜用者,列之京肆,令其曆觀焉。”使者們自相謂曰:“大國富麗,一生所未見也。”就當時北魏的社會經濟狀況來講,比蠕蠕要發達,使者稱“大國富麗”,不算虛言。但我們也應看到,那句讚美的話有“金玉”誘導出的味道,充盈?自我顯示富有創下的功績。

  世界上不具有展示功能的事物,我們實在舉不出幾件。不論好壞,凡是事物公之於眾之後,不僅展示了事物本身,也展示了相關的因素。比如政治狀態、經濟狀態等等。因此,我對“展示”的做法並不反感,覺得它無可厚非。因為不管你是否想借某事展示什麽,從根本上講都是“展示”。也可以說,不管你意識到還是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展示”意義,諸事本身具有的“展示”功能是不變的。然而,難點也正在於準確把握“刻意”展示與“自然”展示之間的度。

  大業六年(610年)正月,隋煬帝接待外國客人時,為了顯示國威,搭了一個大戲台,足足唱了一個月的戲。然後整修了市場,周邊的樹木都用繒帛纏起來,之後讓外國客人見識了許多好產品,又讓他們白吃白喝,於是那些“蠻夷磋歎,謂中國為神仙”。

  隋煬帝“示威”無疑是成功的,可他“單向思維”的缺點也很明顯。他隻知“示威”,卻不知道“示威”是個很複雜的事情——你本想“示”此事之“威”,結果可能“示”了彼事之弱。胡客中的“黠者”不就提出來中國也有窮人麽?“示威”猶如捕蟬的螳螂,它的一舉一動都被黃雀看在眼裏。

  有趣的是,人們總是以為這種帶有明確目的性的展示,就是國家強大的根本,甚至奇妙的以為得到誇讚就是強大的標誌,受到責備就是腦後有反骨。於是,展示的雪球越滾越大,幾乎諸事都想展示。進而發展為做事就為“給人看”,浮躁之氣如水銀瀉地無孔不入,蔚為壯觀了。

  (摘自香港《文匯報》 作者:李恩柱)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