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單為了紀念逝去的

(2008-01-13 07:07:25) 下一個

不單為了紀念逝去的

葛煒煒的事情,發生好幾天了。我曾在科大渡過一段難忘時光,雖與煒煒並不認識,但並不妨礙我對他的紀念,以及對事情的思索。昨晚有時間看了一遍相關文章,聯係到前前後後的一些事情,很有感觸。於是,早上起來寫了這篇文章,並不想深究事情之原委,隻想抒發一下對逝者的一點紀念,以及對事情的一點看法。

 

世上之事,情理二字;不食煙火,斷然不行。

       從網上看到的事情原委,是煒煒導師要到美國去了,因此叫煒煒改Mphil,找工作,或者換導師。煒煒在這兩條路都嚐試過,卻無正麵回應,與導師溝通也不果的情況下,選擇了自絕之路。我相信,導師自是無意為之,但是否缺少了一些情義,高飛之餘卻沒有顧及相對自己處於“弱勢”的學生。縱然他飛得再高、飛得再遠,若幹年後,念及此事,都會內疚於心。

人生處世,過於世故固然不好,但不通情理,不食煙火,更是不行。

       內地生在這邊讀書,有苦有樂。拿著比內地同學高得多的獎學金,生活上無後顧之憂了。但高獎學金也有雇用關係之嫌,因此科研壓力也大很多,同時還要麵對一些文化隔閡。表麵光鮮,酸甜苦辣卻是外界所看不到的,因此也有學生對製度、對導師產生了一些怨言。在我記憶中,之前就有科大前校長之公子吳××的學生退學事件。今天,重溫了一下他學生寫的《為了忘卻的紀念------懷念我在HKUST-CSE的日子》,根據文中所描述,吳公子對來自法國的白種學生M極度推崇,卻對同根同種的作者很是挑剔。我第一次看此文時,很是吃驚,即使吳公子是America Born Chinese,但終究是拿筷子、吃米飯的,怎麽會對中國人卻沒有多少認同?如此忘本?我想吳公子小時候一定是沒有念過三字經,沒有扒光過碗裏的每一粒米的。

       和講究競爭的現代西文文化相比,不忘本是傳統東方文化的特質。無論身處哪個階層,忘本總是可恥的。吳公子,希望你能默念一下“不忘本”三個字。

       此次之事件,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中文大學校巴收費事件。向那些月入不足一萬的餐廳地哩、侍應、超市收款員收取每次3元、每天來回6元的校巴費用,說是補貼校巴營運費用,一眼看穿,是“劫貧濟富”之舉。月入好幾萬乃至十萬之上的教師們尚懂得要去向政府申請“薪酬向97看齊”,難道你就忍心向那些剛好能維持基本生活的人再加一刀?中大校長劉遵義作為全球排名前三的華人經濟學家,沒理由算不清每天6塊,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麽。

       也許劉校長是吃肉吃多了,便不知喝粥之難。

       以上均是立即見效,並引起反彈之事例。再往大了說去,在並不是一刀便見血的政府政策層麵,也尚存不食人間煙火的事例。中國大陸的教育產業化,阻礙了多少農村孩子的“跳龍門”之路,造成了人為的階層隔離,中國大學生源的農與非農比例,一年比一年低。前段時間看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一個農民一年賣了6頭牛也湊不夠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唉,製定教育產業化政策之人真是“高高在上,不知民間之疾苦”。還有台灣李遠哲之教改,本意是好的,但學生勞頓而無所獲,家長困惑,難道每個孩子都要按“諾貝爾”之路走一遍過來?

       刀刀不見血,但又扼殺了多少人向上的希望?

朱鎔基的教育產業化,李遠哲之教改,是高高在上,不恤民情之舉;

       煒煒的導師,中大劉遵義之校巴收費,是不諳人情,食肉者不知喝粥難之舉;

       科大吳公子之唯血統論,是忘本之舉。

       從我接觸麵來看,香港的底層勞工,他們讀書不多,但“情義”二字還是存在於胸,並且深諳生活之艱辛。但從上麵的高級知識分子所做之事看來,中國傳統道德中的“情理”二字,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中國古代讀書人強調“出仕”二字,提倡“先立人,再立業”、“達則兼濟天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所以,縱是學富五車之士,或是身居高位之仕,若是社會倫理、道德情理上不過關,終究不能成為澤被眾人之人,不能成為令人高山仰止之人。

這一部分,提及了一些很有地位的人,還頗有些是朱校長的好朋友,望他們能海涵。

 

心在夢在,人在夢在。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進行國企改革,大批企業職工下崗,很多城市的隱性失業率在10%以上。那時,我正在讀高中,吃晚飯時候常常能看到中央電視台播放劉歡的一首歌——《心若在夢就在》。“……辛辛苦苦已度過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風雨。我不能隨波浮沉,為了我摯愛的親人。再苦再難也要堅強,隻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背景是一個下崗工人走進自己的家,一個牆上隻有幾張“鐮刀斧頭”獎狀的家,以及一個紮著紅領巾的可愛的孩子。

       到了今天,他們中絕大部分人挺了過來,並且隨著中國經濟的好轉,他們中很多人都過上了還算可以的日子。我們的父輩,他們曾上山下鄉,在成為家庭支柱之時部分人又經曆了下崗。想想,相比起他們曾經麵對的困難,我們麵臨任何的困境都不可一提,那還有什麽是過不了自己心理那關的?

       德川家訓有雲“心生欲望時,應回顧貧困之日(心に望みおこらば、困窮したる時を思い出すべし)”。我想,身處困頓之時,也應念榮耀之路。從BBS上看到的煒煒的簡曆,他曾是全國前十幾的化學競賽獎得主,一路走來,保送、申請,順風順水。即使遇到一時之困頓,也應回顧過去之榮耀,念及父母之期望,也應想想還有一起踢球的好夥伴們,也應相信“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若在夢就在,沒有任何難關是過不了的,沒有任何理由是可以支持做傻事的。

 

斯人已逝。

       記得03SARS的時候,香港經濟陷入停頓。這時,代表香港一代盛世的張國榮從高處往下跳了下來,虞姬終成絕響。很多香港人都認為,“香港這次真的是沒得救了。”但曾誌偉在一次籌款晚會上的開場白是這樣說的,“……我傷心,難過,什麽都唔想做。但是,我知道,今晚的騷就一定要做,我要話給全世界知,我地愛香港”。

       這次的事情,媒體描寫不一,不乏人為製造“香港”、“內地”隔閡之作。我們內地生來到香港,也許真的和本地人溝通尚有困難,也許確實未完全融入本地社會。但我們為人是真誠的,是誠摯友愛的一群人,我們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傳統,有“血濃於水”的道德傳統,我們是“有情有義”的內地生群體。

我想,紀念逝者,我們要以我們的精神風貌,話給全香港人知,“內地生群體不是天水圍”。

 

此文倉促而作,一是為了紀念逝者,同時更是希望,

自此以後,“大人”們在作決定之時能將“情理”常存心中,不高高在上,不忘本,不劫貧濟富;

自此以後,困境不再是絕望的天涯,人人常存希望之心;

一天一天,“內地”、“香港”不再是鴻溝,天水圍也不再是天水圍,香港明天更美好。

 

200711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紅地瓜 回複 悄悄話 香港是個美麗的地方,很懷念那段日子!

香港的華人,不管去的早的,還是最近才移過去的,普遍缺乏正義感,缺乏同情心,至於所謂精英,跟六合彩中獎者的心態差別不大,混子多,垃圾多,一個個還人模人樣.

號稱全世界最富的地方之一,老百姓住的是什麽,下層老百姓普遍打兩份工,還是生活艱難;再看花幾千萬請人學跳舞的社會成功女士,慢慢地明白了民族的未來是什麽,華人是什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