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富人徒有虛名?看看這一家人的錢是怎麽花掉的?
眼下鬧經濟危機,大家的荷包都很癟,一般人沒錢是可以理解的,但富人在身邊哭窮,就不是那麽容易讓人信服了。
我還真遇到一位這樣的華人“窮”富人老馬。那天我們和國內的訪友老沈談起在國內買房的事,老沈說現在是買房的好時機,國內的朋友都在發瘋的買,因為大家感覺,中國的房價今後還會漲,在中國買房仍然是投機的最佳選擇。可這位老馬兄連連搖頭說:“我哪有錢買房,別說是用現金,就是首付我也拿不出來。”老沈大惑不解的問:“我每個月1萬塊人民幣不到,能買得起房,你們每年40萬美刀,竟然說這種話,打死我也不信。在我麵前裝什麽孫子,哭什麽窮?”老馬顯得很委屈、很無奈的表情。在我們的一再追問下,他向我們通報了他的家的財政。我們聽後很有感觸:難道美國真的是徒有虛名,連富人也不行了,何況中產階級?
老馬夫婦在美國大拚了20多年了,早年留學加國,後輾轉來美國落戶,現在夫婦在美國醫療戰線奮鬥,有兩個的孩子:一個上了美國頂尖大學,一個在讀高中;兩套房子,一套自己住,另一套因為賣不掉而出租;三部車子,他自己、老婆和小兒子各一部。
說起老馬夫婦的收入,那可不是吹的,在華人圈內要算是拔尖了,每年毛收入40多萬,正兒八經擠進了美國富人的行列,而且是TOP1-2%的位置。他們的生活是富足的,因為他們的日常生活是無憂無慮的,也能出去度一兩次假,但他們真的沒有本錢去做額外的投資,因為手頭根本就不那麽寬裕。以下是他們大慨的收支情況。
毛收入雖有40萬,實際到手的錢要比這少得多,聯邦稅跑掉95000,州稅、市稅總共16000,社會安保(social security)跑掉13000,醫保(Medicare)跑掉6000,這樣每年總進賬約26萬,加20000不到的每年租房收入,合計28萬。
支出方麵比較瑣碎,這裏先列舉一些大筆的支付。首先是房子,每年的本金加利息加地產稅總支出約50000,這裏還不包括房子維修和維持的費用。
另一筆更大的支出是孩子的學費,大兒子上私立大學,每年總花費超過55000,像他們這樣的收入,沒有可能去申請助學金。小兒子上私立中學每年學費一項就是24000,如果算進課外的補習,學校的各項活動開支的話,將會突破30000。總學費85000。
車子的花銷也不小,過去3年,他們買了兩輛新車,一輛舊車,都是貸款買的,雖然說利息不高,但每月的支付也有2200,一年就是26400。
“三子”之後就是保險費了,醫療保險他們是單位管了,自己基本沒有負擔,有一點Copay,也是微不足道的。生命保險每年花2000,殘障險(disability)每年5000,房屋保險費2500,汽車保險費3500(孩子開車後,保費翻了一番還不止)。這樣每年用在保險上的錢竟然也高達10500!
房子、孩子、車子加保險每年的固定開銷總計為17萬!這也許正是富人之所以成為富人的原因吧。房子要大,車子要好,保險要全,孩子要上好學校,樣樣都是錢買來的。不過,他們還不算正宗的富人,要不,還得有一套或多套度假房,還要買遊艇,還要加入高爾夫俱樂部,就更貴啦。
剩下大約10萬塊,我們看看他們怎麽花的。
和很多富人一樣,他們也喜歡度假,用他的話說,他們還算是有節製的,買最便宜的機票,住減價的賓館,每年出去兩次,無論是美國國內還是國外,一次一周左右的旅行消費約在5000到10000不等,取個中間數,總共15000。每兩年全家回一次國,每次花費大約15000-20000,所以每年約8000。
每個星期購買食品和日常用品150到200(一年是9400),每年買衣服至少2000,每年幾個節日、生日花銷3000,電話、寬帶、電腦、音樂會、電影票、球賽票平均每年大約1500-2000,水電煤氣費每年4000,慈善捐款每年5000-10000(平均7500),給父母兄弟姐妹資助10000,每年開車40000邁,汽油費至少4000-5000,沒兩年至少有一個車子要換車胎,加上日常維修費用至少一年平均2000。這些花銷合計是44000。
要記住,這些東西很多是要交稅的,在這大約65000塊的日常花銷中,約有10%是額外的稅款。
這樣算下來,我們的老馬一年下來兜裏隻剩下40000塊了。這些是可預見的開銷,還有不能預見的就不說了,很難把所有的東西都想到。
老馬還對我們說,“過去的7-8年,我們買了兩套房子,讓我們把手裏有的現金都扔進去了。第一套房買了4-5年,價值就跌了近一半,現在還賣不出去,本來10來萬的投資都打了水漂。第二套房更是把自己僅有的10來萬現金又吸進去了,現在自己是一窮二白,經濟不好轉,我們翻不了身啊。”
他接著道:“眼看我的小兒子也要上大學了,到底上不上藤校,還真讓我為難,好像一個藤校就夠受了,兩個藤校,我的一大半收入就都沒了。”
“老沈,你現在知道我為什麽沒錢在中國買房了吧。這麽多年來,我從來就沒有資金用來投資,我一分錢股票都沒有。我現在指望的就是美國的經濟能馬上好起來,讓我的房子的價值漲上去,那樣我才能把失去的損失拿回來,也可以拿到抵押貸款,回中國買房才有門。”
聽了老馬的一席話,我們都沉默了,老馬這個富人怎麽也和我們中產一樣啊,好像不比我們寬裕多少,雖然工資聽起來挺嚇人的。在美國,做個真正的富人可真不容易,40萬不行,100萬也不一定能成,想必一千萬可能差不多。
看來能在美國做富人的華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國內一個月10000萬的人,買什麽房什麽車,兒子上什麽學?
比剩下的沒用, 人家都要好的。
Rich is not financial free.
i guess my point being, they are smart people making this much money, they should be equally smart in spending their money. maybe they should read a few pages of codes/provisions on those government websites. that is really a good idea.
lets revisit the classic De Beers diamond story. "A Diamond is Forever". Is it really? Well the company is making money forever, that much is certain. americans talk about "the good old days". in those days the monetary system is not based on credit. a good analogy of the government is the hungry mosquitoes in late summer. they need your blood but do not want you to notice. "tax deduction", is just another game.
日子過得好不好,不能拿錢來衡量。是你的心態:我喜歡這樣過著嗎?
大哥好像很了解美國生活吧?介紹介紹你眼中的美國?
您貌似對美國挺了解的,那應該知道美國的不同學區學校教學質量差很多吧?你孩子想上公立學校,去哪個學校是由你家地址決定的。如果本地小學或者中學不好,就隻能多花錢去私立學校。好學區的學校,一年能出一堆孩子被哈佛斯坦福錄取,而且個個遊泳鋼琴棒球玩的有模有樣;爛學區的學校,可能孩子才上初中就已經被那些小混混同學帶的酗酒吸毒了。不給你領回個大肚子女朋友就不錯了,還指望上名校?這就是為什麽華人家庭隻要有條件,要不買個好學區的房子送孩子去好的公立學校,要不咬牙送孩子跨區去私立學校。你隨便問個美國人,買房子第一要看什麽,人家馬上會告訴你:學區。
是三輛車的貸款,一共加起來每月2000多。
維修是一年$2000,不是$40000。他們總共開40000邁(mile).
說的對,他們過得其實有點富人生活的味道,隻是還沒有說想要錢就能拿出來。
是啊,要我,一半就夠了,可人家飛機票,出租車,高級賓館,再加餐館吃飯,看看當地的演出等等,唉,要花錢,那還不容易?
你的其它幾條評論我看不懂,就不作回複了,隻回一下這條。
你說:【回複浪寬的評論: where in my comments did you find a clue that is related to the riches in China? Wondering...】
你的這一條應當是對我的【回複gemini68amy的評論:
中國富人和美國富人的消費結構不一樣。】的回複吧。
也許我的理解有誤,至少我有筆誤,我在這裏道歉。當我讀到你的評論說:
“ i guess they are a bit ignorant on many other aspects of life other than their professional field, although obviously spend on traveling. ”我的理解是你認為他們的生活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完整。
我的回複【中國富人和美國富人的消費結構不一樣。】實際上有筆誤,我真正想說的是,在美國的華人移民富人和本土老美富人的消費結構不一樣,沒有和中國國內富人比的意思。
unbelievable! vision from a key hole. do you know what you are talking about?
i suppose that is not something new.
首先,我非常喜歡你的長篇評論,太喜歡了。
其次,你好像把我文章中的老馬當成樓主了,不是一碼事:)。
"問一下有小孩的各位,要是你兒子讀本地知名私立中學後近了能進北大遠了能進哈佛,你願不願意給兒子多出學費?你要擔心的,恐怕不是錢,而是自己兒子有沒有這個本事吧?"
--
其實,還真有人為了省錢不去讀藤校的。
中國的稅率我不是很清楚,應當沒有美國高,而且是一次性交完就得了,沒有美國這麽繁瑣、這麽細。
”以我個人的感覺,國內同胞的確比我們這些在美國辛苦打拚的洋插隊滋潤得多,也可能有錢得多。在美國請人幹活,一個小時最少也得幾十幾百美金;修個車動輒幾百上千美金;吃飯要繳10%的稅外加15%的小費;買廁紙要繳稅;買洗發水要繳稅;買個鍋買個冰箱要繳稅;每年車保險一分都沒法省,否則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會找個無良律師告你個傾家蕩產。出門上班要開車,去公園要開車,買支藥膏都得開車,車子一發動就是錢。在美國沒什麽親戚朋友的可以依靠,什麽自己操心,所以什麽都是錢。就算你不吃不喝,房貸全部付清了,每個月的房產稅(每年房子總價的1%-3%),醫療保險,車子保險,車子保養.... 幾千美金就沒了。這每一分錢,都是你的收入扣去30-40%的稅之後的純收入裏做開銷的。就是說,你年薪10萬美金,每個月拿到手的現金也就5000塊。這還不算州裏和市裏收的8-10%的銷售稅。”
--
你的這些話道出了美國生活的辛酸。
是這個理。
太欣賞了,你說的是至理名言。真希望大家都有這樣的心態。謝謝你。
40萬肯定不是底,25萬才是底,40萬底下的人隻會比上麵的人還要多呢。
在美國維持稍微好一點的Luxury life確實不很容易的。
說的很好。
也許是吧。今天的40萬肯定沒有20年前的40萬風光。
不是,不是。他隻是說沒錢在中國買房,沒有抱怨自己的生活。我前麵也交代了,他們的生活是富足的。
聽起來很不錯,一定要去看。謝謝。
中國富人和美國富人的消費結構不一樣。
中國的情況很不一樣,他們的開銷要少得多,我認識的人,一般房子車子都是付清了的,不會像我們一直要付到退休。
據說,工資到一定水平,貸款也拿不到。
哈哈,我想你的問題別人已經回答了。省就更不是富人了,哪一項是可以省的?
按照美國收入的統計資料,他們的家庭收入在TOP1-2%,應當是富人,但似乎並不那麽富。
很有意思的比較。
不是不是。這件事也隻是在講到在國內買房才會做個說明,其實,正像你所說,他們的生活他們自己也沒不滿。
很好很好。
股票和房產都是無法預知的。
不對,不對。我孩子還沒上大學啊。我孩子也進不了藤校,我也負擔不起。
謝謝你的數字。不是抱怨,隻是想說,富人也有富人的活法,也不那麽有錢,以為錢都花掉了,而且是富人應該花的。
我們應當按照全美的平均標準來談,25萬以上是富人。奧巴馬的稅法就是按照這個標準來訂的。
【手上現金的多少不是衡量富裕的標準,否則中國城打餐館的豈不是巨富?
看富裕程度除了現金之外,要看軟實力,比如,教育,醫療,社會地位,圈子,etc.,投資下一代的教育比投資中國房地產,或者買遊艇,實在明智一百倍。】
==
很欣賞你的思維方式。不過我以前也寫過一篇關於教育泡沫的文章,就怕投資回收不回來啊。
You will NEVER feel rich in this world because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waiting for you to spend. Have a humble and grateful heart, that will make you happy.
Between being happy and being rich, choose to be happy first.
等孩子都上完學了,他們自己也差不多老了,房子能不能保值是關鍵,你說的對。就怕房市一蹶不振,一輩子的錢都搭進去了。
首先,我勸那些沒有在美國生活過,或者根本就是在美國的華人圈子裏混口飯吃的看客們嘴下留情。你自己不懂美國社會,不了解美國主流社會的華人生活,不了解美國的文化和社會背景,最好能聽聽別人怎麽說。否則你就算在中國再成功,再有錢,和舊社會的土財主有何區別?中國人海納百川的胸襟哪裏去了?
其次,我想解釋一下美國的社會背景。我不知道樓上那位大哥認為學費該怎麽省。你送兒子去讀清華之前是不是打算和校長對於你兒子的學費問題討價還價一番呢?或者你兒子完全可以進入省重點中學你卻為了省錢把他送進了升學率低至少一半曆史上沒人考上北大清華的普通高中。樓主送兒子讀私立肯定是有道理的。人不會傻到無緣無故燒自己錢的程度吧?尤其美國的生存壓力這麽大。我想一種可能是樓主買的房子學區不好,或者本地公立學校教學質量不夠,為了兒子前途隻能送去私立中學。你看看人家擔心的是“要不要”把小兒子送進常春藤大學,而不是兒子“能不能”進去。問一下有小孩的各位,要是你兒子讀本地知名私立中學後近了能進北大遠了能進哈佛,你願不願意給兒子多出學費?你要擔心的,恐怕不是錢,而是自己兒子有沒有這個本事吧?
我曾經和國內的朋友討論過。如果大家都按照政府規定老老實實繳個人所得稅,中國的稅率遠比美國要高的多。比如你在國內如果年收入幾十萬人民幣,要繳的稅差不多要占到50%。月薪幾千塊也需要繳差不多20%的稅。請問各路大俠,哪個把你收入一半貢獻給政府了?每年繳的那點錢,恐怕也隻是意思意思吧?
以我個人的感覺,國內同胞的確比我們這些在美國辛苦打拚的洋插隊滋潤得多,也可能有錢得多。在美國請人幹活,一個小時最少也得幾十幾百美金;修個車動輒幾百上千美金;吃飯要繳10%的稅外加15%的小費;買廁紙要繳稅;買洗發水要繳稅;買個鍋買個冰箱要繳稅;每年車保險一分都沒法省,否則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就會找個無良律師告你個傾家蕩產。出門上班要開車,去公園要開車,買支藥膏都得開車,車子一發動就是錢。在美國沒什麽親戚朋友的可以依靠,什麽自己操心,所以什麽都是錢。就算你不吃不喝,房貸全部付清了,每個月的房產稅(每年房子總價的1%-3%),醫療保險,車子保險,車子保養.... 幾千美金就沒了。這每一分錢,都是你的收入扣去30-40%的稅之後的純收入裏做開銷的。就是說,你年薪10萬美金,每個月拿到手的現金也就5000塊。這還不算州裏和市裏收的8-10%的銷售稅。
樓主一家算好的,沒生什麽大病。我一個朋友,中風了,躺在ICU一個多星期的醫藥費就是100多萬美金。雖然他每個月付600多美金買了最好的保險,個人還是支付了一萬多美金的co-pay+deductible。後期的複健以及因行動不便雇人和買各種儀器設備等開銷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年幾乎花了10萬美金。十幾年攢下的血汗錢一轉眼就沒了。你能說他哭窮嗎?他以前可是矽穀工程師,年薪十幾萬美金的。而且自己省的幾年不買件新衣服,褲子磨個洞都舍不得丟。
我個人也的確覺得樓主的一些開銷實際上完全可以更節省的。比如你喜歡開德國車,未必要買一手的。二手的開著一樣安全,折舊率也沒那麽大。如果想省油就買個日本車,一兩萬美金就搞定。如果本地的公立學校不好,你哪怕每個月花一千多塊去好學區租個房子,把兒子送進那裏的好中學。兒子爭氣,好的公立學校一樣能學得有出息。
寫這麽多,隻希望大家可以抱著學習和了解的態度,去真正了解在美國的華人生活。而不是看到人家高薪的還喊窮你就心裏不平衡,或者不問青紅皂白橫加指責。這樣,隻會顯得自己無知;要不,就是你的白花花的銀子來路可疑。
這40萬是做工薪階層實打實一分分掙來的。你在中國打份工,就靠工資,一年賺個200多萬人民幣給我看看?
別眼睛老盯著國內那些高官,高管。二,三線城市,月薪一兩千人民幣過的挺不錯的了;你把這錢放在北京,沒聽到聲響就沒了。就算在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你站在大街上望望,是不是每個人都兜裏揣著幾百幾千萬,開個寶馬3都閑擠得慌?
在美國的確看著收入高,實際上落到口袋的現金沒幾個子兒。但我們老老實實掙每一分錢,老老實實繳每一分稅。做普通老百姓,沒什麽特權,但是這錢掙的踏實。比起那些明明就是個小老百姓,卻整天想著發橫財,滿口不離生意經,急功近利想一夜之間香車寶馬的人要強。
Suggested reading: ``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 This is a statistical study of many aspects of the rich people in the US. It changed my idea about the American rich class.
這裏頭不知道有多少錢是可以稍微節約一點就剩下的,學費,房租,車
有錢就有錢,大家也就忍了,還在這裏哭窮,那大家除了呸和踩以外就沒有別的選擇了
有多少錢果多少錢的日子,按照老馬的過法,靠獎學金的日子就沒法過了。
老馬隻能算比較有錢,無論對國內還是美國都不是富人。
這樣的生活是中產。
看過一個統計,2008年美國年收入超過25萬美元的家庭隻占2.1%,超過40萬的大約才1%。去年和今年這個比例更是下降。如果top 1%才算中產,那也太搞笑了。
And please, to the retards have no idea about income distribution, top 16.7% income of this country make above 100K per household, top 1.7% of this country make above 250K per household.
http://en.wikipedia.org/wiki/Household_income_in_the_United_States
看富裕程度除了現金之外,要看軟實力,比如,教育,醫療,社會地位,圈子,etc.,投資下一代的教育比投資中國房地產,或者買遊艇,實在明智一百倍。
房子裏的本金在攢著呢。
怎麽能這麽說呢?25萬就是富人了,不是中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