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寬

時易乾坤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能不聽】終曲: 最明朗的日子裏的芬芳-貝多芬“柔美三巨著”

(2009-04-11 19:21:11) 下一個


【不能不聽】終曲: 最明朗的日子裏的芬芳-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

01 第四鋼琴協奏曲 G大調Concerto 4-1 Allegro moderato
 

02 第四鋼琴協奏曲 G大調Concerto 4-2 Andante con moto
 

03 第四鋼琴協奏曲 G大調Concerto 4 -3 Rondo vivace
 


貝多芬-第四交響曲-第二樂章
 

貝多芬-第四交響曲-第四樂章  
 



“有一回我走過幹麵胡同,突然聽到從一個窗口飄來了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那熱情洋溢,充滿了詩意和浪漫氣質的音響……。我久久地佇立在窗下,當傳出最後樂章的時候,我哭了,眼淚和心淚一塊流,流在心底,點點滴滴不能自止”—— 趙鑫珊
 

大概是因為我們心裏有苦難、有熱情、有博鬥、也有朦朧的追求和希望,以及模糊的憧憬,所以才能對發有痛苦、渴望、博鬥的心聲有所理解,並與之共鳴。是的,當我們的心靈受著煎熬、處於焦慮、煩悶的時候,貝多芬那清明、婉轉、寧靜的《田園交響曲》,就仿佛一隻神聖溫暖的手輕輕地在我們受傷而不住滴血的心上輕輕的撫摸;而貝多芬的《第五鋼琴協奏曲》無疑是一顆充滿了哲學智慧的心靈,是一首最柔和、最沉靜的抒情詩。——趙鑫珊 

“這樣的音樂使我脫離了刻板的現實生活.以至聽久了以後你會不相信世間還存在戰爭、疾病和貧困……” ——柴科夫斯基 

今天是個重要的日子,我的《不能不聽》係列終於在今天劃上一個句號了。在過去的半年裏,多謝各位班長、各位有心人的回複以及廣大聽眾的捧場。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已學習了很多,也從眾網友那裏學得很多。 

做一件事情不容易,這個係列的發布讓我更加體會到這一點。雖然曲子都是現成的,但要把它們一一中英文、德文、奧文、波文對號入座、校對,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大部分音樂光盤資料都不是英文,更不是中文。 

很多音樂介紹都來自網路或書本。很多資料書本上有,但為節省碼字時間,還是取自網路來得方便。有時將多家資料整合,也非易事。此中一定會有很多錯誤,望各位海涵。 

名曲浩如煙海,這裏介紹的也隻是我喜歡的,必然會掛一漏萬。好在快遞的高手如雲,經常在這裏轉悠,一定不會空手而歸的。 

我這個係列,隻是記載我的欣賞體會,對多年的欣賞做個總結,也順便向諸位做個介紹。我發現在快遞有很多知音,很多人的留言和悄悄話讓我非常感動。由於我沒有能夠提供出處和下載,部分網友可能不太滿意,在此致歉。 

選擇貝多芬的曲子做這個係列的終曲,因為這兩部“柔美”之音,由“英雄”味十足的貝多芬寫來,更加難能可貴。不管人類如何奮鬥拚搏,目標仍然是幸福安樂;不管人們受到多少苦難,心中應當充滿希望,愛和被愛的希望。讓音樂永遠照亮人們的內心世界。 

音樂照亮了人們的內心世界 

/ 博凡 

有什麽藝術形式能像音樂那樣安慰我們呢?在我們的人生經驗當中,音樂永遠是我們生命中的陽光,它不僅溫暖我們的內心,而且在我們人生曆程的最黑暗的時刻成為我們的拯救。 

187610月,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院長魯賓斯坦為托爾斯泰舉辦的專場音樂會上,當弦樂四重奏彈出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如歌的行板”時,托爾斯泰突然啜泣了,柴可夫斯基本人深受震動。托爾斯泰此時正寫完《安娜8226;卡列尼娜》後半部,從“伸冤在我,我必報應”轉向他那著名的內心危機:“我懂得了,它不是偶然的病痛,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如果這些問題不斷發生,答複它們乃是必需的。問題似乎是一些愚蠢的、簡單的、孩子氣的,可是我一碰到它們,嚐試著要解決它們,我立刻肯定了㈠它們不是孩子氣的,不是簡單的,而是最重要的,最深刻的人生問題;㈡我盡力試圖解決,但我決不能解決它們。” 

音樂在這一刻成為托爾斯泰生命當中所經曆的最大精神危機的見證,也成為他偉大思想的一部分。1859年,托爾斯泰作了他漫長一生唯一的一次公開講話,他說:“音樂像是一道霞光似的突然照亮了人們的內心世界,大家都感到有某種力量出現,這既是‘緬懷往日的感覺’……” 

音樂訴諸人們的思想與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人生中出現無可避免的坎坷與苦難的時候,它成為我們個人生命當中的精神閃耀,一種經曆過精神與肉體傷痛中產生的光芒。正是這種迸發,這種瞬間的敞亮,提升了傾聽者的我們,把我們從絕望與無路可走的境地導向一個光明的境界。 

詩人王家新在談到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時寫道:“旅英兩年間,當我坐火車獨自在時而晦暗時而陽光迸射的英格蘭旅行,或是在黃昏時再一次閱讀起讓人淚湧的家信,伴隨著我的正是這樣一種音樂。沒有這樣的音樂,一個人在異鄉度過的艱難歲月是不可像想像的。” 

著名音樂家陳鋼在回憶“文革”時代中受批鬥,在被紅衛兵押送回家的路上被迫喊“打倒陳鋼”,人格與尊嚴受到極大的悔辱時,他想到了要結束自己的生命。但那一刻,音樂救了他。在《馬勒救了我》一文中,陳鋼說,是馬勒的《第四交響曲》讓他的“獲得解脫與升華”,他寫道:“每天,當我拖著受傷的靈魂,疲憊的身軀和沉重的步伐從牛棚回家時,它都要為我傾訴,哀號;同時安慰我從絕望的峭壁上走向希望之路。就像菲錫德尼所說的那樣‘對一顆受難的心,一曲悲歌是最美好的。’” 

陳鋼在文章中還談到作家白樺,詩人哲學家趙鑫珊所經曆的“共同體驗”。 

白樺在自己那篇《混合著痛楚的愉悅》一文中寫下了一段故事:1958年初,白樺被打為“右派”分子。在離開北京前,指揮家李德倫請他去聽中央樂團演奏的柴可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我是在絕望中尋找‘悲愴’的。我在慢板樂章停止之後,我哭了。哭泣著走向長安街,我真得意識到自己是被緊緊擁抱的人世拋棄了的孤兒,但我在朦朧間覺得還有另一個永不舍棄我的世界。……” 

哲學詩人趙鑫珊曾在遼西度過六年牧羊生涯,與他相伴的隻有貝多芬的音樂。當他告別了散落在山坡上的羊群與紫羅蘭,回到北京後,卻在一家胡同裏突然聽到了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我哭了——眼淚和心淚一起流,流在心底,點點滴滴,不能自止。……” 

音樂不僅在安慰著我們,也在提升著我們。在生命的曆程中,音樂之於我們的有太多的無法言明的東西,它一方麵會觸動人性中最柔軟的部分,但在另一方麵又提升著我們,使我們不再沉湎於個人的悲傷與痛苦,成為照亮我們內心的精神之光。當音樂成為我們生活的基本內容的時候,它的言說與敘述將與我們生命溶為一體,在溫柔的傾訴與心靈的照拂之中,和我們長相廝守。 

偉大的俄羅斯女詩人瑪麗亞8226;茨維塔耶娃在她的回憶錄《母親與音樂》一章裏寫到:“母親的重要影響是:音樂,詩歌,大自然,孤獨。” 

母親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句話被寫在茉莉花掩映的墓碑上: 

“讓我戀戀不舍的隻有音樂和太陽。” 

"貝多芬之魂--德國古典“文化群落”中的貝多芬音樂"的書摘 

貝多芬——音響藝術王國的西西弗斯(序) 

隻有站在德國古典和浪漫文化哲學整體性的鳥瞰高度,我們才能參悟貝多芬音樂思維的絕對美;同時,也隻有借助於貝多芬旋律所表現出來的自由美和崇高美,我們才能深深感受並體驗到德國古典和浪漫文化哲學那發天地之奧、明生死之變的風骨膽識。 

有一次,有人當麵問愛因斯坦,死亡意味著什麽?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竟出乎人們意料地回答說,死亡就是意味著再也聽不到莫紮特的音樂啦。 

我理解愛因斯坦對莫紮特音樂這種生生死死的酷愛和眷戀之情。因為這個“小個子的偉人”所創造的音響藝術世界正好表述了貝多芬所激賞的“高階的秩序”所具有的“和諧的神秘性”。而努力揭示自然界中那高階的秩序所具有的和諧的神秘性也是近代理論物理學所追求的最高審美意境。的確,在這個充滿煩憂和多艱的世界上,一個人不能沒有幾件生生死死為之眷戀和酷愛的東西,否則他的存在就失去了附麗,失去了依托。沒有附麗和依托的人生是最最不幸的。 

將近30年,不論我的軀體被拋到哪裏,在冷峻的曠野或荒涼的海邊,在高大的白楊樹下或僅8平方米的狹小亭子間;也不論是在春夏交替或晚秋初冬之日,刮風下雨或雨後複斜陽的時分,白天抑或是在沉沉的黑夜,隻要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或《悲愴鋼琴奏鳴曲》一響,我的心就會壯美地為之顫動,共鳴,就會因受到一種崇高審美力量的猛然襲擊而暗暗落淚:眼淚和心淚一塊兒流,一塊兒湧將出來。在淚花閃爍中,我瞥見到了人的尊嚴,人的價值和我這一生的使命。——我意識到我短暫地寄存在這個世界上自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的確,貝多芬音樂就是教你萌生“自我意識”。 

對於我,流行歌曲和輕音樂可以聽也可以不聽,可以喜歡,牢牢地把它記住,也可以厭倦,惡心,忘卻;然而,貝多芬的音樂卻是一定要聽的,不會厭倦,也不會忘卻的。科學、藝術和哲學世界都是一些了不起的、使人脫去胸中塵濁的理想世界。數學物理符號、普通語言文字、線條和色彩以及音響和節奏等,都是建立各自夢幻世界的磚石和材料。多年來令我驚訝的是,貝多芬的音響藝術何以能傳達“世界的心聲”、表述“世界的本體”呢?它又何以能容納如此廣大、精微和複雜的人類心胸呢?提出這些發人深省的問題,並試圖從一些每易被人忽視的深層文化哲學的背景去加以研討觀照,正是筆者撰寫這本專著的主導動機之一。另一個動機則純粹是為了表達我對貝多芬其人及其音樂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因為他的音樂直到今天還在悄悄地、無償地給予我,支撐我,給我戰勝我自己的力量。——同自己作戰有多艱難啊! 

貝多芬 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Op.58                                         

一提到貝多芬,我們都會想到“英雄”,“命運”,以為他的音樂總是激昂壯闊,聲響如雷,充滿無窮無盡的從痛苦到歡樂的搏鬥。其實,樂聖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中有一片無限溫柔的情懷。除了在他那些富有英雄性格和戰鬥激情的宏篇巨著中也能找到的溫柔動人的抒情樂章之外,他還為我們留下了西方音樂史上最為優美動聽,充滿歡樂和柔情,又最富有青春氣息,給人以激情和信心的偉大作品。這些作品中最有代表性莫過於他在1806年完成的兩部傑作。這些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在1806年完成的三部傑作:《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降B大調第四交響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這一年,三十六歲的貝多芬懷著與相戀情人,貴族遺孀約色芬.達蒙夫人心靈相聯的期待,將他靈魂深處最深切的渴望譜寫成了他的作品中最為優美動人的篇章。 

有人將這三部作品稱之為貝多芬的“柔美三巨著”。這個概括不僅可以突出在他在其創作生涯的這個時期以“英雄”風格為主的大型管弦樂作品中,溫柔美麗的另一麵,而且還可以為愛樂者欣賞貝多芬音樂歸納出一個完美的三種體裁的優美的交響音樂作品組合:一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一部交響曲。盡管在這幾部作品中,也的確可以感受到貝多芬特有的“英雄”性格,但貫穿這些作品的主調是柔情與快樂。可以說,這幾部作品名列我最喜愛,最常聽的貝多芬作品和所有古典音樂作品之中。在我的愛樂生活中,他們帶給我許多歡樂,留下了許多溫磬的回憶。 

我以前已經向大家介紹了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今天帖上“柔美三巨著”的另外二篇。 

最美麗的鋼琴協奏曲 --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 

鋼琴協奏曲是愛樂者們最喜歡的古典音樂體裁之一。而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更是眾多愛樂者經常聽的保留曲目之一。那富有歌唱性地如天堂般美麗的樂章,熱情洋溢、充滿了詩意和浪漫氣質的情感,連德國上世紀最著名的鋼琴家之一肯普夫也不得不感歎這部作品是“所有鋼琴協奏曲中最美麗的”。這與我的感覺完全相同。曾經無比熱愛並在愛樂生活中留下印記的“皇帝”協奏曲在心中的地位,似乎已經被這部作品所取代……發自心靈深處的喜悅被抒發得如此自發而透徹,如此的動人而真切,很難舉出另一部作品與之匹敵,聽後令人不禁感慨,原來喜悅可以和悲戚一樣動人心魂。 

我國名音樂學者,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趙鑫珊在他滿懷激情寫下的《貝多芬之魂》這部書中,描述了他剛從文革被下放去放羊的生活解放回到北京之後,偶然聽到這部作品時的感動。“有一回我走過幹麵胡同,突然聽到從一個窗口飄來了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那熱情洋溢,充滿了詩意和浪漫氣質的音響……。我久久地佇立在窗下,當傳出最後樂章的時候,我哭了,眼淚和心淚一塊流,流在心底,點點滴滴不能自止”。而柴科夫斯基甚至也曾這樣評價這部作品:“這樣的音樂使我脫離了刻板的現實生活.以至聽久了以後你會不相信世間還存在戰爭、疾病和貧困……” 

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作品58),乃貝多芬的第四首鋼琴協奏曲,作於1805年至1806年間。

貝多芬的《第四鋼琴協奏曲》於18081222日首演於維也納,由作曲家本人擔任獨奏。同時上演的曲目還有他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交響曲,《合唱幻想曲》《C小調彌撒》的片斷,及一首即興創作的《鍵盤幻想曲》和一首詠歎調——Ah!Perfido。這首協奏曲的非公開首演時間應前推至18073月。 

貝多芬為其弟卡爾及尤漢納·雷斯(Johanna Reiss)之婚姻困惱不已,他們原本在1806525日結婚,但在這時,尤漢納·雷斯已懷有卡爾的骨肉,而且這也是貝多芬唯一侄兒。他因而心灰意冷,既失去與弟弟之緊密聯係,也從此失去一個得力秘書(因卡爾曾當過此職位) 

貝多芬因而寄情作曲,寫下無數作品,除第四交響曲、“拉祖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卅二首鋼琴變奏曲及小提琴協奏曲外,還寫下此首被冠以“第四”的鋼琴協奏曲。此協奏曲一如既往,於18081222日由貝氏本人於維也納作首演及彈鋼琴。首演完成後,《環球音樂報》(Universal Musical Gazette)大讚該樂曲為“作曲家最獨特的作品之一”。此外,觀眾亦為貝多芬的創意嘖嘖稱奇。 

此首合共32分鍾之協奏曲,共分下列三段樂章: 

1.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本段以鋼琴展開樂曲,一反以往樂團奏出較長樂段後引領獨奏部份之風格。此外,在樂團將近正式演出之際,曲調突然一轉,使樂章帶來奇異及疏離之感覺。 

跟一般協奏曲不同,這部協奏曲沒有慣用的樂隊引子,而是由鋼琴直接奏出第一主題。這個鋼琴引出並由樂隊重複的第一主題輕柔而溫暖,沁人肺腑。之後由樂隊引出的第二主題則優美如歌,非常富有歌唱性。整個樂章是如天堂般的美麗,時而是第一主題的輕緩溫柔的訴說,時而是第二主題優雅的歌唱……  

據貝多芬的一些筆記,這個主題與第五交響曲開頭那驚心動魄的動機——即所謂的“命運叩門”——源於同一思想。但在這裏,這個主題卻十分溫存,描繪出一個抒情形象:我們先是在鋼琴上聽到它輕聲細語的陳述,然後由樂隊在弦樂器上柔和地回答著,似乎是來自遠方。這時候,音樂從G 大調轉入B 大調,調性色彩形成了對比,鋼琴的一些輕快的三連音句也使色彩有所變化。然後鋼琴就轉入更富有即興式的發展。在鋼琴奏出的格外有表情的連接段之後,音樂的進行就失去了開頭那種靜觀、沉思的因素,越來越熱烈昂揚,於是,在小提琴上出現了第二主題的第一支旋律。鋼琴獨奏返回時,彈了一個沉思般的華彩式經過句樂段,和樂隊一起再現井發展了一些基本主題。在充滿著旋律的開頭幾頁中,美麗的樂句一個跟著一個。盡管這些旋律都開展得十分壯闊雄偉、有衝刺的琶音、輝煌的音階,和突然的力度對比,但是,從整體上看,這一樂章仍是非常抒情的音樂。 

2. 第二樂章流暢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此樂章帶給人喜出望外的感覺,並跟龐大的鋼琴及樂團構成強烈對比。非常短小的第二樂章,卻被認為是貝多芬作品中最為精致的一個樂章之一。 獨奏鋼琴和樂隊的對答,如抗爭的兩方,機智而激烈。 

關於第二樂章之典故,眾說紛紜。很多人將這個樂章與希臘神話中奧爾菲斯(Orpheus)進入陰間要將死去的愛妻重新帶回人間的故事相聯。奧爾菲斯的妻子,美女尤麗狄西(Eurydice)死於蛇咬。他痛不欲生,決定冒生命危險進入陰間,要將愛妻帶回人間。奧爾菲斯以自己的音樂天賦迷住在環繞地獄的冥河中擺渡的凱雷神(Charon)和守衛冥府的三個頭的狗(Cerberus),得以進入陰間冥府。甚至陰間的鬼魂都被奧爾菲斯的歌聲所感動。主宰陰間的冥王哈得斯答應了他要將愛妻帶出陰間的請求,但有個條件:在完全離開陰間冥府進入人間之前,奧爾菲斯決不能回頭看尤麗狄西。然而,就在要進入地麵人間前,思念愛妻心切的奧爾菲斯在一絲光線中瞄了尤麗狄西一眼,致使她又變成鬼魂並回到陰間。 

有音樂學者認為,貝多芬在這個樂章中,以鋼琴代表奧爾菲斯,樂隊代表冥府的守衛。樂章由樂隊威嚴的齊奏開始,鋼琴從哀求開始逐漸增強,而樂隊的音樂則由強悍開始逐漸衰退,表征最後奧爾菲斯感動冥府的守衛進入陰間。這個美麗的故事配上這段動人的音樂,無論是否與貝多芬在創作此曲時的意念相符,都是非常貼切的,讓人感動。 

這一樂章的突出特征,是鋼琴和樂隊之間的對話。這體現了貝多芬音樂創作所喜愛的對話原則。樂隊奏出嚴厲恐怖的斷音主題,而鋼琴獨奏歎息般的答句優雅動人。李斯特曾把這對話解釋為希臘神話中的奧菲斯用音樂馴服地獄裏的魔鬼。無論與否,對話中所用的命令式的八度和鋼琴回答時所用的溫和而祈求的語氣,確實像是代表了兩種對立的力量,或是兩個氣質完全不同的人。最後,對話的雙方取得了妥協,樂隊嚴厲的音響緩和了,鋼琴歎息般的音型越來越寬廣有力。齊奏的主題在低音區神秘地隱約可聞,在樂隊的持續和弦的背景上,鋼琴最後一次露麵,就在這輕微的持續音中,音樂不間斷地直接轉入第三樂章。 

3、第三樂章回旋曲—甚快板(Rondo - Vivace): 此樂章以回旋曲為題材,有時更被旋律化。在連係G小調前,也曾連係至C大調。第二樂章動人的傷感情緒被下麵這個由弦樂輕輕奏出的輕鬆活潑主題打斷。這個主題就是未樂章回旋曲的疊句。鋼琴用優美的變奏回答了由弦樂奏出的一些樂句。在這個謹慎而周密的開場之後,全樂隊突然在喜氣洋洋的氣氛中重複了這個主題,因此,這首回旋曲充滿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接在慢板樂章的深刻陰鬱之後的強烈的狂歡,使人回憶起關於貝多芬在他朋友麵前即興演奏時心潮起伏的一些故事:有時,當他彈完了以後,回過頭來看到他的聽眾萬分激動時,就會大笑起來,嘲弄地說:“我們藝術家不要眼淚,我們要的是喝彩。” 

回旋曲的終曲樂章,充滿喜悅,發自心靈深處的喜悅。這裏充滿著出人意表的對比,忽爾妖冶迷人,忽爾咆哮,忽爾閃耀著火花。回旋曲主題聽上去逍遙自在,無憂無慮。這個樂章中,喜悅的情感抒發得如此自發而透徹,如此的動人而真切,我很難舉出另一部作品與之匹敵。每當聽到這個樂章,我就深深感到,原來喜悅可以和悲戚一樣動人心魂。 

古典中的浪漫之最——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 來源:古典音樂網 

這是我最喜愛的鋼琴協奏曲,我愛她的浪漫,愛她的優雅。  

在維也納古典時期,創作一首樂曲是要受多麽大的限製呀!寫交響曲要寫四個樂章,協奏曲要寫三個樂章……,往往看到一下這樣千篇一律的事:XX作品: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內容要有朝氣,輕快。第二樂章,慢板,三部曲式,內容要溫柔。第三樂章,極快板,回旋曲式,內容最歡快……。這樣,束縛了多少作品?扼殺了多少樂思?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以最冷靜的方式悄悄的改變了這一切。  

人們總說小貝的第八交響曲是最來源於生活的,但如果仔細聽聽這首G大調鋼琴協奏曲,你會發現什麽呢?貝多芬第四鋼琴奏鳴曲,也是來源於生活的現實作品。 

似乎相對於小貝,他的後輩們的描寫功力更強。在小貝開創的浪漫主義以及他的分支­——民族樂派中,我們能聽到鱒魚發生的不幸,能感受到沃爾塔瓦憤怒的浪濤聲,甚至能感受到中亞草原的一草一木。但耳朵有點不好使的小貝也做到了,在這部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許多東西,日出,愛情,生活,田園……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是描寫得相當真實的作品。這部作品究竟……  

打第一樂章的一開始,小貝就與傳統抗爭上了——已開始竟讓鋼琴領奏,這在1805年以前是前無古人的,鋼琴的輕鬆與從容使整個作品的第一樂章充滿了浪漫與安逸的迷霧,隨後,貝多芬又開始展現它的拿手本領——超遠關係的調式並用,第一主題是G大調,樂隊馬上已B大調做出回應,然後,希望的太陽升起來了,人們又開始了新的生活。新的一天又開始了,於是人們滿懷希望的忙碌起來,這是鋼琴也醒了,開始了第二主題。奏出了生命中的愉悅,隨後是展開部,你可以看到田園生活的美好與實際的情況,其中不乏鋼琴與長笛的互相嬉戲,與單,雙簧管的娛樂協作,鋼琴追逐著樂隊像個頑皮的小姑娘……,隨後是再現部,這不是簡單的再現,我們可以想象,那是貝多芬靠在一顆非常非常大的樹下作曲時在打盹中預見的夢境:在鋼琴的再次協奏主題的情況下,一樣的第一主題卻把我們帶入了不同的夢境:那是貝多芬的回憶,那是美麗的海利金斯塔特,漂亮的琪夏爾笛,溫柔的約瑟芬……,也是對他最愛的,他的母親的回憶,在這美妙的回憶中,銅管樂器卻不和人情的宣布太陽下山了,鋼琴卻不滿意一天隻有這末短,開始了華彩樂段,(我最喜歡博恩.阿勒特那個版本的)最後,慢慢的,當浪漫的氣息漫布了聽眾的整個心田後,第一樂章終於結束了……  

突然,命運,噩神敲響了貝多芬的大門,在強大的大提琴的合奏下,鋼琴的哀求顯得那麽的軟弱無力,善良(鋼琴)與邪惡(大提琴與樂隊)開始了對話,對話的內容是什麽呢?是貝多芬讓死神放過它的母親?是貝多芬向他的命運求一個女人,琪夏爾笛?約瑟芬?特萊莎?還是他的耳聾?後來,鋼琴聲越來越越小,大提琴率領的樂隊也生息盡無,那是為什麽呢?那是貝多芬決定了要反抗,向命運反抗!  

在小提琴奏出回旋曲的主題後,第三樂章開始了,在小提琴之後,鋼琴也附和了一次,然後便開始了越來越精彩的變奏,在他與命運抗爭之後,小貝又重新發現了生活的樂趣,像是重生了一樣。最後,這部作品的結尾的結構,和命運交響曲是一樣的,但不是勝利的凱旋,而是淡淡的,非常中性的結局,代表什麽呢? 

整部作品是具有革命性的,第一樂章寫成如此浪漫的,在此之外我還沒見到第二部,而在人們印象中,第二樂章倒應該是輕鬆的,但小貝的第二樂章讓人喘不過氣來,還有那部回旋曲,既不像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那樣動聽,也不像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那樣大力宣揚他的民主自由觀,他隻是求實的一種描寫而已。整部作品在當時看來是不合理的,但現在的評價呢?我認為在鋼琴協奏曲當中,它是能排在前三位的。(另兩位我認為是“皇帝”和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我還感覺,這也為貝多芬那些偉大的晚期鋼琴奏鳴曲開辟了思路,比如說是第2830鋼琴奏鳴曲,朋友們可以體會一下。  

據說貝多芬的老師海頓在聽過這部作品後,“和像聽了“命運”一樣震撼”。  

我收集了許多版本的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有威廉。肯普夫的,吉列爾斯的,還有博恩.阿勒特的。我還要收集更多的。  

知道貝多芬是由於“命運”,了解貝多芬是由於“英雄”,佩服貝多芬是由於“合唱”,感謝貝多芬是由於“田園”,陶醉於貝多芬是由於“月光”,而聽了第四鋼琴協奏曲後,你才會看到一個活生生的小貝…… 

回旋曲的終曲樂章,充滿喜悅,發自心靈深處的喜悅。回旋曲主題聽上去逍遙自在,無憂無慮。這個樂章中,喜悅的情感抒發得如此自發而透徹,如此的動人而真切,我很難舉出另一部作品與之匹敵。每當聽到這個樂章,我就深深感到,原來喜悅可以和悲戚一樣動人心魂。 

我國名音樂學者,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趙鑫珊在他滿懷激情寫下的《貝多芬之魂》這部書中,描述了他剛從文革被下放去放羊的生活解放回到北京之後,偶然聽到這部作品時的感動。“有一回我走過幹麵胡同,突然聽到從一個窗口飄來了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那熱情洋溢,充滿了詩意和浪漫氣質的音響……。我久久地佇立在窗下,當傳出最後樂章的時候,我哭了,眼淚和心淚一塊流,流在心底,點點滴滴不能自止”。 

最明朗的日子裏的芬芳——貝多芬《第四交響曲》 

第四交響曲是一部充滿活力、充滿青春朝氣、充滿浪漫情趣、充滿詩情畫意、充滿明朗歡快氣氛的新型交響曲。反映了貝多芬性格中主要的特征和精神麵貌,貝多芬對愛情充滿著信心,對周圍的世界充滿著愛心。 這部作品共有四個樂章,從形式上看完全是海頓、莫紮特的傳統,但內容和精神麵貌,已相去很遠,完全是貝多芬式的。  

這部作品“保存了他一生中這些最明朗的日子的芬芳” ­——羅曼·羅蘭 

第四交響曲是貝多芬在創作第五交響曲《命運》的過程中突發靈感,用很短的時間一氣嗬成的,是一部充滿活力和情趣、充滿詩情畫意的作品。如果說,《第一交響曲》體現了貝多芬無與倫比的天分、對前輩傳統的良好繼承;《第二交響曲》表現出作曲家內心不屈不撓的個人奮鬥曆程;《英雄交響曲》將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盡致,那麽《第四交響曲》則是一曲大師對生命、對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讚美的頌歌。為什麽深受病痛折磨,同時又對現實社會異常不滿的貝多芬,突然會寫出這樣一部充滿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隻有一個——當時的貝多芬正在戀愛! 

時間定格在1806年,當時貝多芬正深深眷戀著匈牙利貴族小姐特雷澤,那應該是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陰。特雷澤曾與貝多芬訂婚,而且感情維係了4年左右,可以說這也是貝多芬一生中最穩定的一段感情生活。《第四交響曲》則正是貝多芬眷戀丹蕾莎那段日子滿腔詩意的投射。法國大作家羅曼·羅蘭曾說:這部作品“保存了貝多芬一生中這些最明朗的日子的芬芳”。這不僅指的是第一樂章那個經過摸索突然迎來陽光燦爛日子的開頭處,更是指第二樂章中那不斷出現的關於美好回憶的旋律,這旋律反複吟唱所達到的令人陶醉程度,即使在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也是很少有的。 

【欣賞指南】 

貝多芬的《第四交響曲》創作、完成於1806年的910月間。當時貝多芬正在利赫諾夫斯基親王特拉波(位於今波蘭與捷克交界處)近郊的格拉茲夏宮內作客,貝多芬在這裏認識了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伯爵要組織一支樂隊,他委托貝多芬創作了這首《第四交響曲》。這首作品於18073月由奧佩爾斯道爾夫伯爵和他的樂隊首演,演出地點是維也納的利赫諾夫斯基宮。這首作品充滿著明朗、富詩意情趣的柔和,其中多微妙、色彩豐富的細部。全曲分4個樂章: 

1. 第一樂章 柔板,活潑的快板。開頭有一個平靜、漫長的引子,一種寧靜、朦朧、沉思、探索的意境出現在我們的眼前。營造出一種用於對比的氣氛,在漫長的引子之後,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強烈的對比,弦樂齊奏,光芒四射——打破了朦朧冷峻的意境——灑向廣袤的大地,霞光萬道,明媚、溫暖、暢快、灑脫和帶有幾分幽默的主題出現在我們的麵前。這種強烈的意境反差和讓人目不暇接的畫麵變化是前所未有的。整個的第一樂章都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之中,給人以活潑、風趣和充滿朝氣的心理感受。柏遼茲描述:“其間的和聲色彩先是模糊而猶疑不決,在轉調和弦的雲霧完全驅散時,它才重新闖出來,你可以把它看作一條河流,平靜的流水突然間不見了;它離開水底的河床僅僅是為了以浪花四濺的瀑布形狀咆哮地直瀉而下。”這個樂章用開頭主題,在喜氣洋洋中結尾。 

2. 第二樂章,抒情性的柔板,像是一首夜曲,以抒情為其主要目的,溫柔、純潔、善良、充滿著對愛情的幻想,旋律非常優美。這個夜曲般細膩的慢板樂章的主題幾乎完全由下行的緩慢降E大調音階構成。一支美好的旋律出現4次,4次出現和其間3個插部以及木管上精美的對比樂句構成回旋與奏鳴由式的天作之合。按柏遼茲的評介:“它的旋律表現是這樣富於天使般的純潔和不可抗拒的柔情蜜意,致使奇妙的藝術加工痕跡完全消失。” 

3. 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是一首輕快而新奇的小步舞曲,也是一首流暢而變幻莫測的小步舞曲。在這裏,調性的變化十分頻繁、隨意,就像人們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舞蹈,舞姿的隨意、自由,清晰可辯。在隨意之中透現出無窮的新意。給人們以新穎優美之感,同時也融入了濃厚的幽默情趣。這個諧謔樂章是萬花筒般的色彩印象的展現,在抒情的三聲中部中,以木管演奏為主。 

4. 第四樂章,不太快的快板,是一幅描寫青春火焰的畫麵,在快速的演奏和上下飛舞的旋律中,充分地展現了青春的朝氣和勃勃生機。在快速的調性變化中再次強調了青春火焰的感染力和思想情感的無拘無束。從小提琴的無窮動旋轉開始,最後是整個樂隊的旋轉,如野蜂飛舞,也如神話中小精靈的舞蹈。

【創作背景】 

如果說,《第一交響曲》體現了貝多芬無與倫比的天分、對前輩傳統的良好繼承;《第二交響曲》表現出作曲家內心不屈不撓的個人奮鬥曆程;《英雄交響曲》將貝多芬崇尚自由、信仰革命的高尚精神洋溢的淋漓盡致,那麽《第四交響曲》則是一曲大師對生命、對生活予以充分肯定、讚美的頌歌。為什麽深受病痛折磨,同時又對現實社會異常不滿的貝多芬,突然會寫出這樣一部充滿明朗色彩的作品?答案隻有一個——當時的貝多芬正在戀愛! 

很多朋友都知道,貝多芬終究沒有找到終生伴侶,但是他的愛情生活卻又是那麽的豐富多彩,而略帶悲劇色彩。有人說,藝術家往往都是浪漫而多情的,沒錯!貝多芬也沒有逃脫這個規律。然而貝多芬給人的第一印象或者說表麵印象卻並不是一個這樣的人。很多文獻資料都這樣形容作曲家的外貌——雜亂的頭發、寬大的額頭、凶蠻的目光、並不美觀的鼻子。這些描述足以表現出貝多芬並不是那種容易引起少女愛慕的“白馬王子”,甚至有人形容他為“獅子臉”。同時在生活上,他也不拘小節,說的不好聽一點,簡直有一點邋遢。但即便如此,很多女子還是無法抗拒來自貝多芬身上的那種英雄氣質和藝術修養,而和貝多芬談著或長或短的戀愛,但是這種關係最後都沒有終生保持下去。 

貝多芬對於愛情是執著的。對於自己鍾情的人,他總是傾其所能,近乎瘋狂的去追求。他心目中的愛侶應該是青春純潔、端莊秀美、品德高尚又極具修養的女子。可以說,貝多芬在愛情上近乎是完美主義者!這也是他沒能找到終生伴侶的一大因素,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則可能也來自他的耳疾。貝多芬喜愛追求過的女子很多,有些是貴族的小姐,有些則是自己的學生,也有女作家。在諸多次戀愛中,曾經有一次近乎取得成功,那就是他與匈牙利貴族小姐特雷澤的一段感情,雙方曾經訂婚過,但是最終婚約被毀。此前,他熱戀過特雷澤的姐姐朱麗葉,而後又與特雷澤的妹妹約瑟芬發生了愛情,可悲的是依然沒有結果。與這一家三姐妹的戀愛,可以說是貝多芬愛情悲劇的典型——因為門第、因為金錢,因為一些世俗的觀念,美滿的婚姻不能成為現實。其實失敗又何止這些,貝多芬用心去戀愛,用文字、用旋律來讚美自己心中的最愛、讚美美好的愛情,但最終總是因為世俗的偏見乃至陳舊的觀念,而遭到失敗。雖然貝多芬相貌並不英俊,舉止算不上瀟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真誠、他的才華,他的善良打動過很多女子的心。最終很多女子沒有和貝多芬結為夫妻,卻和他保持了很長的友誼。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感情受挫的次數越來越多,貝多芬逐漸失望了,他對於是不是能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愛人感到迷茫和悲傷。而能夠最好的表達作曲家當時這種心態的文獻被保留下來,後人譽之為《致永恒的情人》。這其實是三封沒有發出的信件,一直到貝多芬去世後才被發現。沒有收件人的姓名、也沒有郵寄的地址、具體寫於哪一年竟也無從考證。由於篇幅的關係,我不可能把那三封長長的、飽含真摯情誼的信為大家一一奉上,但需要指出的是,《致永恒的情人》具體是寫給哪個情人的,研究學者的猜疑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三封信表達出貝多芬對愛情的渴望以及對現狀的悲歎。記得前些年,曾經有過一部講述貝多芬愛情生活的電影,名字就叫做《永恒的情人》,大家如果有興趣、有時間不妨去欣賞一下,應該會比看我上麵這些枯燥文字有意思的多。 

《第四交響曲》正是處於戀愛時節中的貝多芬才華橫溢的體現,而其主題就正是讚美生命和愛情。時間定格在1806年,當時貝多芬的戀人正是我們前麵提到過的匈牙利貴族小姐特雷澤,那應該是貝多芬感到最幸福的光陰。特雷澤曾與貝多芬訂婚,而且感情維係了4年左右,可以說是貝多芬一生中最穩定的一段感情生活。所以他的創作熱情特別高,才思敏捷。貝多芬唯一一部小提琴協奏曲就是在這時候寫成的。此後的《第四鋼琴協奏曲》也是迅速的落筆,迅速的完成,而被譽為“塑造貝多芬情人形象”的一部作品。 

第四交響曲是貝多芬在創作第五交響曲的過程中於1806年間創作的。當時,貝多芬開始醞釀《命運交響曲》,第一樂章的撰寫似乎非常順利,但是作曲家在這裏卻停止了這部作品的創作,轉而去寫一部全新的交響曲。當時貝多芬的感情生活浪漫溫馨,狀態之好在他一生中也是十分少見的,所以從落筆到完成,幾乎一氣嗬成,順利流暢,而且旋律中充滿了生命、青春的氣息——這正是《第四交響曲》!這部降B大調交響曲,雖然創作在後,但完成在先,故編號為第四交響曲,而創作在先、完成在後的《命運》交響曲,則編號為第五交響曲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2)
評論
breezebrook 回複 悄悄話 不懂音樂, 所以不敢說。 隻想謝謝你, 讓我有機會開始了解音樂。
心水 回複 悄悄話 確實是謝謝。 為愛聽古典音樂的人提供了方便之門。
浪寬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遇舟的評論:
多謝遇舟捧場。
浪寬 回複 悄悄話 回複yasugong88的評論:
謝謝,一聽就是個內行。
yasugong88 回複 悄悄話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bramhs的小提琴協奏曲,絕品.每聽必流淚,朝聞道,西死可以的絕品
yasugong88 回複 悄悄話
遇舟 回複 悄悄話 多謝你的辛勤工作,使得我們能在你這裏;享受絕美的經典佳作,並得益匪淺。
浪寬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山楂樹、閑人Filiz、唱壇歌迷光臨留言。

山楂樹 回複 悄悄話 真的是太感謝您!!!!
閑人Filiz 回複 悄悄話 多謝普及講座!
唱壇歌迷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分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