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寬

時易乾坤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能不聽】鋼琴:舒曼升F大調浪漫曲-幻想曲等10首連播

(2009-03-08 17:48:04) 下一個


【不能不聽】鋼琴:舒曼升F大調浪漫曲-幻想曲等10首連播

舒曼-升F大調浪漫曲Romance in F sharp major op. 28-2
 
 



舒曼-幻想曲 Fantasiestück ('Aufschwung'), for piano, Op. 12-2- Aufschwung.

 


舒曼-童年情景Op.15 Kinderscenen Traumerei

 

李斯特-第二首安慰曲Consolations S172-2 In E

 



李斯特-安慰曲Consolation in D-flat major S172-3
 
 


李斯特-鍾(根據帕格尼尼小提琴協奏曲《鍾聲回旋曲》改編 La Campanella

 


莫紮特 -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A大調 - 第三樂章:土耳其風格的小快板 alla Turca András Schiff Alla Turca
 
 


莫紮特-C大調第16鋼琴奏鳴曲-第1-2樂章 Piano Sonata No.16 K.545 -1.mp3
 
 


莫紮特- Sonata For 2 Pianos D Major K.448-第二樂章(Andante)-II Andante

 


莫紮特-鋼琴幻想曲Fantasia for piano in D minor (fragment), K. 397 .mp3
 
 




舒曼
-F大調浪漫曲:選自《三首浪漫曲》Op.28 Three Romances 

1839年,舒曼完成了他的《三首浪漫曲》Op. 28之後五年,他寫信給一位朋友說:“多麽遺憾我忘了給你寄去我告訴過你的、我自己認為是一些我最佳的作品,其他人和我有同感!我說的是《克萊斯勒偶記》、《幻想曲集》、《浪漫曲》和《新事曲》。” 

克拉拉也很喜歡《三首浪漫曲》,1840年元旦那天她寫道:“我對《浪漫曲》提出所有權的要求:作為你的未婚妻,你絕對必須題獻給我更多的作品,而我不知道還有比《三首浪漫曲》更為情意綿綿的了,尤其是中間那一首,這是最美的愛情二重奏。啊!羅伯特,你逃不了啦,我絕不放棄《浪漫曲》……” 

盡管舒曼最初答應聽從她,但是到頭來這部作品還是題獻給海因裏希二世伊斯•科斯特裏茨伯爵。 

在克拉拉看來,這套樂曲的精華在親密的升F大調第2曲。為強調開端的中音區和反複簡單而又感人的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舒曼使用了三行譜表,這可能是為表達對他比利時朋友西莫南•德•席勒的驚異而采納了他在自己作品中喜用的辦法。 

該作品是以簡單的三段體寫的,有尾聲,類似《為什麽》和《夢幻曲》,是簡練和幹淨利落的典範,沒有一個音符是多餘的。第13曲更像是弗洛雷斯坦式的。熱情的降b小調第1曲在中段等音地轉到升F大調(第2曲的調性),這就暗示了舒曼可能意圖將第3曲作為套曲之一來演奏。較長的第3曲是B大調,表示舒曼通過對照的插段再次贏得了額外的長篇幅。總的計劃是一支諧謔曲連同兩支獨立的間奏曲,至於諧謔曲段落本身就是個協調的三段體結構——由於它的長篇幅,舒曼沒有每次都全部重複。第一支間奏曲是升c小調急板,其轉調之大膽就像雙手交叉彈奏那樣容易。 

舒曼:幻想曲集 op.12 Phantasiestücke
舒曼, cke, Phantasiest, 小品, 幻想曲Phantasiestücke (Fantasy Pieces) 

寫於1873年春夏季的萊比錫,522日通知出版商“布賴特科普夫與黑泰爾公司”時名為《鋼琴幻想曲集》,但舒曼直到87日才寄出,並滿懷希望地附言這家出版商能“善待”這些小品。有人認為舒曼采用《幻想小品集》的標題是受到德國小說作者霍夫曼的小說《用卡羅式手法寫成的幻想小品集》的啟發。安東•魯賓斯坦稱這些小品“特別富有想象力卻又非常通俗”。 

這部一體通俗的作品,尤其像《晚上》、《衝動》、《夜》及《奇幻的夢境》這些樂章,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一個事實:舒曼在這裏的成功是他寫作上的首次突破,這些作品不再是局限於技術難度,而更注重它們布局寬廣、形式清晰以及個性鮮明。其中包括的八首有標題的小品在內容上相互沒有什麽連貫性。隻能說帶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題色彩與幻想情調。這是這一組鋼琴曲的共同特色。 

1. 晚上 Des Abends (In the Evening)

2.
衝動Aufschwung (Soaring)

3. 為什麽 Warum? (Why?)

4. 發瘋 Grillen (Whims)

5. 在晚上In der Nacht (In the night)

6. 寓言 Fabel (Fable)

7. 夢的糾纏 Traumes Wirren (Dream Visions)

8. 最後的歌 Ende vom Lied (Epilogue)

1. 晚上

2/4拍。有留意極為內涵性的演奏提示,用三連音的連續,描繪了夜幕慢慢低垂的情景。 

2. 衝動

6/8拍。舒曼在評論肖邦的鋼琴曲創作時曾說過:“我們在肖邦的樂曲裏不止一次地遇到過洶湧澎湃、熱情奔放的主題。這樣的主題應當由鋼琴演奏能手彈奏,並且要聽好幾遍才能領略其妙處。”舒曼的這段話完全試用於他自己創作的這首《衝動》。這首樂曲一開始出現的基本主題就是這樣一個帶有“洶湧澎湃、熱情奔放”性格的主題。從這個主題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青年人的烈火般燃燒的熱情與激憤的情緒。 

3. 為什麽

2/4拍。作品中有緩慢而柔和的提示。與上一首《衝動》的情趣全然不同,這首一首形象單一、結構短小、感情內在而耐人尋味的鋼琴小品。樂曲的開始在輕聲的切分節奏的和弦襯托下,由6個音組成的核心音調,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問號。它使我們聯想到海涅的抒情詩《北海•問海》中的詩句: 

“在海濱,在寂寞的黑夜的海濱,

癡立著一位青年男子,

他胸中滿懷愁思,腦中滿懷狐疑,

他用由於的嘴唇問著海濤:

啊,請給我解釋人生之謎,

這煩惱的太古之謎,

……

告訴我,人類的意義是什麽?

他從何處來?他往何處去?

空中金色的星辰上麵住著何人?

……” 

舒曼的音樂與海涅的詩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從那疑問式的,略帶由於情調的旋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以舒曼為代表的青年知識分子,內心鬱結的苦悶的情緒與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樂曲結束時,那個疑問式的核心樂句反複出現了三次,反複的疑問正像青年們是在苦苦地思索與探求著人生的奧妙,但最終也未能得到任何明確的解答。 

4. 發瘋

3/4拍。這首樂曲在節奏上非常有特點,具有詼諧性的效果,使人感到心神不定,有反複無常的柑橘。樂曲的演奏提示為“幽默地”。 

5. 在晚上

2/4拍。這首樂曲充滿怪怪的氣氛,像是在惡夢中掙紮一樣,匆忙而且心煩意亂。其中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十分明顯而強烈。 

6. 寓言

2/4拍。樂曲像是一個人在講一個有趣的故事,首先是緩慢的序奏,之後才慢慢地進入主題。 

7. 夢的糾纏

2/4拍。由像是輕飄飄的飛翔一般的部分開始,經過不加踏板的沉重的中段後,又回到原來的動態,然後漸慢並在很弱的力度中結束。 

8. 最後的歌

4/4拍。首先是以法國國歌《馬賽曲》的開頭一樣旋律開始,中途速度轉快,旋律變得有一點浮躁,然後又回到前麵的速度,再奏《馬賽曲》一樣的旋律。接著是以弱而開始的尾奏變成最弱,最後慢慢地依依不舍地結束樂曲。 

李斯特《安慰曲》

李斯特《安慰曲》一共有6首,是李斯特於1850年創作的抒情小品,當時是他創作的高峰期。第三首安靜、含蓄,用輕柔的音樂表現出深沉的情感.左手連綿不斷的伴奏均勻,流暢,奏出優美的音樂。 

勃拉姆斯是創作與演奏並重的作曲家,其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他對音樂的貢獻首先是對古典音樂傳統的繼承。作為一個出色的鋼琴演奏家,他不斷演奏和鑽研古典作曲家的作品,從而使他自己的作品也與巴赫、貝多芬的作品一脈相承。同時勃拉姆斯對民間音樂也抱有深厚的感情,他整理的《德意誌民歌集》便是他這種情感的最好體現。他對民間音樂的興趣並不僅限於德意誌地區,他對匈牙利和斯拉夫的民間音樂的喜愛在他的作品中也時有表現。比如他不僅寫有專門的《匈牙利主題變奏曲》和《匈牙利舞曲》,在許多大型器樂作品中,有機地交織著匈牙利曲調和韻律,而且他還為二十幾首斯拉夫詩歌寫了配樂。正因為如此,有人甚至將勃拉姆斯與巴赫、貝多芬並提。在德國音樂中,人們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總稱為“3B”。 

李斯特《鍾》 

《鍾》,作於1834年,鋼琴獨奏曲,升g小調,稍快板,6/8拍。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據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鍾》改編。這是李斯特為獻給德國鋼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鋼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六首中的第三首。據記載,18313月李斯特在巴黎聽了帕格尼尼的音樂會之後,對他精湛高超的創作和演奏技藝驚歎不已,決心要成為鋼琴上的帕格尼尼。翌年他創作了全名為《依據帕格尼尼的“鍾”而作的華麗的大幻想曲》。《鍾》即以此曲為基礎而寫成。樂曲基本上采用三段體曲式。由於運用了多次主題變化和反複,因此也具有變奏曲和回旋曲的特點。 

在這裏,小提琴令人眼花繚亂的演奏技巧被李斯特轉化為更加出神入化的鋼琴演奏技巧,他把輕盈活潑的小提琴主題移植到鋼琴上,以各種不同的織體和技巧在各個不同的音區作了形形色色的變奏,我們可以從中模仿小提琴演奏技術的斷奏、跳弓,十分新穎的在鋼琴上做出前所未有的表現方式,像同音上的輪指、長串的半音階進行、單手帶旋律聲部的顫音,連續的八度進行和左手遠距離的八度大跳等等,這在當時都是駭世驚俗的,超乎一般鋼琴家的能力極限,令當時的聽眾歎為觀止。 

樂曲一開始,經過簡練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區出現了“鍾的主題”鋼琴高音區清脆悅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響,組成了一連串生動逼真的小鍾的鳴響。由於鋼琴高音區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於模仿鍾聲,因此鍾聲的效果更加明顯。接下來的主題繼續用鋼琴高音區的音色特點,奏出了不同節奏的鍾聲。這兩個主題交替變奏形成了高難度的輝煌華麗的段落。最後樂曲運用舞曲的體裁特點,在熱烈歡快的歌舞氣氛中結束。 

【莫紮特鋼琴奏鳴曲】 

《鋼琴奏鳴曲》在莫紮特的作品裏占有相當的分量,也都是不朽的傳世之作。他的19首鋼琴奏鳴曲的內容深刻、形式多樣。主題形象生動豐富,流瀉般的優美旋律充滿魅力,可以看到典雅的維也納古典風格的“歌唱性快板”。主題和副題的對比,雖沒有貝多芬式的強烈個性對比,但發揮得也式很巧的。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莫紮特運用C.P.E.巴赫所創立的奏鳴曲式,但又有新的發展。加強發展部和兩個主題見的過渡段。第二樂章慢板樂章,通常用行板或廣板,ABA曲式。莫紮特的任何一個慢板樂章都是極高質量的精品。溫暖、真誠、恬靜。第三樂章大都是回旋曲或縮短的奏鳴曲式,洋溢著莫紮特獨有的輕巧優雅。    

莫紮特奏鳴曲的曲式都是較完整的曲式。他在發展部裏發揮鋼琴的技巧、重視兩個主題間的連接段。海頓的奏鳴曲裏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很像,但莫紮特的不一樣,不隻是調,性質上也不同。第一主題一般有兩個動機,但在他以前的作家很少這樣。第二樂章充分表現自己的內心,溫暖、純樸、光明。第三樂章一般純真歡快。 

莫紮特 鋼琴奏鳴曲(11), A大調, K 331 Sonata for Piano no 11 in A major, K 331 

11號鋼琴奏鳴曲為莫氏最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於1783年於維也納所作,第一樂章為優美旋律的優雅慢板,第二樂章為頗 具規模的小步舞曲,第三樂章為帶有土耳其風東方風格的著名樂章,最後以華麗慶典風結束。 

莫紮特-C大調第16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 Piano Sonata No.16 K.545 -1 

莫紮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375a MOZARTSonata forPiano Duet in D K448/375a 

這首雙鋼琴奏鳴曲,D大調,K448/375a,作於1781年,為與他的女弟子約瑟華,奧文隆漢瑪一起演奏而作。 3個樂章: 

1.抖擻的快板,D大調,奏鳴曲式。第一主題由強度齊奏始,接著是輝煌的經過句,以屬調弱奏呈示柔美的第二主題,第二鋼琴聲部呈示後,2架鋼琴彼此摹仿。又經輝煌的經過句,在第二鋼琴聲部支持下,第一鋼琴奏出結尾主題。發展部第二鋼琴引出第一鋼琴新的主題,齊奏後接著一段互為對答部分。再強奏而進入再現部,第二主題移到D大調,發展部出現的主題以主調回到第一鋼琴聲部,2架鋼琴的低音將它繼續奏下來而結束。 

2.行板,G大調,奏鳴曲式,第一主題由第一鋼琴聲部的右手呈示,經經過部而進入第二主題部,通過第一鋼琴聲部連接於第二鋼琴聲部的結尾主題結束呈示部。發展部出現由第二鋼琴向第一鋼琴聲部轉移的新的主題。再現部主要再現發展部出現的主題,省略了呈示部結尾主題,以優美的尾奏結束。 

3.很快的快板,D大調,回旋曲式。第一鋼琴呈示的回旋主題,很像是把土耳其進行曲逆行,第一插句為A小調,第二插句為G大調。第二插句後,2架鋼琴對答,第一插句以D小調出現,主題再現,在長長的音群後,主題再現,以較長的尾奏作華麗的結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