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聽】宮廷音樂大師亨德爾-水樂-船樂-彌賽亞精華
亨德爾《水上音樂》Water music
《水上音樂》,又稱《水樂》、《船樂》。亨德爾作於1717年,是一部管弦樂組曲。傳說是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為新即位的英皇喬治一世演奏的,故有“水上音樂”的美名。全部組曲由二十首小曲組成,開始是一首法國式的前奏曲,其後是布萊舞曲、小步舞曲等各種形式的舞曲,同時也有緩慢樂章。樂器使用了小提琴、低音提琴、日耳曼橫笛、法蘭西橫笛、雙簧管、圓號、小號等。 亨德爾的《水上音樂》,乃亨德爾訪問倫敦時,為倫敦的王室而作。當時,在泰晤士河上夜遊,是皇室喜愛的夏季活動。乘坐掛著彩燈的遊船,周圍有成群結隊簇擁著的大小帆船,國王乘坐的船旁有音樂家的船演奏音樂。亨德爾一共參加了三次這樣的夜遊活動(1715年8月22日,1717年7月17日,1736年4月26日),他的《水上音樂》最早的原始手稿其實已丟失,最細致的複原本乃萊德利希所複製。
這部作品根據亨德爾的三次夜遊,編為三組,第一組包括10首F大調的曲子:
1、序曲,華麗的廣板開頭,然後是活潑的賦格段。
2、柔板,弦樂為雙簧管而伴奏。
3、快板,突出兩隻獨奏圓號。
4、行板,木管組與弦樂的對比。
5、快板,還是以兩隻獨奏圓號為主。
6、詠歎調,雄壯威嚴的弦樂旋律。
7、小步舞曲。
8、布列舞曲。
9、號笛舞曲。是18世紀英國水手的古老舞曲。
10、快板。
第二組包括5首D大調曲子:
1、快板,歡慶,進行曲式。
2、號笛舞曲,成對的小號圓號對比,帶誘人的切分節奏。
3、小步舞曲,繼續強調圓號和小號。
4、緩慢地,有類似聲樂的優美線條。
5、布列舞曲,變化多端的節奏,這一曲標有“從頭到尾演奏三遍。”
第三組包括4個舞曲樂章:
1、薩拉班德舞曲。
2、利戈東舞曲,這是法國普羅旺斯的一種民間舞曲。
3、小步舞曲。
4、吉格舞曲。
我這裏帖上兩首最受歡迎的,一首詠歎調(air),另一首是第二組曲第二首號笛舞曲(hornpipe)
亨德爾《焰火音樂》組曲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皇家焰火音樂是亨德爾晚期最偉大的樂隊作品之一,它是受命為英國慶祝“愛克斯-拉夏貝爾和約”的簽訂而作。這個和約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奧地利皇位繼承戰爭”,慶祝活動有焰火表演和與之配合的輝煌音樂。在創作時,國王強調不要“提琴”。這首焰火音樂首演於1749年4月21日,在倫敦渥哈爾花園。
這部作品共分六個樂章:
一、序曲。以華美而富麗堂皇的慢板旋律開頭,然後以傳統的賦格開始快板主體,利用樂器的對比重疊,表達出有活力、複雜的織體,然後又回到慢板。
二、布列舞曲。這是一個小巧的中間插段,其旋律輕鬆而樸實,有跳躍感。
三、西西裏風格。這是一個寧靜舒緩的廣板,類似聖誕音樂中的田園曲。
四、歡樂的快板。以巴洛克式小號主題表達的歡樂氣氛。
五、法國式的小步舞曲,柔和的對比樂章。
六、小步舞曲,雙簧管與大管的合奏。
亨德爾彌賽亞(Messiah)
“彌賽亞”是“救世主”的意思。《彌賽亞》的歌詞全部節選自《聖經》(如《以賽亞書》、四大福音書、《詩篇》、《啟示錄》等),敘述了耶穌出生、生活、受難、受死以及複活的全部過程。亨德爾彌賽亞是膾炙人口的宗教音樂,樂曲有人聲,獨唱,合唱,各種管弦樂聲及管風琴穿插其間。
全曲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耶穌降臨的預言和他的誕生(21曲)
第二部分:救贖的信息和耶穌為全人類的犧牲(23曲)
第三部分:耶穌的複活和最終的審判(13曲)
亨德爾的音樂以旋律的簡樸流暢、氣勢的雄偉、音響的明亮以及對人物、情節生動的描繪而著稱。他使詠歎調的性格更多樣化,使宣敘調的音調更旋律化,並加強了序曲、間奏曲、器樂伴奏的標題性和造型性。對合唱的運用方麵,他不拘泥於複調音樂,而廣泛地運用主調音樂,使兩者有機地揉和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合唱在清唱劇中的地位。 我知道我的救主活著(I Know My Redeemer Liveth)是第三部分中的第一首(總第45首)。
Messiah: I Know My Redeemer Liveth Lyrics
(Chorus)
I know my Redeemer liveth
And I know He lives inside of me
I know my Redeemer liveth
Through HimI am free
And I've got the victory
When I stop and think things over
If it had not been for Him
Oh, I would still be bound
I can remember when I couldn't lift my hands
Or do my dance
But now I'm free I've got the victory
Because He lives in me
(Channel)
I know my Redeemer lives
And He lives inside of me
The grave couldn't keep
Him in Hell had no victory
He hung and died on a cross
For you and for me
But on the third day He rose
And that's how I know my Redeemer lives
Now there's more to the story
But I can't tell
All I can say is
I was on my way to hell
Through His precious blood I'm saved
Through His love He forgave me
And took away all my sins
(Channel)
(Chorus)
喬治•弗雷德裏克•亨德爾
1685年2月23日,亨德爾出生在德國中部的哈雷鎮。與他偉大的同齡人巴赫不同的是,他的家庭並沒有多少音樂氣息:父親是一個理發師兼外科醫生,認為音樂是卑賤的職業(的確,在當時的保護人製度下,音樂家隻能算是有技藝的仆人)。但天生喜愛音樂的小亨德爾不顧父親的反對,偷偷的練習彈古鋼琴(難以想象,後來在鍵盤樂器演奏領域可與巴赫匹敵的亨德爾,竟是這樣接受他的啟蒙教育的!)亨德爾就是在這樣充滿矛盾的逆境中度過了他的童年。
1705年,亨德爾創作的歌劇《阿爾米拉》的上演獲得了成功,使他得以踏上留學的旅程。在當時意大利是全歐洲歌劇藝術的聖地。亨德爾越過阿爾卑斯山,在那不勒斯、羅馬、佛羅侖薩和威尼斯等地學習了三年,同斯卡拉蒂和科雷利等大師都有交往,把意大利的歌劇藝術學到了手。
學成歸國的亨德爾在德國處處受到歡迎。1710年,這個25歲的年輕人就任漢諾威選帝侯的宮廷樂長。他並沒有滿足於這個不錯的差事,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海外。當時的英國比德國富裕得多,歌劇藝術在那裏也更受歡迎。但自從普賽爾1695年逝世後,英國的歌劇藝術就止步不前,需要新鮮的血液。亨德爾看準了這個機遇,就向主人請了一年的假,渡海去了英國,此後幾年亨德爾就往返於英德之間。他的到來給沉悶的英國歌劇界帶來了一股清風,在倫敦他的歌劇《裏納爾多》大獲成功,1713年他以一首《女王生日頌歌》博得了安妮女王的賞識,於是亨德爾索性就不回漢諾威了。
命運捉弄了這位開了小差的宮廷樂長:1714年沒有子女的安妮女王駕崩,亨德爾的“老導”漢諾威選帝侯喬治以英王親戚的身份繼承了英國王位,亨德爾恐怕要遭殃了。可他鎮定自若,以一部精心創作的《水上音樂》歡迎了新國王喬治。國王對樂曲的華貴典雅讚歎不已,問這是何人所作。當得知作者是老部下亨德爾時,不僅原諒了他的舊過,還當即增加了他的年薪。
此後的十餘年時間裏,亨德爾創作了大量的聲樂和器樂作品,特別是歌劇,這為他在全歐洲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也是舉世公認的管風琴大師,在當時也隻有巴赫才可與他匹敵。但從十八世紀二十年代後期開始,原來盛行的意大利語歌劇在英國開始衰落。1729年由普佩什作曲的一部名叫《乞丐的歌劇》的喜歌劇在倫敦上演。此劇采用英語對白,取材於市民階層的日常生活。該劇上演後大受好評,傳統的意大利歌劇相比之下顯出了嚴重的弊端:用意大利語演唱限製了英國聽眾的理解;神話故事、貴族恩怨等等題材也不能引起新興市民階層的興趣。作者通過此劇對亨德爾和他的意大利正歌劇作了無情的諷刺。當一群盜賊上台時,響起的音樂竟然是亨德爾在英國的成名作《裏納爾多》中的《十字軍進行曲》!
靠意大利正歌劇起家的亨德爾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他的幾部歌劇上演相繼遭到失敗,最終他經營的歌劇院被迫關閉。嫉妒他的政敵趁機製造各種流言蜚語……1737年,內外交困的亨德爾中風偏癱,人們以為他的音樂生涯完了。
就在這種絕境中,亨德爾奇跡般的站起來了。經過幾個月的溫泉治療,他戰勝了偏癱。麵對蕭條的意大利正歌劇市場,他把精力轉向了清唱劇的創作。清唱劇(Oratorio)是一種從十七世紀以來發展起來的音樂形式,常以宗教的或半宗教的故事作為主題,沒有複雜的舞台情節而注重音樂的表現。由於劇情取材於英國人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而且采用英語演唱,在英國會有不錯的市場。1742年,他在一種不可思議的熱情驅動下,僅用24天就完成了清唱劇《彌賽亞》的創作。同年這部作品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低調上演。出乎很多人意料,這部作品在都柏林一炮打響。亨德爾又重新回到了英國人的音樂生活中來了!
消息傳到倫敦,人們紛紛要求一睹位快。次年在倫敦上演時英王喬治二世親臨劇院,當終樂章《哈裏路亞》奏響時,國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站起來聽完了全曲(《哈裏路亞》要站著聽作為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一直延續到今天)。為了維護《彌賽亞》的地位不因過多的演奏而受損,英王下旨每年隻在春天演奏一次,且隻有亨德爾本人才有資格指揮。
亨德爾的清唱劇質樸感人,把高度的藝術性和虔誠的宗教信仰融入了一個個音符之中。從《掃羅》、《以色列人在埃及》到《參孫》都同樣出色。1750年(巴赫在這年逝世),年邁的亨德爾在車禍中受了傷,第二年他的視力開始減退,不久完全失明。他依然拖著病體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包括每年春天指揮《彌賽亞》的演出。 1759年春,74歲的大師照例指揮了演出,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老人倒下了。幾天以後,這位樂壇上的巨星隕落了。
亨德爾享受了國葬的待遇,長眠在曆代國王聖賢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裏有一座亨德爾紀念像聳立至今。
回顧亨德爾的一生,他確實是樂壇上的常青樹和多麵手:他一生近60年的音樂生涯中,在德、英、意三國乃至全歐洲都獲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作品熔德國嚴謹的對位法、意大利的獨唱藝術和英國的合唱傳統於一爐,成為世界音樂史上的瑰寶。他同巴赫、維瓦爾第一起,為輝煌的巴羅克時代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