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聽】小提琴: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我欣賞小提琴協奏曲由中國的《梁祝》開始,很長時間之後才有機會聽到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也是我欣賞古典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部,然後才漸漸接觸到其它四大或八大協奏曲。
難以想象,貝多芬這樣寫出《命運》和《英雄》交響曲的作曲家,可以寫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樣溫情的協奏曲。也難得大師的筆觸是這麽簡單,用大段的音階譜寫出輝煌的樂章,揮灑著絢爛的情感。
我聽這部協奏曲的感覺是美到家了,聽不厭,每一個音符都能深入到靈魂深處,不像有些作品,隻有部分樂段能打動我,可以跳躍地聽。
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 61
這是貝多芬唯一的首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1806年間,題獻給他青年時代的即友斯蒂芬·封·勃萊寧。
貝多芬的協奏曲創作,基本上遵循著莫紮特的發展道路,但他的協奏曲比較有氣勢而有深度,主題形象本富,獨奏聲部始終起著主導的作用,技巧性的傳統特征也有所強調和發展;但樂隊並不處於從屬的伴奏地位,而是積極參與發展樂曲的音樂形象。樂隊的音響效果特別具有一種昂揚振奮的緊張度。貝多芬創造的這種新型的協奏曲,特別是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和《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都更接近於交響曲的範型;因此,常被稱為“交響協奏曲”。他的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經常演奏的曲目之一。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號,這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與他的第四、第五交響曲是同一時期的作品,雖然貝多芬隻創作了一部小提琴協奏曲,但這卻是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之首,是任何一位小提琴家的最高境界的試金石。
第一樂章用奏鳴曲形式寫成,高昂、神聖的英雄氣質是這一樂章的主要特征,但沒有緊張的矛盾衝突。在第一樂章中還有著溫文典雅,端莊優美,含而不露,柔中見剛的因素,與英雄的氣質形成一定的對比。在這部小提琴協奏曲中第一樂章是最難把握的,既要有宏大奔放的英雄性格,又要保持溫文爾雅、柔中見剛的特質,這是一個考驗演奏家把握自己的問題,如何解決好這對矛盾是對貝多芬的理解和演奏家自身藝術造詣水平的考驗。第一樂章結束前按傳統的習慣有一個華彩樂段,由小提琴家自由發揮,音樂史上為這華彩樂段譜寫的最為著名是約阿希姆、克萊斯勒和奧依斯特拉赫。
同莫紮特的大部分協奏曲一樣,這一樂章也有兩個顯示部。樂曲開始時是定音鼓單獨的幾下敲擊;把定著鼓作為“獨奏樂器”使用這在當時是十分大膽和具有獨創精神的。樂章的第一個呈示部按慣例交給樂隊演奏,它的第一主題莊重流暢,由木管樂器和弦樂器先後接奏,這是主題的前半都分。在弦樂器接奏主題的後半部分之前,有三小節的穿插,用弦樂器模仿樂章開始時定音鼓敲擊的節拍。但在這裏,為了增強戲劇性效果,使後半部分呈現時能顯得更為明朗起見,貝多芬把小提琴奏出的主音D改為升D音——這個不期而至的升D音的出現,違反了當時嚴格的教學法則,因此當時曾引起音樂界的一些非議。
在第一主題之後的連接段,有很大的發展,出現了英雄性的因素,情緒昂奮、激烈。樂章的第二主題溫文典雅、端應優美,先由木管樂器奏出,然後由弦樂器接奏,這時候主題轉經d小調而進入F大調。
第一樂章的第二個呈現示部開始時先有一段引子。這是獨奏小提琴在D大調的基礎上奏出的裝飾樂句,十分輝煌有力。隨後引出的第一主題也有不少裝飾,比前更為動人,但仍保持它原來的風格。第二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和樂隊一起奏出,獨奏小提琴以其對位化的助奏旋律,使這一段音樂更顯得琳琅滿目。在貝多芬的協奏曲中,獨奏樂器相當擴展的技巧性聲部,總是起著很重大的作用。
樂章的發展部主要發展引子和第二主題的素材,樂隊擔負著很重要的任務。在這裏,應用了動機分解變化和頻繁轉調等手法,音樂的發展自然圓順、淋漓盡致。樂章的再現部從整個樂隊的全奏開始,第一主題再現時變得十分威武有力。臨近樂章結束前按傳統慣例有一個華彩樂段,一些小提琴演奏名家,如的阿希姆、克萊斯勒和奧伊斯特拉赫為這一樂段譜寫的音樂都很出名。
第二樂章——小廣板,變奏曲式,深沉而帶有一定傷感因素,飽含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在生活的磨難中所反映出的悲涼與孤獨的情感。當時的貝多芬已是36歲,耳聾已與他為伍,可以想象內心的痛楚。這一樂章是凝神深思的集中體現,同前後兩個樂章閃耀的光輝相映成趣。這一樂章的基本主題莊嚴壯麗,配置樸素的四部和聲,具有頌歌的風格,由弦樂器加弱音器演奏。這個主題經過三次變奏,由單簧管、大管等樂器分別奏出,除了伴奏方式以外主題的調性、節奏和曲調都沒有太大的變出。接著又出現一個新的主題,它的曲調流暢、純樸自然、優美如歌。 總的說來,這一樂章主要是發展兩個純樸主題的抒情旋律,但其中也有熱情的爆發,樂章中的這樣一些插段所造成的對比,也大大加強了音樂的表現力。
第三樂章用回旋曲形式寫成,它的基本主題輕快活潑,富於動力。這個主題最初由獨奏小提琴奏出,主要是強調G弦上的低音效果,但當它反複出現時,已經翻上兩個八度的高音區,並且逐漸發展為樂隊的全奏,在反複出現的這一主題之間穿插著一些新的旋律素材,其中以g小調的委婉動人的一段最富有詩意,它同樂章的基本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經曆了第二樂章所表現的生活體味之後,貝多芬在精神力量的推動下,擺脫了個人的痛苦,重又振作起來,仍然是那樣的輕快,那樣的歡樂,那樣富有朝氣。最後樂章以歡快的馳騁為特點,通過跳躍的節奏展現了輕鬆的身心。樂章中也穿插著他固有的柔情的因素,在樂章結束前也有一篇幅不長的華彩樂段,最後在歡慶和明朗華麗的音樂中結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