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寬

時易乾坤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能不聽】小提琴:青春洋溢的D大調協奏曲

(2008-12-12 15:20:56) 下一個


【不能不聽】小提琴:青春洋溢的D大調協奏曲


第一樂章(1)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28354878.mp3
第一樂章(2)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28354985.mp3
第一樂章(3)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28355106.mp3
第二樂章 http://space.wenxuecity.com/media/1228355228.mp3



柴科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35) 

“當語言不能表達某種感情時,更雄辨的語言-----音樂就全副武裝地登台了。”也正是偉大的詩人海涅的詩 句:“語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樂的開始。” 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裏,每當一位年輕的,優秀的獨奏小提琴手誕生,當他第一次走上舞台和龐大的交響樂團共同演出時,都會選擇這首樂曲----柴可夫斯基的。因為它是青春、愛情、生命,是美好善良的理想。它安撫著年青的小提琴手的心,無論演奏技巧的艱難,和情緒多容易過激而躁動,都是能克服的,也必須克服的了。年青的樂手憑心靈大都選擇了1887年柴可夫斯基為他們鋪設下的這條青春之路。我們又聽到了他的自白:“我創作的時刻一種創作的情緒使我心頭溫暖,我認為所有的聽眾都會感應到我的情緒的。”

該曲作於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與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門德爾鬆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Op.64)、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77)並稱為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創作背景】

1878年,柴可夫斯基來到瑞士日內瓦坐短期的休養,那裏清新溫馨的春天氣息激發了作曲家的創作靈感,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他就在異國他鄉完成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協奏曲感情豐富細膩,有如歌般的優美旋律,洋溢著幸福歡樂的情緒。  

作品完成後,柴可夫斯即把它題獻給匈牙利小提琴大師利奧波德·奧爾。奧爾感動之餘表示要對作品進行修改,卻遲遲不肯動工。兩年過去了,柴可夫斯基深感失望,抱著他嘔心瀝血的作品卻接連碰壁。終於,俄國小提琴家勃羅茨基(Adolf Brodsky)在維也納的音樂會上首演了這部作品,盡管輿論對它的評價不一,但勃羅茨基仍一往情深地將它帶到歐洲各地,為他爭取到了更多的知音。因此柴可夫斯基將這部作品改贈給了自己的這位“患難之交”。  

當時的維也納樂評家漢斯利克是這麽形容《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有那麽一陣子這首協奏曲還算是音樂,比例恰當,而且不無才華。但很快地,野蠻占了上風並一致支配樂器直到第一樂章結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來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擊打的傷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使我們第一次產生了這樣可怕的想法,就是音樂也可能玷汙人的耳朵。”  

就是這麽一首不被人看好的作品,今天卻成為最受歡迎和倍受推崇的曲目,也許正應了那句俗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重於創作者和演奏者內心情緒的流露,表達細膩,旋律動人,音樂語言純真樸實。柴科夫斯基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的特色不但充分發揮了主奏小提琴絢爛的近代演奏技巧,展開了色彩豐富的管弦樂,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新鮮的韻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國民謠的地方色彩,獨特的充滿哀愁的優美旋律,作成了格調新穎、獨特的作品。 

由於這首樂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羅作曲的《西班牙交響曲》的激發而作的,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構想。這部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部歡快、活潑、充滿青春氣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現了俄羅斯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這首樂曲當初相當不受世人歡迎,然而曆史最終證明這是一首絕無僅有的音樂傑作,在音樂舞台上久演不衰,成為許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作品分析和賞析】 

全曲共分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庸的快板,D大調,4/4拍子,奏鳴曲形式,篇幅較長,約占全曲的二分之一。規模宏大的第一樂章表現了生活的樂趣。具有俄羅斯民間音樂的寬廣氣息和明朗悠揚的詩意。其主部主題具有動人的歌唱性,體現了俄羅斯歌曲寬廣動人的氣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樂隊在5小節的引子過後,就由獨奏小提琴呈示出抒情柔美、富於歌唱性的第一主題。接著是第二主題,相對而言則含著淡淡的憂傷。然後是展開部,先是由樂隊和獨奏小提琴交織著奏出第一主題,呈現出寬廣的音樂畫卷,樂曲過半時的華彩樂段由獨奏小提琴對第一主題的修飾和變奏以及樂隊的附和構成,是對獨奏者技巧和詮釋能力的考驗,也是獨奏者炫技的時刻。然後再次回到憂傷的第二主題並漸漸的激昂起來。最後的再現部氣勢宏偉,由小提琴和樂隊共同將氣氛引至高潮。 總的說來,第一樂章表現了俄國的壯闊美麗和溫柔多情。 

第二樂章,短歌,行板,g小調,3/4拍,三段體。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稱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摯動人,略帶傷感。仿佛從遠處傳來一陣悠揚的歌聲,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氣息。在這一樂章的前半部分,樂隊隻作為小提琴的陪襯,因此獨奏者有許多發揮的空間。行至中段,情緒為之一變,音樂變得激動而開朗,最後又重返前半部分的情緒。 

第三樂章,終曲,活潑的快板,D大調,2/4拍子,回旋奏鳴曲形式。主題令人有俄國風激烈地敲擊之感,是屬於俄國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種。以很強的節奏,快活地進行,宛如一幅人民歡慶節日的圖畫。 

如果說第二樂章似夕陽下的殘景般優美而又帶著“隻是近黃昏”的傷感,那麽當夜晚來臨,俄羅斯民族篝火旁的狂歡就在第三樂章裏震撼地上演。小提琴柔緩的引子過後,便與樂隊共同奏出熱情洋溢、粗獷豪放的第一主題,它鮮明地體現出俄羅斯民族的性格特征,樂隊轟然一響之後是具有舞蹈性的第二主題,它和第一主題同樣來自俄羅斯的民間舞曲。在較悠緩的過渡段的串接下,兩個主題按照順序反複兩次。獨奏小提琴與樂隊的糾纏越來越緊密,第一主題也變得調皮活潑,速度也逐漸加快。最後隨著管弦樂的共同和弦,全曲在節慶般的熱烈氣氛中結束。這一樂章對獨奏者的速度要求較高。 

全曲充滿著樂觀、明朗的情調,洋溢著濃鬱的俄羅斯民族風格,被譽為最具春天氣息的小提琴協奏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