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
18世紀初,一顆耀眼的音樂之星從奧地利升起了。他,就是音樂神童――莫紮特。
莫紮特的音樂天賦從三歲就開始發出嫩芽了:姐姐在家彈鋼琴,姐姐彈完後,莫紮特跳上琴凳,一雙小手敲打著竟把姐姐剛彈的一首曲子彈了出來!父親見兒子對音樂的感悟力如此強,便決定讓他學鋼琴。
莫紮特雖小,學起琴來卻一點兒也不費勁。一首小步舞曲,半個小時就學會了。
四歲時,莫紮特就創作了自己的第一首曲子。
六歲時,父親帶著他周遊世界。
莫紮特此時是一個頭戴假發、身穿銀色禮服、腰插短劍的稚氣未脫的小男孩,可他的音樂天才卻讓人驚歎不已。即使把琴用布蓋上,或把他的眼睛蒙上,幼小的他還是能流暢地彈奏大師們的樂曲,或者充滿激情地演奏自己的樂曲。
上流社會也十分驚歎莫紮特的才華。英國女皇把他抱在膝頭;俄國沙皇請他共進晚餐,羅馬沙皇給他代表最高榮耀的金獎章。
就在莫紮特十六歲時,它的家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的薩爾斯堡大公去世了,新上任的是一位十分專橫跋扈的人。音樂家在他眼裏連仆人也不如。在那個年代,音樂家受到輕視.才華四射的莫紮特也不例外,更何況遇上這個暴君?
莫紮特的父親決心讓兒子另尋棲身之地。此後的六年中,他從意大利到維也納,從慕尼黑到巴黎,人們都承認莫紮特是天才,但沒有地方能收留他。
莫紮特漸漸明白了,聽他演奏的貴族隻不過是為了消遣和娛樂,就連曾經把他抱上膝頭吻他,送給他隻有她最寵愛的人才送的、鑲著她肖像的金表的英國女皇,心裏也沒有真正尊重過莫紮特。女皇在給兒子的信中寫道:“你想把他留下來為你服務,不行!絕對不行!這樣一個象乞丐一樣在世界到處遊蕩、能敗壞宮廷風氣的無益的人,作為皇室,絕對不可以讓他留下來”。女王的言行把上流社會對莫紮特的虛偽的“寵愛”暴露得淋漓盡致了。
尋職失敗後,莫紮特隻好回到家鄉去為大公服務。大公給莫紮特規定了兩條:-是不準到任何地方演出;二是不準擅自離開薩爾斯堡。莫紮特的自由被剝奪了,一隻自由的小鳥被關進了籠子。大公是個狠毒的人,他想方設法折磨莫紮特。
莫紮特過了一個月這樣的生活,即使他很明白:若辭去工作,等待他的將是窮困、饑餓和死亡。但是,他要自由!!他向大公交了辭呈。大公暴跳如雷,把莫紮特從樓階上踢了下去。莫紮特大病了一場。從此,他追求自由的願望更加強烈。二十五歲那年,莫紮特離開了薩爾斯堡。
他自由了,但接踵而來的是窮困。這時,莫紮特戀愛了,他愛上另一位音樂家的女兒齊婭,她的家庭也很困苦。莫紮特的父親勸兒子不要結婚,婚後他們會更加窮。莫紮特說:“我們出身低微,境況不好,貧窮,我不需要富有的妻子,因為財富與我們無緣。但我們的財富保存在頭腦中——沒有人能把他們取走,除非砍下我們的腦袋。”莫紮特違反父親的意誌,結了婚。不出父親所料,婚後的生活更加窮困。天冷了,他的手凍僵了,無法寫作,他拉起妻子的手跳起舞來;妻子病倒了,他萬分焦急,因為沒錢請醫生;孩子哭了,肚子餓了,因為沒錢買麵包。一位才華橫溢的音樂家竟落到如此悲慘的境地,痛苦地掙紮在死亡線上。
但是生活的重擔沒有壓垮莫紮特,更沒有壓垮他獻身音樂事業的決心。在這些困苦的年代中,他寫出了許多優秀的不朽之作:如《魔王》《魔笛》《唐.璜》等。他作曲時,腦子裏的音樂之火在燃燒。一位宮廷音樂家在看他的初稿時說:“這竟然是初稿!沒有修改,沒有塗畫,他隻是把腦子裏的音樂寫出來而已,上帝啊,他是你派下來為你歌唱的人吧!”
然而,音樂之火和貧困也催毀了莫紮特的身體。他的身體越來越差,一天一個黑衣人闖進了他的住所,向他定購一首《安魂曲》,隻規定了期限,不留姓名也不留地址地走了。過了幾天,即一七九一年十二月三日晚,黑衣人又來了,把錢給他讓他讓他今晚必須寫完。萬般無奈的莫紮特,支撐著病體趕寫這首《安魂曲》。此時,音樂之火搜集了他腦子裏所有的東西,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燃燒。他不停的寫,優美的旋律不斷湧出,他噙著淚水說:“這是我為自己寫的《安魂曲》啊!”最後,莫紮特請人把它彈了一遍,他疲憊的聽著,慢慢的閉上了眼睛。正當鋼琴家發出最後一個音符時,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靈魂已升入了天堂!此時莫紮特年僅三十五歲。後來才查明這個黑衣人是個貴族的仆人。貴族喜愛音樂,但水平十分拙劣。他常派人去冒名定購名家的作品。
窮人公墓裏,莫紮特遺體在那裏安眠。公墓裏屍體很多,誰也不知道這位偉大的音樂家到底葬在哪兒了。殘酷的社會,貧窮的折磨,奪取了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生命,摧殘了莫紮特的才華。莫紮特悲慘短暫的一生,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與落後的社會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的結果。莫紮特雖然去世了,可他的作曲卻永遠不朽......
比起長壽而在晚成的海頓來,莫紮特剛好相反——短命而早熟。然而就在他不足36歲的一生裏,卻為人們創造出數量驚人的音樂瑰寶。莫紮特的短暫一生寫出了大量的音樂作品,體裁形式涉及到各個領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傑作。其中包括:歌劇22部;以《費加羅的婚禮》(The Marriage of Figaro)、《唐璜》、《魔笛》最為著名;交響曲41部,以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最為著名;鋼琴協奏曲27部,以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部,以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與聲樂作品。
莫紮特的音樂典雅秀麗,如同珍珠一樣玲瓏剔透,又似陽光一般熱情溫暖,洋溢著青春的生命力。由於他的音樂語言平易近人,作品結構清晰嚴謹,“因而使樂思的最複雜的創作也看不出斧鑿的痕跡。這種容易使人誤解的簡樸是真正隱藏了藝術的藝術”。
美國音樂學者約瑟夫.馬克利斯說得好:“在音樂曆史中有這樣一個時刻:各個對立麵都一致了,所有的緊張關係都消除了。莫紮特就是那個燦爛的時刻。”
編輯本段創作
【歌劇】
莫紮特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從事歌劇創作,共寫了20餘部。其中《費加羅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費加羅的婚姻》取材於當時在奧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馬舍的話劇,歌劇腳本由意大利詩人L.達·蓬泰改編,1786年首演。改編後的腳本雖然削弱了原劇對封建社會的抨擊,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寫,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諷刺了以伯爵為代表的封建貴族的虛偽和驕奢淫逸的生活,頌揚了以費加羅、蘇珊娜為代表的“第三等級”人民正直、機智、勇敢的品質,表現了同封建主義鬥爭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莫紮特這部歌劇的主要貢獻是沒有沿用當時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劇的滑稽誇張、和雜耍式的手法,而著重描繪了人物的性格,進行了心理刻劃,增強了歌劇的抒情性,並在劇中發揮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現力。
《唐璜》的腳本也自達·蓬泰改編。1787年首演。它取材於西班牙一個有名的民間傳說。當時,該傳說有各種版本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並已有話劇、歌劇、芭蕾等藝術形式,莫紮特和達·蓬泰選用了G.貝爾塔蒂的歌劇腳本《石客記》(意大利作曲家G.加紮尼加作曲),在劇情和人物方麵作了較大的改動。通過貴族唐璜這個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騙、損害婦女行為的可鄙下場,揭露了封建貴族的腐爛生活,同時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視封建禮教,追求幸福的一麵。這是一部具有倫理道德意義的歌劇,反映了18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德奧知識界對道德倫理問題的興趣和關心。它是莫紮特在意大利趣歌劇的基礎上發展歌劇式戲劇的重要作品。在處理這部歌劇的音樂時,莫紮特加強了對人物的心理刻劃,使人物的形象更為複雜、真實,同時運用戲劇化的重唱,增強歌劇的矛盾衝突。
《魔笛》這首樂曲是莫紮特1791年逝世前幾個月寫完和演出的最後一部歌劇。其腳本是由莫紮特的老朋友熱心於德國民族歌劇的一座小劇院經理E.希卡內德提議並編寫的。歌劇取材於維蘭德的神話《露露》。通過主人公為追求理想而進行艱苦鬥爭,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光明必將戰勝黑暗的思想。這部歌劇所反映的思想,和莫紮特追求啟蒙主義和對“共濟會”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有密切的關係。其中幾個主要角色可能隱喻了當時社會現實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薩拉斯特羅使人聯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濟會首腦、莫紮特的朋友博恩。莫紮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眾讚歌式的音樂塑造,使他的音樂具有莊嚴、崇高的性質;反麵角色夜後,則可能是影射瑪麗亞·特蕾西亞(她在位期間曾鎮壓共濟會),這個角色需自技巧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樂表演難度較大而沒有內在的感情,劇中的英雄塔米諾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濟會的約瑟夫二世,他的音樂優美動人,采用的是正歌劇中的抒情詠歎調,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樂十分優美,半人半鳥的幻奇性人物帕帕蓋諾及其妻子是勞動人民的化身,他們的音樂帶有鮮明的德奧民間風格。這部歌劇是莫紮特在德國及奧地利歌唱劇和神話劇的基礎上,發展德國民族童話歌劇的代表作,它標誌著18世紀德奧小歌劇發展告一段落,並為後來德國的浪漫主義歌劇的產生打下了基礎,成為後者的先驅。
【交響曲】
莫紮特一共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並象其他器樂作品一樣可以分為若幹組。交響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種不同音樂風格影響寫成的,因而帶有模仿不同風格的痕跡。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賽爾M.G.莫恩,特別是海頓以及以J.斯塔米茨為代表的曼海姆樂派等風格的影響。
莫紮特最有代表性的交響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響曲》(《巴黎》)是為當時歐洲最傑出的交響樂團之一的巴黎交響樂團譜寫的,具有巴黎的音樂風格和豐富的音響,《第三十五交響曲》(《哈夫納》)實際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響曲》(《布拉格》)常被人們稱作“沒有小步舞曲的交響曲”,它隻有3個樂章,不再是對意大利交響曲的風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維也納交響曲,《第三十六交響曲》(《林茨》)反映了莫紮特受海頓交響曲創作的影響。
莫紮特的最後3部交響曲──降E大調、g小調和C大調交響曲是他最優秀的交響樂作品。它們都寫於1788年6~8月的6個星期之內。人們通常將它們劃歸為一個組,但三者之間各有其特點:降E大調《第三十九交響曲》明朗愉快,充滿了詩意;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富有戲劇性,有海頓式的樂觀主義情緒,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於海頓,被稱為莫紮特的“英雄”交響曲;C大調《第四十一交響曲》(通常被稱為《朱庇特》)宏偉豪邁,樂觀向上,預示了L.van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的出現。
莫紮特的交響曲(尤其最後3首),是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響曲創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貢獻在於重視各樂章之間以及樂章中的主題之間的對比性。
【協奏曲】
協奏曲是除歌劇以外,莫紮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一生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3個樂章對比並置的套曲結構(第1樂章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類似詠歎調式的抒情樂章,第3樂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雙呈示部,獨奏樂器有技巧性的華彩段等。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於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由於莫紮特的這些成就,使協奏曲不再片麵表現技巧,而使之具有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莫紮特成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
在莫紮特的協奏曲中,鋼琴協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共寫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調、c小調、A大調等。此外,還有7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G大調、A大調、D大調的3首比較突出。在管樂協奏曲方麵,《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圓號協奏曲,1首《長笛豎琴協奏曲》等。
【奏鳴曲套曲】
莫紮特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奏鳴曲和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等,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樂派3個樂章的奏鳴曲套曲形式。在鋼琴奏鳴曲方麵,他完成了從哈普西科德風格到鋼琴風格的過渡。在他80年代的鋼琴奏鳴曲中,已使鋼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發揮,如《A大調鋼琴奏鳴曲》(1783)《c小調奏鳴曲》(1785)等。前者體現了他的生活風俗性的特點,後者顯示了尖銳的對比並置與戲劇性的力量,預示了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誕生。莫紮特的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從意大利A.科雷利G.B.薩馬蒂尼等人的影響中逐步解放出來,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風格。從1778年開始,莫紮特就將鋼琴和小提琴兩件樂器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調(1781)、降B大調(1784)、降E大調(1785)、A大調(1787)等幾首都較成功。
【室內樂】
在莫紮特寫作的23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獻給海頓的6首(1773),它們從不同的側麵反映了莫紮特的思想和風格──真摯親切、明快開朗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與海頓、貝多芬不同的是莫紮特的天才不是表現在四重奏方麵,而表現在五重奏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C大調弦樂五重奏》(1787)和《g小調弦樂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結構、主題處理等方麵有創新,後者是一部悲劇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憂慮與思考。此外,《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和幾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譽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樂】
由於職務的關係,宗教音樂在莫紮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臨終前創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對整個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現了他作為市民音樂家一生所遭受到剝削、屈辱冷遇、貧困的痛苦和他對光明歡樂始終不渝的追求與向往。莫紮特寫了樂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學生F.X.敘斯邁爾忠實地按照他的計劃和風格予以完成,並於1793年12月以瓦爾澤格伯爵作曲的名義演出。
莫紮特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傳統的《安魂曲》形式,用的是拉丁文歌詞,非常真摯、動人。莫紮特一生直到窮極潦倒之時,在他的音樂中也一直沒有痛苦,而隻有純淨的歡樂。這部臨終前的作品仍是如此,隻有那種在天國的光芒照耀著他的感覺。
【其它】
除上述各種體裁外,莫紮特還寫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在這些風俗性的作品中,莫紮特采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係,它們大都具有輕鬆活潑的特點。其中《G大調弦樂小夜曲》影響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動活潑的情緒,又具有寬廣、純樸的抒情性。 總的說來,莫紮特的創作成就遍及各個音樂領域。它們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製主義的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征,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上升時期的德奧資產階級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維也納後期的創作中,也出現了悲劇性、戲劇性的風格,對社會矛盾的反映更趨深刻。
莫紮特主要作品
歌劇:《巴斯蒂安與巴斯蒂安娜》(K50,1788);《米特裏達特》(K87,1770);《盧喬。西拉》(K135,1772);《牧人王》(K208,1775);《伊多梅紐斯》(K366,1781);《後宮誘逃》(K384,1782);《劇院經理》(K486,1786);《費加羅婚禮》(K492,1786);《唐璜》(K527,1787);《女人心》(K588,1790);《魔笛》(K620,1791);《狄托的仁慈》(K621,1791)。
樂隊作品:有編號的交響曲四十一部,包括《巴黎》(No.31,K297,1778);《哈夫納》(No.35,K385,1782);《林茨》(No.36,K425,1783);《布拉格》(No.38,K504,1786);《降E大調》(No.39,K543,1788);《g小調》(No.40,K550,1788);《C大調》("朱庇特",No.41,K551,1788);以及另外大約八部交響曲。無數嬉遊曲、小夜曲、進行曲等(包括《G大調弦樂小夜曲》(K525,1787))。
協奏曲:二十一部鋼琴協奏曲;一部兩架鋼琴的、一部三架鋼琴的協奏曲;五部小提琴協奏曲;兩部長笛協奏曲;一部單簧管協奏曲;四部圓號協奏曲;一部長笛與豎琴協奏曲;小提琴與中提琴的交響協奏曲(K364,1779);雙簧管、單簧管、圓號與大管的交響協奏曲(Kapp.9,1778)。
室內樂:五首弦樂五重奏;二十三首弦樂四重奏;為弦樂四重奏寫的c小調柔板與賦格(K546,1788);兩首鋼琴四重奏;七首鋼琴三重奏;單簧管、中提琴與鋼琴三重奏(K498,1786);單簧管五重奏;圓號五重奏;鋼琴與管樂五重奏;兩首長笛四重奏;雙簧管四重奏;三十七首小提琴奏鳴曲(兩首未完成)。十四首管風琴與弦樂器奏鳴曲;三首管風琴與樂隊奏鳴曲。
鋼琴作品:十七首奏鳴曲;兩首幻想曲;十五首變奏曲;兩架鋼琴奏鳴曲(K448,1781);六首鋼琴二重奏鳴曲(一首未發表);f小調柔板與快板(K594,1790)和f小調鋼琴二重奏《幻想曲》(K608,1791)(這兩首原先都是為機械風琴所作)。
教堂音樂:十八首彌撒曲;四首連禱歌;《安魂曲》(K626,1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