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寬

時易乾坤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能不聽】鋼琴: 肖邦浪漫曲--雨滴•幻想•離別

(2008-11-08 18:50:12) 下一個

【不能不聽】鋼琴: 肖邦浪漫曲--雨滴•幻想•離別


1.
肖邦鋼琴降D大調《雨滴前奏曲》Raindrop prelude op28  No15
2. 肖邦《幻想即興曲》 Op.66 (1834) Fantaisie-impromptu
3. 肖邦《離別練習曲》Chopin- Etude Op.10 No 3 in E Major 

我認為欣賞音樂和學習其它知識一樣,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聽到一首曲子感歎:“不錯,好聽!”是第一步,說明你被旋律所打動,比“對牛彈琴”強。但如果隻停留在這個水平,則是不夠的。至少要有好奇:這首曲名是什麽?誰的曲子?到底好在什麽地方?創作背景和音樂後麵的故事有哪些?別人也愛聽嗎?我和其他人有什麽異同?如果更高級一點,全問誰是演奏?誰是指揮?一首曲子你聽了5遍還隻知其一就會影響到你的真正欣賞了。 

我個人體會是:一個業餘愛好者,對一首曲子能講出一兩個道道是初級,能講出三個道道是中級,能講出五到十個道道是高級,若能辨別樂隊或指揮,那就是超級了。 



====肖邦鋼琴降D大調《雨滴前奏曲》Raindrop prelude op28  No15
 

《雨滴》(降D大調前奏曲)是浪漫主義鋼琴前奏曲的創始人肖邦所創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一。他所創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在整個浪漫主義音樂中產生重要的影響。肖邦的前奏曲雖然篇幅短小,但形象鮮明、含意深刻。每一首前奏曲都被後人添上標題。雖然這些標題有牽強附會的一麵,但從作品的音樂形象來看,也有幾分道理。比如:流行甚廣的《雨滴》前奏曲,它始終反複著一個單音,並伴隨著單調的節奏,的確有雨水滴答之感。 

【創作背景】   

《雨滴》創作於一八三八年。當時肖邦正在地中海馬爾島療養。關於這首前奏曲的創作,有這樣一段傳聞:一八三八年,活躍在巴黎樂壇上的肖邦,由於肺病的惡化,經女友喬治·桑的安排,千裏迢迢地來到四季如春的地中海馬爾島。由於肖邦“的病情和喬治·桑的衣著打扮,使他們在租房問題上發生了困難。後來經喬治·桑四處奔走,勉強借到一座山殿之中的古老寺院。寺院中不但毫無設備,而且漏雨,簡直不能住人。因為寺院十分寒冷,買東西也很不方便,所以,肖邦的養病得到了相反的效果。有一天,喬治·桑上街買東西,恰巧下了大雨,遲遲不能回來。肖邦躺在家裏即寂寞又懼怕。正在這時候,房間又漏雨,滴滴答答令人心煩。肖邦在不耐煩之中,起身寫作,一口氣完成了這首著名的前奏曲。   

【音樂欣賞】   

肖邦在這首前奏曲中,形象化地使用了一個固定的單音,它伴以單調的節奏型,好象是對有節奏的雨滴聲的描繪。這首前奏曲的音樂形象雖然比較單一,但它仍然有許多細膩的變化。樂曲的開始部分十分抒情,歌唱性的旋律伴隨著悠悠自如的“雨滴”聲,仿佛是從朦朧的雨中傳來的田園牧歌。  

這段“牧歌”的情緒也微微地起伏變化。開始是沉醉在大自然的的悠閑,慢慢地變得有些激動,好象是作者對大自然發出的感歎。 

中間部分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段落,它把人們引進神秘的境界。低聲部緩緩行進的旋律伴隨著單調而神奇的“雨滴”音型,顯得十分深沉、威嚴。有人把這段音樂看作是一幅富有浪漫氣息的圖畫:夜間,一列人群在莊嚴而陰鬱的眾讚歌中神秘地緩步而行。 

中間部分的音樂形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莊嚴的眾讚歌中,夾雜著各種情緒變化。第一個對比的形象,是出現在十二小節的眾讚歌以後,低聲部的八度雙音,在五度的跳進中起伏,加上很強的力度,使這一部分的音樂形象顯得十分強烈、鮮明。  

中間部分的第二個對比形象,是在它的末尾。這是一段十分抒情的音樂,優美的旋律和歌唱性的低音線條綜合在中聲部隱約可見的“雨滴”聲中,顯得十分靜謐。  

前奏曲的再現部分比較簡練,它隻再現了一個樂句。但它的尾聲比較完整,並且意味深長:音樂漸漸遠去,“雨滴”聲慢慢消失,留給人們的是無比豐富的想象。 


肖邦《幻想即興曲》 Op.66 (1834) Fantaisie-impromptu

【作品分析】

《幻想即興曲》(FANTAISIE—IMPROMRTUOP.66為肖邦所作三首即興曲之一。《幻想即興曲》這個曲名並不是肖邦自己所取。而是由後來整理的人,根據肖邦這首《即興曲》中最能表達其性格的特點以及樂曲本身所富有的幻想氣息而提名。

在所有肖邦《即興曲》中,《幻想即興曲》最受人們歡迎。在肖邦所有鋼琴曲作品中,也是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是充分表達出肖邦性格的傑作。《幻想即興曲》是附有序奏和尾奏的複三部曲式結構。#C小調、2|2拍、激動的快板。

第一部分,上下起伏的快速旋律表現出熱情奔放又富於幻想的情緒。整個第一部分可分為兩大段四小部分,共42個小節。序奏中以主和弦的第五音作長音出現,猶如響亮的號角,吹出戰士略帶憂鬱的主和弦琶音,預示著戰歌的響起。在悲壯的背後會是什麽呢?

 a部分不斷重複的主旋律,在讓人印象深刻的快速中奔流出熱情的主題,升六級與升七級音在主旋律的流動中增添出獨具特色的美麗,和弦琶音上在不偏離主和弦的基礎上運用帶有變化音的正三和弦,使旋律在熱情中盡情暢想。歡動的主題沒有一絲陰晦,可比太陽的光與熱。在屬和弦連接的b部分,可說是仿如走出主旋律,不斷在屬功能和弦中徘徊。像在憂鬱,又像在急切的表達什麽。

b部分在感覺上像是a部的尾續,因此ab合成一段,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樂段。但在屬功能組的樂音不斷徘徊召喚著主旋律的同時,突然截止。第二大段的a`部順應著召喚出現。這部分可說是完全重複了a部主題,但在情緒的反應上也更加激烈。當激烈的情緒達到一個爆發點時,第二大段的後半部c突然用一個半音階與主和弦的不斷從高到低的重複,來宣泄在這熱情與激情背後的情感。

整個第一部分是在熱情與焦躁的憂鬱矛盾中重複度過的,也引出了第二部分――甜美的旋律透露出世俗的感傷。中間部分,氣息寬廣的歌唱性的主題,優美如歌,充滿柔情。大概可以分為兩端重複的旋律。在這重複旋律的不經意間,反應出了肖邦優柔寡斷,為國家愁心而不能盡力的遺憾。這種不得誌,不能盡力的遺憾,在旋律中不斷重現直到感傷加劇,不知如何才能平息,又不能平息,隻想宣泄而出。

在高昂的雄心壯誌後,在現實磨礪下而感知自己無法如願完成自己的誌向後。有的,是對抗現實的衝動,有的,是對自己偉大誌向的向往與追求的決心。

在速度更快,熱情更高的情緒下,第三部分再現了第一部分,不同的是作者的決心與動力,相同的除了偉大誌向外也有了同樣的卻更加劇烈的憂鬱徘徊。在這徘徊後所隱藏的可能是更鑒定的信念吧。

在餘韻嫋嫋的在低聲部重複的中段旋律中,樂曲走到了終結。在結尾主和弦上不斷維護主調旋律的樂音中止時,結束的兩個極弱和弦象是微露的曙光,使人產生一種期待,一種希望。

而大調上抒情可能也預示了肖邦不放棄希望,始終堅信自己信念而獨有樂觀的抒情吧。盡管會有抵觸的時候,但終究會迎來希望。

在被傳頌至今的《幻想即興曲》可能已經有了本身獨有的靈魂吧,在被演奏者不斷演奏的同時,就已經不斷的在寄予演奏者的希望。

也許在每個人的心中,早已與肖邦的心靈交流、交匯、交融。《幻想即興曲》已有了自己的靈魂。它屬於所有擁有希望的人。 

 

肖邦《離別練習曲》Chopin- Etude Op.10 No 3 in E Major 

肖邦曾寫作24首練習曲,這些作品,並不單為磨煉技巧而作,其中每一個樂曲,都有豐富的音樂性和獨特的美感。  

這一首技巧艱難但旋律優美動聽的“別離曲 ,也是一首練習曲,為1830年,肖邦在華沙所作包括12首練習曲的作品10中的第3首。 

肖邦19歲時,愛上一位華沙音樂學院的女同學葛拉柯芙絲卡,她是一位亭亭玉立,有聲樂天才的姑娘,肖邦因為生性羞怯,始終不敢向她傾吐愛意。當他決定遠離祖國前往巴黎時,在葛拉柯芙斯卡的麵前,彈奏了這首纏綿幽怨的鋼琴曲,向這位日夜思慕的美麗少女告別。曲中那段充滿愛慕、悲戚而且非常美麗的主題,肖邦自己也曾說:像這樣優美的旋律,以前我從沒有寫作過,恐怕以後也不容易遇到。 

這是肖邦的鋼琴曲中,最為人熟知的名曲之一。尤以第一段的主旋律最為優美,常編寫成合唱曲,廣被演唱。鋼琴的演奏,第一段常被人誤認為相當簡單,其實適得其反,要把歌謠風細膩的音質表現出來,非優秀的鋼琴家莫辦,否則難以表達出其美境。而且中斷的上與下行和弦,也是出任想像的艱難。這首練習曲《別離曲,真是優美的使人為之神迷。從技術上來看,也是最洗煉的作品。  

此曲流傳很廣,曾被後人改編為管弦樂曲和現代輕音樂(改名為"我的心中響起一支歌" 樂曲為不太慢的緩板。第一段的旋律極為優美,恰似波蘭民間樂器--風笛所演奏的田園牧歌。中段旋律更為活潑,情緒也更為高昂,由 B大調經過各種轉調,最後回到E大調,反複第一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蕭雲 回複 悄悄話 這首離別曲是誰演奏的呀?
蕭雲 回複 悄悄話 你好!你的解說多我來說已經是專業級的了。最近在網上聽到郎朗在Berlin音樂會上演奏的Chopin- Etude Op.10 No 3 in E Major,令人如醉如癡。又聽了其他人演奏的,真是正如你所說,非優秀鋼琴家莫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