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聽》小提琴——啟蒙曲小提琴協奏《梁祝》
| ||||||||||||||||||||||
中國的交響樂作品我知之甚少,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其中之一,也是我的交響樂啟蒙曲,另外一首就是鋼琴協奏曲《黃河》了。30年前什麽不懂的時候喜歡這首,30年後,在聽過了貝多芬、巴赫等名家作品後,還喜歡它,真是百聽不厭。什麽國產交響樂不聽,也得聽聽這曲《梁祝》。
【作品簡介】
《梁祝》創作於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陳鋼,當時,他們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二年級學生。
樂曲內容來自於一個古老而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四世紀中葉,在我國南方的家村祝家莊,聰明掃盲情的祝員外之女祝英台,衝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裏,她與善良、純樸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出伯同窗三載建立了深摯的友情。當兩人分別時,祝用各種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內心蘊藏已久的愛情,誠篤的梁山伯卻沒有領悟。一年後,梁得知祝是個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許配給一個豪門子弟——馬太守之子馬文才。由於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憤死去。祝英台得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來到梁的墳墓前,向蒼天發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梁的墳墓突然裂開,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對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
這首絢麗多彩,抒情動人並帶有濃鬱的生活氣息的交響作品,在民族化、群眾化方麵,作了大膽的創新與成功的嚐試,在國內外演出均受到熱烈的歡迎,群眾稱之為“我們自己的交響音樂。”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會上,與其它一些文藝傑作被譽為:“是一個階級、一個民族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誌。”它已在歐、亞、美各大洲演出,並以其中華民族的鮮明風格與特點,得到國際公認。香港藝術家們把它改編成高胡協奏曲,清唱及舞台劇,美國的舞蹈家還根據它改編成美麗動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飛過海峽,台灣唱片廠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歡迎,台灣刊物還發專論評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視。香港唱片公司由於該片發行量超過一萬張和兩萬張,曾獎給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飛進世界音樂之林,活躍在國際樂壇上的彩蝶了。
【欣賞提示】
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劇唱腔為素材,按照劇情構思布局,綜合采用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與意境。用奏鳴曲式寫成,結構如下圖:
(一)呈示部
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長笛吹出了優美動人的鳥鳴般的華彩旋律,接著,雙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春光明媚、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畫麵。
主部,獨奏小提琴從柔和樸素的A弦開始,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 在音色渾厚的G弦上重複一次後,樂曲轉入A微調,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中段)。後樂隊全奏愛情主題,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後,樂曲進入副部。這個由越劇過門變化來的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變奏反複),與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一插部為副部主題動機的變化發展,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信弦樂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輕鬆活潑,獨奏小提琴用E徵調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 這段音樂以輕鬆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生動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共讀共玩、追逐嬉戲的情景。它與柔和抒情的愛情主題一起從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與學習生活的兩個側麵。
結束部,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抒情而徐緩(B徵調,2/4拍子) 現在已經是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祝英台有口難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的“梁”、“祝”對答,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出色地描寫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戀戀不舍的畫麵。真是“三載同窗情似海,山伯難舍祝英台”。
(二)展開部
突然,音樂轉為低沉陰暗。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性的鬥爭中。
抗婚: 銅管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凶暴殘酷的主題。(F徵調,4/4拍子) 獨奏小提琴以戲曲散板的節奏,敘述了英台的悲痛與驚惶。接著樂隊以強烈的快板全奏,襯托小提琴果斷的反抗音調。它成功地刻畫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後,上麵兩種音調形成了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麵,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最後達到一個鬥爭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麵。當樂隊全奏的時候,似乎充滿了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與憧憬,但現實給予的回答卻是由銅管代表的強在封建勢力的重壓。
樓台會: B徵調、4/4拍子,纏綿悱惻的音調,如泣如訴;小提琴與大得琴的對答,時分時合,把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哭靈控訴: 音樂急轉直下,弦樂的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這裏加了板鼓,變化運用了京劇倒板與越劇囂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台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這裏,小提琴叭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形象與悲傷的心情刻畫得非常深刻。她時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低回婉轉,泣不成聲。當樂曲發展到改變節拍(由二拍子變為三拍子)時,英台以年輕的生命,向蒼天作了最了最後的控訴。接著鑼鼓齊鳴,英台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三)再現部
化蝶: 長笛以美妙的華彩旋律,結合豎琴的級進滑奏,把人們帶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上,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先後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難忘的愛情主題。然後,色彩性的鋼片琴在高音區輕柔地演奏五聲音階的起伏的音型,並多次移調,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彩虹萬裏百花開
花間彩蝶成雙對
千年萬代分不開
梁山伯與祝英台
http://www.musicfbi.com/music_detail/6ba/6ba7302790a2b1a1b0450a71a5dcf57b.html
【《梁祝》簡介 】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常簡稱為《梁祝》,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何占豪、陳鋼以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旋律為基礎於1958年創作完成(何曾是一名越劇戲班二胡手)。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南京大戲院進行首演,小提琴獨奏為俞麗拿。
首演後,此曲備受好評。不僅在中國,在外國華人聚集區也相當受歡迎,“凡是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梁祝》有今天的國際地位,還得益於盛中國和西崎崇子。盛中國被譽為海外演奏《梁祝》最多的人,從1980年在悉尼歌劇院後,共演出達上萬場。西崎崇子及其丈夫(Naxos老闆克勞斯·海曼)對《梁祝》的商業推廣不遺餘力。“The Butterfly Lovers”之名即出自他們。西崎崇子版《梁祝》獲得4次香港的金唱片獎,總共發行數百萬張。
俞麗拿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最權威的演繹者之一。她不僅在《梁祝》創作期間多次向曲作者何占豪、陳綱先生提出寶貴意見,而且還順理成章的在1959年作品首演時擔綱獨奏,其時年僅18。
這部作品的成功之處:
1、采用了越劇優美的旋律,並作了戲劇性的發展,整部作品自始自終流動著感人的旋律。
2、以中國人民家喻戶曉的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戀愛悲劇為內容,而它又不是采取“講故事”的簡單方法,而是集中、概括地突出了“梁祝”故事中“相愛”和“反抗”這兩個方麵,深刻地表現了人物心理的細致變化,充分發揮了音樂的特長。
3、獨奏樂器小提琴借鑒了民族樂器如二胡、琵琶的許多技巧,增強了小提琴演奏的民族韻味。
4、將西方的協奏曲形式和交響詩形式結合,並與我國的戲曲音樂及民族音樂思維特點相交融,創造了民族音樂的新形式。
【俞麗拿與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俞麗拿:小提琴演奏家。上海人。幼年學鋼琴,1951年進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上海音樂學院管弦係就學,先後師從竇立勳、譚抒真,曾被選入外國專家班學習,1962年在該院畢業。現在上海音樂學院任教,任小提琴、中提琴教研室主任,上海音樂學院學科帶頭人,我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
1959年《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首演,年僅18歲的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一舉成名。俞麗拿演奏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唱片發行量多達一百多萬張,是中國器樂唱片發行量最多、影響麵最廣的唱片,為此她獲得了中國首界金唱片獎,她還首演許多中國作曲家的新作品,為中國作品演奏風格的研究做出良好的貢獻。
1960年,在上海女子弦樂四重奏(中國曆史最悠久的弦樂組合)中擔任第一小提琴,參加在柏林舉行的第二屆舒曼國際弦樂四重奏比賽並獲獎。這是中國首次在國際弦樂大賽中獲得成功。她還培養了許多國內外比賽的優秀學生,並經常擔任國際、國內小提琴比賽的評委,包括柴科夫斯基青年音樂家比賽。在中國,俞麗拿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
她在國內演出頻繁,還應邀赴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俄國、新加坡、菲律賓、香港、澳門、台灣等地演出。
1990年,她以第一位訪問台灣的大陸藝術家身份,在台北演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轟動台灣。他還錄製了許多張獨奏和重奏唱片,其中包括與英國BBC樂隊,與俄羅斯愛樂樂隊合作錄製的唱片。她演出過三十多套重奏音樂會曲目,是中國國內掌握重奏曲目最多的一位小提琴家。
從1962年起,她就在上海音樂學院執教,培養了許多國內外比賽獲獎的優秀學生,並經常擔任國際、國內小提琴比賽的評委,包括最有權威的柴可夫斯基國際小提琴比賽。並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多個國際音樂節中擔任教授。
1993年,她成立了中國第一個以藝術家名字命名的“俞麗拿小提琴藝術基金”,以推動中國小提琴尖端人才的培養。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 1st movement 梁祝小堤琴協奏曲1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certo 24-26th mov.梁祝小提琴協奏曲24-26化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