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寬

時易乾坤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經典老歌50首】京劇《智鬥》- 吳玉章/馬長禮/李維康

(2008-04-27 08:49:27) 下一個

【經典老歌50首】

如果你喜歡 , 請點擊下麵連接,欣賞更多的精品

 我最喜愛的老歌 50 首 (總目錄)

 

智鬥   演唱:  吳玉章/馬長禮/李維康  

 現代京劇《沙家浜》選段

 


京劇選段:智鬥


 


《沙家浜•智鬥》
唱詞

胡傳魁:你問的是她?

(唱)【西皮二六】

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

攏共才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

【流水】

遇皇軍追得我暈頭轉向,

多虧了阿慶嫂,她叫我水缸裏麵把身藏。

她那裏提壺續水,麵不改色,無事一樣,

騙走了東洋兵,我才躲過了大難一場。

似這樣救命之恩終身不忘,

俺胡某講義氣終當報償。

 

阿慶嫂:胡司令,這麽點小事,您別淨掛在嘴邊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過之後,您猜怎麽著,我呀,還真有點後怕呀!

 

刁德一:嘿嘿嘿……

[阿慶嫂取香煙、火柴,提銅壺從屋內走出。]

 

阿慶嫂:參謀長,煙不好,請抽一支呀!胡司令,抽一支!

 

  刁德一:(望著阿慶嫂背影,唱)【反西皮搖板】這個女人不尋常!

  阿慶嫂:(接唱)刁德一有什麽鬼心腸?

  胡傳魁:(唱)【西皮搖板】這小刁一點麵子也不講!

  阿慶嫂:(接唱)這草包倒是一堵擋風的牆。

  刁德一:(略一想,打開煙盒請阿慶嫂抽煙)抽煙![阿慶嫂搖手拒絕。]

  胡傳魁:人家不會,你幹什麽!

  刁德一:(接唱)她態度不卑又不亢。

  阿慶嫂:(唱)【西皮流水】他神情不陰又不陽。

  胡傳魁:(唱)【西皮搖板】刁德一搞的什麽鬼花樣?

  阿慶嫂:(唱)【西皮流水】他們到底是姓蔣還是姓汪?

  刁德一:(唱)【西皮搖板】我待要旁敲側擊將她訪。

  阿慶嫂:(接唱)我必須察言觀色把他防。

 

[阿慶嫂欲進屋。刁德一從她的身後叫住。]

 

刁德一:阿慶嫂!(唱)【西皮流水】

適才聽得司令講,阿慶嫂真是不尋常。

我佩服你沉著機靈有膽量,竟敢在鬼子麵前耍花槍。

若無有抗日救國的好思想,焉能夠舍己救人不慌張!

 

阿慶嫂:(接唱)

參謀長休要謬誇獎,舍己救人不敢當,

開茶館,盼興旺,江湖義氣第一樁。

司令常來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樹好乘涼。

也是司令洪福廣,方能遇難又呈祥。

 

刁德一:(接唱)

新四軍久在沙家浜,這棵大樹有陰涼,

你與他們常來往,想必是安排照應更周詳!

 

阿慶嫂:(接唱)

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

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

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

人一走,茶就涼……有什麽周詳不周詳! 



《沙家浜•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唱詞

郭建光  (唱)【西皮原板】

            朝霞映在陽澄湖上,

            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

            全憑著勞動人民一雙手,

            畫出了錦繡江南魚米鄉。

            祖國的好山河寸土不讓,

            豈容日寇逞凶狂!

            戰鬥負傷離戰場,

            養傷來在沙家浜。

            半月來思念戰友

        (轉【二六】)

            與首長,

        【流水】

            也不知轉移在何方。

        【快板】

            軍民們準備反“掃蕩”,

            何日裏奮臂揮刀斬豺狼?!

            傷員們日夜盼望身健壯,

            為的是早早回前方!

 八大樣版戲:

《智取威虎山》、《紅燈記》、《紅色娘子軍》、《沙家浜》、

 《白毛女》、《奇襲白虎團》、《海港》、《龍江頌》。 

  何為樣板戲?

    樣板戲在當代社會中的現實存在以及對它們的評價,是一個經常困撓戲劇界的課題。這裏論及的樣板戲與它的本意略有區別,因為現在經常可見的樣板戲主要是其中的京劇劇目,像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雖然同屬樣板戲,限於技術、市場等多種原因,其身影如今並不多見,至於交響樂《沙家浜》更難重新上演。第一批“八個革命樣板戲”定型之後若幹年裏又出現了“第二批樣板戲”,其中的京劇劇目如《平原作戰》和《杜鵑山》等,與此前的《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劇目一樣仍然活躍在今天的戲劇舞台上,構成了戲劇理論界關注的樣板戲現象。


現代京劇《沙家浜》簡介

 

 

   京劇《沙家浜》 前身是滬劇《蘆蕩火種》。《蘆蕩火種》是由上海市人民滬劇團於1958年根據真人真事創作的一個抗日傳奇,講的是1939年秋,由葉飛率領的新四軍第六軍團為主的抗日義勇軍離開蘇常地區後,留下數十名傷病員麵對日偽頑匪相互勾結、下鄉“掃蕩”的險惡環境,在地方黨組織和群眾的支持幫助下,不畏艱險,重建武裝、堅持抗日的鬥爭事跡。滬劇《蘆蕩火種》上演後,在戲劇界和觀眾中引起了廣泛興趣和強烈反響,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劇種的9個劇團對《蘆蕩火種》進行移植,而在全國演出《蘆》劇的竟有31個劇團之多。 

 
1963年,北京京劇團接受了改編沙家浜的任務。創作組由汪曾祺、楊毓瑉、肖甲、薛恩厚4人組成,汪曾祺作為主要執筆者,在改編過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劇本的文學性上。

 改編後的《蘆蕩火種》的京劇最初取名為《地下聯絡員》,由趙燕俠飾阿慶嫂,譚元壽飾郭建光。後經國家領導人審看,批準對外公演。劇名最後由毛澤東主席一錘定音,他幽默地說:“蘆蕩裏都是水,革命火種怎麽能燎原呢?再說,那時抗日革命形勢已經不是火種而是火焰了嘛……戲是好的,劇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發生在這裏。”於是劇名定為《沙家浜》。

  八大樣板戲之一的現代京劇《沙家浜》,可謂家喻戶曉。近日,全國數家電視台強強聯手,將不足兩小時的現代戲曲以長達30集故事容量的電視劇推出,這部總投資2000多萬元的電視連續劇《沙家浜》播出後反響熱烈。趁著這股熱勁,我們一起來重溫多年前那場堪稱經典的“智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