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寬

時易乾坤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經典老歌50首】在那遙遠的地方-- 吳雁澤

(2008-03-09 11:58:37) 下一個

在那遙遠的地方                歌手:吳雁澤 

王洛賓 

 
歌曲:在那遙遠的地方

 

 

 

點擊這裏看視頻《在那遙遠的地方》

 如果你喜歡,  請點擊下麵連接,欣賞更多的精品 

我最喜愛的老歌50 (總目錄)
 

《在那遙遠的地方》歌詞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她的帳篷都要留戀的張望

她那粉紅的小臉好象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象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流浪在草原根她去防羊

每天看著那粉紅的小臉和那美麗金邊的衣裳

我願做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

我願每天她拿著皮鞭不斷輕輕打在我身上

 

吳雁澤簡介

 

     吳雁澤,19403月出生於山東省淄博市,是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中國著名民族聲樂歌唱家。1964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並留校任教。同年被派往武漢歌舞劇院工作。曾任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河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院校的兼職和客座教授。 1992年調入中國歌劇舞劇院任黨委書記兼第一副院長。他還是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副會長,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黨組書記。吳雁澤三十年來從事中國歌曲的演唱及研究工作。1979年開始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福州、西安、廈門、武漢、桂林、成都、哈爾濱等城市成功地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 他曾代表國家出訪過意大利、德國、英國、日本等二十個國家和地區、均受到高度評價。新加坡音樂家在報上撰文稱讚《中國美聲唱法震撼獅城》。 

    八十年代以來,吳雁澤曾在國內刊物上發表論文,1991年出版了《我的演唱技術、技巧的形成》聲樂專著。吳雁澤有著潤柔的音質、寬廣的音域,氣息飽滿而深長,他善於演唱不同風格的歌曲,他的演唱意深境闊,韻味濃厚。技巧精湛,咬字準確。他在美聲唱法的基礎上吸收民族唱法中依字行腔、以字帶聲、以情帶聲、融字、聲、情為一體的特點,使他歌唱的個性更為鮮明,歌唱藝術更加完美。他榮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第三屆“金唱片”獎。
   吳雁澤19403月出生於中國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報恩寺村。19597月在淄博市第一中學完成高中學業後進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民族聲樂專業就讀,1964年本科畢業,被派到武漢歌舞劇院擔任獨唱演員,後擔任院長。1965年,吳雁澤在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擔任《讚歌》的演唱者,得到當時中國總理周恩來的稱讚。1985年吳雁澤被《人民音樂》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歌唱家之一。1989年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1992年吳雁澤被調到中國歌劇舞劇院,後任院長。19937月被評為“中國十大民族聲樂藝術抑?弧薄?/SPAN>199511月獲第三屆金唱片獎。199912月當選第五屆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吳雁澤演唱的代表曲目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草原之夜》、《烏蘇裏船歌》、《一灣灣流水》、《楊白勞》、《銀色的浪花》、《牧人之戀》、《清江放排》、《手捧紅棗想念周總理》等。外國曲目有:意大利歌曲《啊!我的太陽》、印度尼西亞民歌《星星索》、俄羅斯民歌《三套車》、日本民歌《拉網小調》等。   


 作曲家 王洛賓  簡介

 

 
    王洛賓作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樂家,洛賓先生從三十年代起就以滿腔的愛國激情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和中華民族的解放鬥爭事業,創作了大量高吭奮進、鼓舞中華民族革命鬥誌的音樂作品,許多歌曲為愛國軍民廣為傳唱。全國解放後,作為一名革命軍人,他又譜寫了大量歌頌人民子弟兵、歌頌領袖、人民和歌頌祖國的音樂作品,成為時代的旋律、民族的心聲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洛賓先生不僅以他搜集、整理、創作的西部民歌著稱於世,他在各個曆史時期所創作的激動人心的革命歌曲更是我國音樂藝術海洋中的精華。在長達62年的音樂創作中,他為我們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被譽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他是在聯合國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國人。他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第一位華人音樂家頒發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今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會響起王洛賓歌曲迷人的旋律。

 為紀念這位民族音樂家,本網站收集了洛賓先生在中國革命幾個曆史階段的創作歌曲和他收集、整理、創作的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作品的歌詞。

    當今在中國大陸被尊稱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樂家王洛賓,一生編曲作詞接近千首。他的作品之中,例如《掀起你的蓋頭來》、《青春舞曲》、《馬車夫之歌》、《哪裏來的駱駝隊》、《達阪城的姑娘》……幾乎是每一個中國人多少能夠唱出來的歌曲。而那首《在那遙遠的地方》,《達阪城的姑娘》更是人人知曉,至今流傳。一般人隻知道這是邊疆民歌,卻不知詞曲背後另有故事。

  我國著名作曲家、藝術家、原軍區歌舞團藝術顧問、離休幹部王洛賓同誌, 因患癌症醫治無效,於1996314日在軍區總醫院逝世。
  王洛賓同誌,男,漢族,北京市人,191312月出生,1934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係。 193711月在山西參加由丁玲領導的西北戰地服務團 ,後受西北戰地服務團委派,前往蘭州等地做喚起民眾的工作。19385月在蘭州參加“西北戰劇團”,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499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隨軍進入新疆。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政治部宣傳部文藝科副科長、新疆軍區政治部文藝科科長、 新疆軍區歌舞團音樂創作員、新疆軍區歌舞團藝術顧問等職。19886月離職休養(藝術一級,文藝六級)。19889月榮獲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功勳榮譽獎章。1991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王洛賓同誌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精神的音樂藝術家。在中華民族危難之時,他毅然奔赴抗日前線,幾次參加抗日宣傳組織,積極進行抗日救國的宣傳工作。他用滿腔的愛國熱情,先後創作了《老鄉,上戰場》、《洗衣歌》、《風淩渡的歌聲》、《奴隸之愛》等大量抗日歌曲,唱遍華北前線,鼓舞了許多的有誌青年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全國解放以後,他又滿懷對新中國的熱愛之情,創作了《薩拉姆毛主席》、《社會主義光芒照在我老漢的心坎上》、《亞克西》等100多首歌頌黨和社會主義的歌曲,在整個新疆乃至全國廣為傳唱,鼓舞著各族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而努力奮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重獲新生的王洛賓又積極投身於音樂創作,並以驚人的速度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帶血的項鏈》、《托木爾的百靈》、《奴隸的愛情》等3部歌劇的音樂創作。其中以反映哈薩克族生活為題材的《帶血的項鏈》,於1981年在北京參加全國會演,榮獲二等獎。
  王洛賓同誌為傳播和發展祖國的西部民歌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早在30年代,王洛賓還未進入新疆,就已經開始了對新疆民歌的收集整理,第一個把新疆民歌傳入內地。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他的足跡遍布大西北,先後收集整理、改編翻譯了十幾個民族的700多首民歌, 並創作了大量具有濃鬱西部特色的優秀民歌,先後出版了8部歌曲集, 使中國的西部民歌不僅流傳全國,而且傳遍了全世界。如《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阪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達爾和瑪利亞》、《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廣為傳唱。 其中《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半個月亮爬上來》被選錄入《 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著作》。《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還被世界著名歌唱家保羅 .羅伯遜,卡雷拉斯等人作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被享謄全球的巴黎音樂學院編入音樂教材,並於199210月榮獲國務院文化部和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金唱片獎”。 
    王洛賓同誌畢生致力於祖國的民族音樂事業。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中,還多次應邀赴美國、新加坡、以及我國的台灣省和香港等地,舉辦音樂會,進行講學活動。 19953月進行膽管癌切除手術之後,他仍然不顧年邁多病,以頑強的毅力同病魔作鬥爭, 先後6次外出參加國內外有關文化交流活動,並於19956月赴北京出席了由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王洛賓藝術生涯60周年文藝晚會》。他熱愛祖國,熱愛軍隊,熱愛民族音樂。無論走到哪裏他都牢記自己是一個中國人,一名普通的中國西部軍人。他總是懷著對偉大祖國深切的愛,用音樂向世界展示可愛的祖國,積極向世界介紹祖國的民族音樂藝術,為促進中外音樂藝術的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王洛賓同誌是享謄國內外的傑出音樂藝術家。他傾注畢生精力,搜集整理和創作了 1000多首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不少作品已成為我國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經典之作,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 的文化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洛賓墓誌銘
王超海撰文

    公元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淩晨洛賓仙逝,二十日向遺體告別,二十二日送骨灰進京,邊城烏魯木齊三降大雪。天公為其誌哀,世人無不稱奇。王洛賓原名榮庭,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生於北京,三四年肄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音樂係,三七年投身抗日救亡宣傳,輾轉千裏,駐足青海。四九年參加解放軍進入新疆。樂壇耕耘六十餘載,創作歌劇六部,搜集、整理、創作歌曲千餘首,出版歌集八部。情音恰神,中外沸揚,殊才飾疆、懿範流光。洛賓名重。其歌獲國家金唱片獎,《在那遙遠的地方》和《半個月亮爬上來》,為二十世紀世界華人音樂經典,《達阪城的姑娘》和《阿拉木罕》等歌久唱不衰,他多次赴國外辦音樂會與講學,聯合國總部展示其民歌成就,巴黎音樂學院音樂教材和世界歌星羅伯遜保留曲目均有其歌。洛賓重誼。為學生幼兒譜曲,為邊關將士揮筆,為工農大眾抒情,為海外華人合唱團贈歌,情深意切,眾口皆碑。洛賓謙遜。對民謠之父、音樂大師、西部歌王等稱謂淡然處之,卻將新加坡友人贈其“傳歌者”三字視為珍寶。洛賓愛國。兩次鐵窗之苦,未斷其雲遊樂海、振興民樂之夢,終生致力於讓中國民歌流行世界五百年之宏願。洛賓大誌。先生舍愛妻黃玉蘭及三幼子在京隻身西進。五一年妻病故後獨身苦將三子養育成人,髦耋之年堅持自理,拈米舔骨節儉之至,樂騎單車至八十有二。
    其作品通俗樸實大氣,蓋源其品性也。

    千裏駒兮雜於馬群,需伯樂兮相而拔晉。西部曲兮流於民唇,承洛賓兮識而傳真。駒無伯樂兮無以幹裏,曲無洛賓兮中外寡聞。民間瑰寶兮擷之於民,人間絕唱兮得之於心。傳歌之誌兮可嘉可欽,洛賓之功兮青史永存。
  原名榮庭,字洛賓,19131228日出生於北京一個普通職員家庭,7歲入北京“京師八旗子弟高等小學堂”學習,12歲考入北京通縣潞河中學,1931年被保送到北京師範大學藝術係學習,1934年因母親病故家庭生活困難,肄業於北師大藝術係。七七事變後北京淪陷,他南下參加八路軍,並改名為王洛賓。1938年,他創作了30多首歌曲。同年,他經八路軍西安辦事處處長伍修權的介紹,加入西北抗戰劇團,到各地巡回演出了7個月。19391941年,王洛賓到青海回教中學任教,其間他經常深入民間采風、參加鄭君裏的《祖國萬歲》電影攝製組工作及到各地巡回演出,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馬車夫》、《達板城的姑娘》、《康定情歌》等優美動聽、流傳極廣的民歌。1941年因宣傳抗日,王洛賓被國民黨特務逮捕,關押在蘭州沙溝監獄達一年。19499月,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被任命為第一兵團宣傳部文藝科副科長。19501月任新疆軍區文藝科科長,翻譯出版《蘇聯最新歌曲集》。19505月,王洛賓請假到西寧探親,攜家屬到蘭州工作,因家庭困難得不到解決,寫信給新疆軍區政治部要求辭職。195011月攜家屬回北京居住,並到北京八中任教,被選為北京市音教聯常委等。19516月,根據新疆軍區要求,王洛賓被北京市公安局逮捕,妻子受驚嚇臥床不起,留下三個無人照料的兒子離開了人間。19522月,新疆軍區軍法處以散布謠言、長期逾假不歸為由判處他兩年勞役。服役期間,他完成了話劇《豐收》的譜曲並創作了一批歌曲。19548月被釋放後,他被安排到南疆軍區文工團任教員。19604月,王洛賓又因曆史問題被關進烏魯木齊第一監獄長達15年之久。獄中,王洛賓以驚人的毅力,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下創作了大量音樂作品,包括用中、英文對照寫出的《共產黨宣言》組歌、《毛主席語錄》組歌及8首歌曲等。
  19755月,他被刑滿釋放,這時他已62歲。19794月,應蘭州軍區政委蕭華之請,王洛賓到蘭州軍區戰鬥歌舞團幫助工作,他在那裏創作了大型歌劇《帶血的項鏈》,該節目參加建國30周年文藝會演並獲二等獎。19791129日,烏魯木齊軍區軍事法院撤銷了1961年對他的判決,新疆軍區於198176日為王洛賓舉行了平反大會。次月,《新疆藝術》登出新華社記者趙全章的文章《便從今日譜新曲》,這是王洛賓出獄後新聞單位對他的第一篇報道文章。此後,王洛賓的歌曲以歌曲集的形式一本接一本地出版發行出來,他的歌曲在音樂會上頻頻亮相,在國內外廣為流傳,而他本人則被人們敬稱為“西北歌王”、“民歌之父”。
  王洛賓的歌曲優美、舒展,深受群眾喜愛且富有民族風味。他創作的《康定情歌》、《半個月亮爬上來》、《瑪依拉》、《在那遙遠的地方》、《阿拉木汗》、《亞克西》、《達板城的姑娘》、《薩拉姆毛主席》等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的,其中許多歌曲被編入大學聲樂教材。 

  王洛賓的作品極為豐富,光收集入冊的創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還創作了8部大型歌劇及大量其他音樂作品,出版歌集10本。更為可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他的生命不息、創作不止的敬業精神。在他發表的歌曲中,有63首創作於他被囚禁的15年中,有82首創作於他80高齡以後,其最後兩首歌曲創作於199616日入住蘭州軍區烏魯木齊總醫院治療以後。19963 14日,王洛賓因患膽囊癌醫治無效去世,享年83歲。王洛賓曾製定過一個500年藝術生命計劃,並且說:“一個青年人問我,一個人隻能活100年,怎能定500年計劃?我解釋這是藝術生命計劃,要寫出最好的歌,讓大家傳唱500年。”可以這樣講,王洛賓畢生為之奮鬥努力要去實現的,正是這樣一個計劃。

  王洛賓作為一名卓越的民族音樂家,洛賓先生從三十年代起就以滿腔的愛國激情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和中華民族的解放鬥爭事業,創作了大量高吭奮進、鼓舞中華民族革命鬥誌的音樂作品,許多歌曲為愛國軍民廣為傳唱。全國解放後,作為一名革命軍人,他又譜寫了大量歌頌人民子弟兵、歌頌領袖、人民和歌頌祖國的音樂作品,成為時代的旋律、民族的心聲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洛賓先生不僅以他搜集、整理、創作的西部民歌著稱於世,他在各個曆史時期所創作的激動人心的革命歌曲更是我國音樂藝術海洋中的精華。在長達62年的音樂創作中,他為我們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被譽為“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他是在聯合國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國人。他榮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第一位華人音樂家頒發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特別貢獻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當今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都會響起王洛賓歌曲迷人的旋律。 

王洛賓作品賞析 

《達阪城的姑娘》由蘭州走向世界                                  

     達阪城,坐落在新疆天山中部,位於烏魯木齊和吐魯番之間。它是一個極其普通的村鎮,卻因一曲《達阪城的姑娘》而馳名中外。越來越多的大陸、台灣、香港同胞和外籍華人,絡繹不絕前往旅遊觀光,不知是去領略那獨特的西域風光,還是去結識漂亮的達阪城姑娘?

  60年代,我曾兩次到過向往已久的達阪城。一踏上那有異祥情思的土地,心裏禁不住就想哼唱那首久已臉炙人口的民歌——

  “那裏住的姑娘辮子長啊,

      兩個眼睛真漂亮……”

  同時,總想依照歌詞所讚美的,多看幾眼達阪城的姑娘,多瞧瞧趕馬車的維吾爾族小夥子。而此時,王洛賓先生當年在蘭州再創作《達阪城的姑娘》的一段往事,就自然而然地浮現在我的眼前。那是19384月。為了抗戰事業,王洛賓同作家蕭軍、戲劇家塞克等五位進步文化人士,從北京輾轉來到蘭州。

     王洛賓住在當時的炭市街(現在的中山路)49號,作為“西北抗戰劇團”的一員,從事喚起民眾的抗日宣傳活動。

     王洛賓生性好動、開朗,脾氣也隨和,經常深入民眾下層,與勞動者廣交朋友,注意從群眾中汲取音樂創作的靈感和養分。他結交的朋友中有幾位“葡萄客”,即從新疆來蘭州經營葡萄幹、哈密瓜幹的維吾爾族小商販。這些“葡萄客”維語說得地道,漢話說得也不錯,還會唱許多新疆民歌,能歌善舞。王洛賓在同他們的交往過程中耳濡目染,對新疆民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還學了一點維語,比如見麵說一聲“牙爾達西”(朋友),“亞克西”(你好)等,為他後來從事新疆民歌的搜集整理和再創作奠定了基礎。

  《達阪城的姑娘》的誕生過程,說來也很有趣。1939年的一天,新疆一支車隊運送蘇聯援助我國抗戰的物資路經蘭州,王洛賓所在的西北抗戰劇團,舉辦了兩次慰勞車隊工友的聯歡會,一次為歡迎一次為歡送。在歡迎會上,車隊一位維吾爾族司機為表示答謝,即興唱了幾句新疆民歌。因為他是用維語唱的,歌詞也不那麽連貫,沒有引起人們多大注意。但是,那特殊的曲調和韻律,卻一下子震驚了音樂家王洛賓。他如獲至寶,歡迎會後專門去向那位司機求教,還請“葡萄客”朋友幫忙翻譯,匆忙地記下了樂譜和唱詞。那天晚上,他興奮得不能人睡,連夜加工整理,一遍又一遍地填詞、改曲,幾易其稿。一夜功夫由王洛賓搜集整理改編的全國第一首漢語譯配的維吾爾族民歌《達阪城的姑娘》,在蘭州王洛賓的那間鬥室裏誕生了。他先讓戀人洛珊試唱,聽了很感滿意。於是,第二天,在歡送新疆車隊的聯歡會上,王洛賓登台演唱了自己再創作的《達阪城的姑娘》,並配以剛學來的維族舞蹈。觀眾被清新、悅耳的曲調和生動幽默的歌詞所打動,報以熱烈的歡呼聲、鼓掌聲、口哨聲,會場上出現了空前的演唱效果。歌子立即不胚而走,傳遍了蘭州大街小巷。時不時地聽到青年人哼唱兒句“達阪城的石路硬又平,西瓜呀大又甜,….”那個年代的小青年現在都上了歲數,但是許多健在者對《達阪城的姑娘》一時風靡蘭州的情景,仍然記憶猶新…《達阪城的姑娘》最初是由南下北上、東來西去的旅人口頭傳播的,從蘭州傳向了全國。值得特別一提的是,王洛賓的北師大同班同學趙啟海,在王洛賓處獲得曲詞後,從蘭州帶到了戰時的陪都重慶,一唱便轟動山城。隨之又有人傳到昆明,以至緬甸、馬來西亞和南洋各國。

  《達阪城的姑娘》流行了十年二十年以至三十多年之後,可以說已經唱遍了五湖四海。19946月王洛賓訪美,引起了當地華人社會的接待熱潮。現已有9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20來場“王洛賓作品音樂會”。王老在深圳的音樂會上以82歲高齡登台獻藝。在這些演唱會上,都少不了那首50多年前誕生於蘭州的《達阪城的姑娘》。

王洛賓作品中最長壽的幾首民歌

1996314日,83歲的王洛賓在烏魯木齊走完了他作為“傳歌人”的一生,10年過去了,他的那些老歌卻一路傳來,而今重聽,依舊深情,依舊感動。

    因易變而長壽,是民歌流傳的規律。下麵這三首歌,或許會是王洛賓作品中最長壽的。 

王者之風《在那遙遠的地方》 

     這是王洛賓傳唱最廣的歌,也是華人歌曲在世界傳唱最廣者之一。這首歌第一次被外國人公演是1947年,由美國男低音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在上海演出。1998年,台北跨世紀之聲音樂會,美國爵士天後戴安娜羅斯、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卡雷拉斯、多明戈,以此曲壓軸。

這是在藝術上被專家給予最高評價的王洛賓歌曲,被稱為“藝術珍品,皇冠上的明珠。”

    這是王洛賓個人最珍視的歌,最後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在日前《中國新聞周刊》所作“你最愛的王洛賓歌曲”調查中,多數人給出的答案仍是《在那遙遠的地方》。 

狂歡的《青春舞曲》 

    《青春舞曲》原始曲調為新疆達瓦孜藝人表演時的伴奏曲。1939年秋天,王洛賓從一個賣葡萄幹的維族商人處尋得此調。

當時王洛賓正經曆著與前妻分手的痛苦,於是這位25歲的青年在極歡快的原曲下麵信手用歌詞抹上了夕陽的色彩:“美麗的小鳥一去無影蹤,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而副歌部分“bird那呦呦”,則在流傳中變成了奇怪的襯詞“別的那呦呦”、“別的那樣呦”。這一切雖矛盾錯亂,卻使得《青春舞曲》帶有了一種抵死狂歡的迷人氣質。

    與《在那遙遠的地方》的上下通吃相比,此曲在專業的音樂人中擁有更好的人緣。羅大佑、侯德健、蔡琴、野孩子、李泉、韋嘉與阿凡提樂隊等都曾改編或翻唱過,且各有各精彩。

 慢熱的《一江水》 

    《一江水》是近年來人氣最高的王洛賓的“新歌”。據說原型取自俄羅斯族民歌。王洛賓的編創最初成於上世紀50年代,不久反右運動開始,情歌的發表漸成不能。80年代解禁後,王又對其進行了重新加工。1993年,詞、譜發表於歌本       《純情的夢———王洛賓自選作品集》。

    如果不是因為許巍,這首歌為人所知恐怕會要更長的時間。1998年,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紀念KurtCobain演唱會上,許巍一把吉他唱了這歌。那時候許巍的聲音還年輕,他沒有躲避這歌裏醜陋的一麵,唱得很強。“我的生活和希望,總是相違背。我和你是河兩岸,永隔一江水。”許巍的聲音特質,在這歌裏發揮到極致,讓敏感於這種特質的人聽得汗毛倒豎。

    其後,紀如璟、韓紅、潘曉峰、周雲蓬等相繼翻唱了王洛賓的這首“新歌”。紀如璟的版本低調,壓抑,有自己的特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