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七月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們是這樣遊瑞士的——自駕與Gate 1 組合

(2025-08-19 18:35:05) 下一個

 

我們是這樣遊瑞士

            ———自駕遊與Gate 1 結合

 

(接上篇美麗的萊茵河之旅/Viking Tour)

 

13日結束了Viking 萊茵河之旅, 在巴塞停留兩天。下船時和另一艘Viking 的遊船並肩停在碼頭,這條船由中國包航,出於好奇,我忍不住上去參觀,工作人員和遊客全部是中國人,遊船上裏裏外外的文字也全部是漢字,厲害呀,中國。看到早歺提供的小米粥、饅頭、令人羨慕。

 

船頭的前方一座橋橫跨兩岸。碼頭不遠處有一塊三角洲碑(圖5),碑上有三片側冀,分別注明法國、德國、瑞士三個國家的方向。這塊碑是下塌酒店後在網上查到的,離下船距離隻有100米,當時我們沒有做好功課,清晨從這裏下船,打了Uber直接進城,傍晚又不辭辛苦,乘坐地鐵返了回來,自己都笑自己,畫了一個玩笑大餅。不過看到了心中期待的畫麵,還是挺開心的。

 

下午,和君瑤夫婦一起漫步在Basel街頭

印象一:城裏幾乎每走幾步就有一個博物館,不愧為是瑞士的文化之都。據說共有30 多個博物館。

 

印象二:德國人很喜歡騎自行車,老少車技嫻熟且飛快,巴塞爾人卻很喜歡電車網且極為方便。紅、黃、綠色彩明快,輕盈穿棱,整個城市充滿了活力。

印象三: 巴塞爾不缺古老的建築和頂級的藝術品。巴塞爾大教堂、市政廳(紅色砂岩建築),老城區,老火車,街頭雕刻像,令人矚目的丁格力動力學機械噴水池(Tinguely Fountain),來到巴賽爾不去池邊站一站就等於白來。

 

印象四: 巴塞爾是一個多文化包容的城市,街頭巷尾各色人物群皆有。根據2022-2024 年瑞士聯邦移民局(SEM)公布的庇護申請,來源國 Top3 的是阿富汗,敘利亞,土耳其。在火車站門口,有一位烏克蘭老婦拉手風琴討錢,歌曲都是我們熟悉的旋律《老朋友再見》《莫斯科郊外的夜晚》,物極必反,外來人口的增多,加重了地方負擔,導致了本地人情緒欠佳,為什麽這裏商業服務不是太友好?態物價也很貴,不排除我的推斷。

 

同行朋友黃樂今說:出來玩不能超過八天。今天是我們出來的第八天了,真的覺得十分疲乏。我們的計劃將自駕前往Interlake 歐洲最高峰——少女峰。

 

次日,駕著租的車,從巴塞爾前往瑞士少女峰阿爾卑斯山——因特拉肯(Interlaken)

 

這些天,Viking 船上日日的西餐讓我們格外想往中餐廳。放下行裝,立即到Interlaken 的小城中心一家中餐館美美搓了一頓。

 

旅店嵌在山腳,回程路上,草坡銜著山色,晚嵐吹拂醉懷。那一刻,隻想把腳下的石子路無限延長。

 

 

 

清晨(715日)Mike 大哥一開口就是壓軸戲來了。的確,為了這一天,君遙一年前就把租車、住宿、行程車票細細安排——如今終於撒向少女峰。

 

 

巴士車把我們帶到山門,乘坐電纜車(Gondola》轉搭齒軌列車(Eigerexpress)穿過山岩渠道,車門再開時,我們已站在 3454 米的歐洲之巔

寒風獵獵,腳下是千年冰雪,頭頂卻罩著厚霧——少女峰(4 107 m)躲在雲後,像不肯揭紗的新娘。

我催老公:下山吧!

他舉著手機直喊:出來啦,出來啦!

霧隻翻湧,太陽與少女皆不應聲。

此景可自嘲四句:

 

雙眼望穿盼雲散,

君為少女己心癲;

霧羅四卷鎖峰骨,

魂到半巒求一見。

 

雖未見真容,仍覺震撼。少女峰把雪山、冰川、小鎮、鐵路、雲海、光影、人間煙火揉成:今日一瞥,便成一生眷戀。

 

 

瑞士的東南角有一個名字像風鈴一樣清脆的小鎮——聖加侖(St. Gallen)。少女峰的美震撼的是眼睛,而這裏的美震撼的卻是靈魂。聖加侖修道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

遠遠望去巴洛克大教堂的雙塔直刺天空,塔上金色的時鍾俯視守侯著這座八世紀誕生的古城。

 

走進教堂,內部的壁畫與管風琴華美至極;穹頂繪滿壁畫,霧繚聖徒、天使騰空。靜靜的坐長椅上,傾聽著唱詩班傳出的歌聲,時光撚成了絲,寂靜柔出水,有一種難言的感動。

 

距教堂不遠的圖書館被稱為世界最美的書房。進門之前要求穿上拖鞋。玻璃櫃裏,世紀的羊皮聖經仍在呼吸;象牙雕刻的書皮如同月光吻過的蟬翼。默默地凝視眼前的一切,唯恐驚動一場千年的夢。

 

 漫步在安加侖的街頭,老城區111 扇彩繪木造凸肚窗(oriel windows)懸挑在各色的樓盤間,每一扇窗都是一幅精美的名片。 

 

新城區紅色的區域融入了現代簡約時尚的元素。別具一格。

 

聖加侖的沉澱著曆史深邃、突顯著文化精髓、利用了自然環抱、體現著生活悠然。是值得推薦的旅遊勝地。

從聖加侖向南兩小時車程,7/18我們抵達瑞士人口最多的城市——蘇黎世Zurich

 

來不及進城,登上烏特利貝格山(Uetliberg),美麗的蘇黎世城一覽無餘與阿爾卑斯脊梁同窗映入眼簾。

 

正式加入 當天Gate 1 十日瑞士深度環遊,希望更深度的了解這個國家。

 

利馬特河把老城切成左岸的莊重與右岸的俏皮。腳下的鵝卵石被歲月磨得發亮,羅馬牆基、哥特尖拱、巴洛克粉牆在巷口層層折疊。格羅斯大教堂的雙塔被晨霧籠罩,聖彼得教堂 8.7 米的巨鍾把時針塑成長劍。這是歐洲最大的教堂鍾。

 

想給小孫兒挑個紀念品,一條純棉小短褲標價 220 瑞郎(≈ 250 美元)。導遊補刀:沒係安全帶 350 瑞郎,車距不足 2  2 000 瑞郎——在這裏,違章比購物更奢侈。

 

驚歎蘇黎世把金融的鋒利、生活的精致和罰款的嚴厲,調成一種精度。

 

以前總認為瑞士的首都是日內瓦,這次出行導遊告訴我們首都是伯爾尼(Bern)。

 

入城時,熊苑(Bärengraben)腳下有三隻由丹麥贈送的熊,它們悠然地提醒著人們:這座城市的名字源於熊。

 

相傳1191年,城市創始人貝希托爾德五世(Berchtold V von Zähringen)決定以他獵殺的第一隻動物為新城市命名——恰好他打死是一隻熊,於是“Bern”由此誕生,熊也從此成為城市的象征。

離熊苑不遠的Zytglogge鍾樓,是建於13世紀的老城門之一。15世紀安裝的天文鍾至今仍準時報時;整點時刻,金色小人偶與熊群列隊而出,引來陣陣驚歎。整片老城區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與歐洲許多城市一樣,伯爾尼也依河而生——阿勒河(Aare)繞城成環。大教堂、聯邦宮、歌劇院和拱廊商業街共同構成市中心。為了俯瞰這抹綠意與紅瓦,我和君瑤乘坐了摩天輪。整座城市在眼底舒展開來。

 

恰逢周日,商店盡數關門,本地人去山野湖畔靜享閑暇,街巷裏隻剩遊客的腳步聲。

 

值得一提的是,1902–1909年,愛因斯坦在伯爾尼生活了七年。他在聯邦專利局做三級技術專家,業餘時間寫下了四篇改變物理學的論文,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1915 年完成廣義相對論,1921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今他的舊居——克拉姆街49號(Kramgasse 49——已化身愛因斯坦咖啡館。推門而入,一杯咖啡,一縷時光,仿佛與天才同坐,心靈也隨之澄澈。

 

如果說少女峰把真容藏進雲霧,讓因特拉肯(Interlaken)留下遺憾,那麽今天,盧塞恩(Lucerne)的匹拉圖斯山便把遺憾輕輕補上。

清晨,我們搭上世界最陡的齒軌列車cogwheel railway (坡度 48°),一路攀向2132 米的山頂。窗外,群山如浪,草甸似毯,列車仿佛貼著天際滑行;雲霧在腳下翻湧。抵達峰頂時,一覽無垠,一幅幅油畫呈現在眼前。盡管時間不長,大霧開始搗亂,但我們的確看到了想看的風景。下山時換乘纜車(aerial cableway ),將我們送還到大地的懷抱。

盧塞恩城是舊地重遊。卡佩爾廊橋依舊,羅伊斯河依舊,垂死的獅子也依舊悲哀。隻是十六年光陰倏忽,世界與我,都已換了模樣。誰說不是彈指一揮間。

 

晚餐很精致。值得為我們此行幹杯。

 

次日清晨,我們繼續向南,車輪停在瑞士貝林佐納(Bellinzona)的城堡腳下。一塊醒目的牌子閃著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不用說這裏是一個有曆史有故事的地方。

 

貝林佐納是阿爾卑斯南北咽喉。公元五世紀,精明的羅馬人就在這裏豎起崗哨,收過路費、抽交易稅,賺得滿盆金幣。中世紀,米蘭公爵、瑞士邦聯、神聖羅馬帝國輪番登場,鐵蹄與旌旗交替,這裏是硝煙彌漫的戰場。

 

登上大城堡(Castelgrande),石牆連綿,像一截被時間壓短的歐洲小長城。垛口仍留著火槍口,廣場寬闊,當年士兵的腳步聲已化為導遊的講解聲。

我們的導遊叫 Julie,三十五年前從明尼蘇達飛來,原本隻想學一年德語,卻遇到了她愛和愛她的人。從此,這裏成了她的故鄉。她會四種語言:意大利語、德語、英語和倫巴地方方言,說話有聲有色,十分盡職。圖六

 

離開貝林佐納,再向南三十公裏,傍晚,我們滑進盧加諾(Lugano)的臂彎。湖水替天空照鏡子,燈火替星星點燈,又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7/23清晨路經意大利斯特雷(Stresa),馬焦雷湖碼頭像一把鑰匙,輕輕打開美麗的湖麵。乘上遊船,船尾翻出一朵朵白浪,頭頂鋪展一片片雲帆,船艙裏傳出一曲曲意大利的歌聲,風從阿爾卑斯山口吹來,拂麵清爽。令人陶醉。

下午,從意大利又回到瑞士境內,前往采爾馬特(Zermatt),盤山公路像一條被攥緊的絲帶起伏跌宕,隧道與橋梁交替出現,車越來越少,穀越來越深,望著窗外雄偉的山脈,似乎我們來到了深山老林。

錯了,來自世界各地遊客把采爾巴特擠得水泄不通,如果不是瑞士旗當空飄揚,還以為自己回到了中國。

有意思的是一群山羊每天上午9:00點和 下午4:00 列隊而來,鬃毛油亮,步伐傲慢,像一隊穿著燕尾服的舊貴族在漫步。行人自覺退到兩邊,清掃車緩緩跟隨,清掃留下一地的小黑豆。

Gate 1 預訂的旅店位於主街最佳地段。我查了一下這家旅店當日價格還剩一間單房781 瑞郎,相當於$931 美金。涼台上抬頭可與馬特洪峰相望,低頭俯視商道上人來人往,彩旗飄揚。瞬間覺得自己站在了錢堆上。

瑞士的物價高的出奇,盡管物價極高,但瑞士居民的收入也相應極高,月收入人均為$7400,對本地居民而言,高工資足以覆蓋高物價,維持世界頂級的福利和生活水平?。而大多遊客隻能”window shopping “

馬特洪峰位於瑞士和意大利邊境。海拔4478米,地勢陡峭,山體高聳。為了能目睹日照金山的美景,我們和許多人一樣清晨5:00 出門,等待日出,渴望著山峰染金,可惜今天太陽沒有給力。

下午參觀了馬特洪峰Matterhorn博物館。館內大量實物和資料展示了馬特洪峰的曆史。1865年7月14日,英國探險家愛德華·懷姆珀(Edward Whymper)率領一支七人隊伍成功登頂,成為人類首次征服馬特洪峰的記錄。然而,下撤途中,有四人不幸墜入冰川裂縫,這一事件震驚世界,也讓更多登山者前赴後繼挑戰馬特洪峰。那根 1865 年的麻繩靜靜地躺在玻璃櫃裏。

人類與大自然挑戰的精神與危險並存,它從來不是征服,而是交換——用勇氣換一瞬的俯瞰,用生命換來我們今天對勇士的敬重。

夜色降臨,臥在山穀裏的采爾馬特小鎮拉下了帷幕,星星點點的燈光準備迎接明天新的啟程。

 

 25 日清晨,告別采爾馬特,一路向西——-日內瓦。途中,在蒙特勒短暫下車,隻為赴一場九百多年的約會——西庸城堡(Chillon)。

 

城堡靜靜泊在日內瓦湖邊。走進地牢,石牆仍帶著潮氣,拜倫正是在此寫下《西庸的囚徒》,把鐐銬的回聲譯成了詩。

 

午後抵達日內瓦。老城石板路的回聲、新城玻璃幕牆的光影,在同一陣湖風裏交匯;古典與摩登、沉靜與鮮活,像一枚硬幣的兩麵,讓這座城市閃閃發亮。

我們經過聯合國歐洲總部、紅十字會與紅新月博物館,步行到日內瓦大學。草坪上並排立著四座銅像,杜南與莫瓦尼埃——紅十字人道精神的起點;皮克泰特——瑞士永久中立的設計師;皮亞傑——現代兒童心理學的奠基人。短短一段路程濃縮了日內瓦獻給世界的三重身份:人道、中立、學術。駐足仰望,心裏湧起對日內瓦深深的的敬意。

 

晩餐選擇了瑞士美食“Cheese Fondue(奶酪火鍋)。乳白色的奶酪在藍色的火焰中融化,散發出濃鬱的香味,裹在鬆軟用麵包上,配上紅酒,別具特色。

 

今天是瑞士遊的終點。最後一餐,大家向導遊與司機舉杯——感謝他們把行程寫成詩,這條線路是Gate 1 開啟的新線路,無論從參觀景點還是食宿條件都令人滿意。

 

出來二十多天了,萊茵河遊輪(Viking River )+ 瑞士縱貫線路(Gate 1) 一路收獲滿滿。如果問此行到底踩過多少世界遺產?我已記不清了;隻記得那些名字像河麵碎金,一閃一閃,照亮了心裏最柔軟的地方。 隻記得綠蔭、河流、雪山冮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遊客盡折腰

 

很巧,我和朋友Mike,君瑤的生日都在七月.翻開那夜的手機記錄了我寫給朋友的感言:

夜很長,2:30就醒了。想感謝朋友們昨晚上的祝福與陪伴,謝謝你們的禮物,更感謝你們的用心。

 

酒不醉人,人自醉,人世間走了一大半,我沒有跌蕩起伏的大波大折,我沒有驚天動地的大起大落,我卻有親情友誼的交融之和。

 

年齡隻是一個數字,我將繼續做自己的夢,繼續學習新知識,繼續快快樂樂。

 

世界賦予了我,友誼賦予了我。感恩所有的相遇,感恩生命中的你我!萊茵河見證了我最難忘的時刻!

 

再見萊茵河,再見瑞士!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