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It\'s times like these you learn to live again

(2008-01-10 15:52:00) 下一個
總算也是在網上潛水多年的人了,但是第一次開博還是有些手忙腳亂。第一篇就簡單一些,畢竟寫長於三段的中文文章是多年以前的事。寫英文的東西現在是通順了,不過自己寫完了再看都沒有興趣,還是少來吧。

剛剛待業在家,終於有時間重溫我喜歡的書和音樂, 想想心事。想通宵看書也可以,想聽一天的音樂也可以, 胡思亂想一天也可以。明白這樣逍遙的好日子大概不會持續太久,所以趁現在有心有閑,起碼記錄一個流水賬下來。



喜歡看書不知是從幾歲開始的。小學時候玩具少,作業多,學校和家裏隻有各種書供應充足,另外還有大學裏的兩個圖書館。不多的課餘時間就大半交給了它們。爸媽看我愛看書隻有喜歡,隻要按時完成作業,看閑書是不幹涉我的。姐姐比我大八歲半,當時已上中學,聰明上進,卻也和我一起看小人書玩。開始好像古代題材的比較多,像《牛郎織女》什麽的。印象最深的是《東方朔》和《司馬光砸缸》。再不知怎麽就看起了《丁丁曆險記》連環畫,算是第一本外國“文學”吧。

到上小學二三年級了,認得字多了就開始迷上厚一些的字書。看“正經”文學的誌趣倒也沒有,隻是在姐姐小時候的書,給我訂的期刊,和大院裏別家孩子交換來的故事書裏打轉。姐姐小時候的書還有時刻警惕著階級敵人的反撲的字句,但大人已經警告我不要跟著《睜大你的眼睛》裏的紅小兵學。《兒童文學》和《少年文藝》好像都是月刊,爸爸,姐姐,我,誰先搶到誰先看,看完了就和別人推薦某個好文。爸爸喜歡的文章內容已經記不清楚,名字倒是印象深刻:《第七條獵狗》和《鵝黃色的窗紗》。記得某一個暑假裏最愛看的中文書是別人的一本一寸厚的淡綠封麵的《中國民間神話與傳說》。嗬嗬,不知是不是當時就播下了信神的種子--倒是重文輕理的種子十分自然地生根發芽。

姐姐這時學英語看外國文學的興趣濃厚,我也跟屁顛屁顛的跟風,開始學看外國“文學”。雖然說“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但我第一次和媽媽去新華書店買下“紐約少年”,就是因為看上了遠遠書架上它的封麵。“紐約少年”,原名是CITY BOY,1985年中文版。原著者是《戰爭與回憶》的作者赫爾曼沃克。原文固然生動優美,但若不是譯者常弓,駱瑩的妙筆生花,我也不會把這本二十年間讀了不下百遍的書作為書架上的permenent resident。用心做出的文章果然和商業產物不一樣。值得推薦的一本好書。

小學高年級的畢業應考到初中的被填鴨生涯之間好像沒有讀過什麽特別的好書。隻是記得一日複一日的作題。初二某一天交的作業種類居然有13種!也終於意識到課後看老師所謂的閑書要遭白眼的,小小年紀就有些無奈。 射雕英雄傳應該是我小學時就有了,可好像到了初三才開始看武俠小說。當時女生看瓊瑤,岑凱倫時也好奇了一陣,不過到底不比金庸的快刀斬亂麻痛快,很快就放下了。中學的寒暑假一半時間跑圖書館啃書,一半時間睡覺,遊泳,一晃就過去了。(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