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世界探索

個人愛好:文學,心理學,曆史,家族史,哲學.
個人資料
不羈的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部沒有靚女帥哥的電視劇為什麽可以拿到9.7的高分?

(2020-08-23 04:44:56) 下一個

重看電視劇《走向共和》

 

這部2003年出產的電視連續劇,當年看的時候隻是斷斷續續地看,如今重看,生出許多新的感慨。

本人以為,《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無論是從曆史視野,劇情內容,人物塑造以及思想開放等哪個方麵來看,這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優秀的一部電視劇!是最,不是之一,尤其是在思想的高度上,我尚沒有看到任何一部可以超越它的電視劇。

晚清和民國,因為離我們很近,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學習的內容裏多多少少都會遇到和這個階段的曆史人物。我自以為對這段曆史算是知道一些的,然而,看了這部電視劇之後,才驚覺從教科書上學到的曆史,其實非常有限非常貧乏,甚至非常誤導。

去搜索了一下有關的評論,發現大多數的評論都有共同的看法,那就是《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最大的貢獻,是更新了國人久已被禁錮的曆史觀和思維方式。

比如說,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慈禧。

為什麽清朝上至皇帝下至大臣,都那麽怕慈禧呢?

光緒皇帝從來都隻是看著慈禧的臉色行事。他憤怒的時候會開口大罵手下的大臣,可是對慈禧,卻是敢怒不敢言。

老謀深算,手握兵權的榮祿隻忠於慈禧,而不是光緒。

威望甚高,是晚清少有的具有國際眼光的大臣,擁有北洋水師兵權的李鴻章,在和洋人談判時都毫無怯意,可是在慈禧麵前卻甘於俯首。甚至當梁啟超試圖說服他,讓他牽頭反清時,他也明知清廷大勢已去,卻依舊婉然卻之。

袁世凱,為人精明強幹,八麵玲瓏,不僅握有兵權,同時還身兼直隸總督。就算是野心勃勃,心懷不軌,日後甚至成了大總統,還妄想稱帝。但當年他在慈禧麵前也一樣是唯唯諾諾,唯命是從,唯恐被慈禧視為反賊 。

醇親王,光緒的親生父親,見到慈禧就嚇得哆嗦。

慶親王,對手下無比的霸道,隻害怕老佛爺慈禧。

其他的人諸如榮祿,瞿鴻機,鐵良,剛毅之流的就更加不用說了。

這部電視劇,對慈禧的刻畫,把握得十分到位,擺脫了以往的臉譜化和政治化。把她所具有的知人善任,審時度勢,籠絡人心的政治手段和統治能力,刻畫得十分形象。試想她一介女流,如果沒有相當的能力和手段,如何能夠駕馭滿朝的文武大臣?如何把一個氣息奄奄、千瘡百孔的清朝政府繼續維持了那麽多年,還一度出現了曇花一現的中興局麵?而且還能夠獲得眾多胸懷大誌,建功立業且風雲一時的大臣們對她的拜服。

回想起從前在曆史課本上學習到的關於慈禧,那就是一個昏庸腐敗,老朽無能,為了一己之私而賣國求榮的末代統治者。對照之下,我相信電視劇中的慈禧更加符合曆史的真實。

附帶要說的是,扮演慈禧的演員,演的真是太好了。無論是萬人之上太後老佛爺的威嚴,還是一眾皇親國戚裏長者的親熱,以及孤家寡人私下裏的孤獨和疲倦,她演來無不入木三分,真實可信。其實這個角色的表演難度極大,遠比其他影視劇中的皇帝形象更難把握。其他很多演康熙乾隆雍正的男演員都出了名,而這個演慈禧演技如此出色的女演員,卻很少聽說,我覺得實在是太不公平了。特意去查了一下,她叫呂中。雖然也得過獎,但知名度和她的演技相差太遠。

 

再比如說,清朝末年時的中日關係。

曆史教科書上說,作為我們的鄰國的日本,一心覬覦中國這塊大肥肉,一有機會,就凶相畢露,霸地爭權,對中國從來不懷好意。

在《走向共和》的這部劇裏,涉及了許多我在教科書裏不曾學到的情節。那就是在清朝末年,日本明裏暗裏地支持中國的維新變革人士和政治力量。

奇怪,日本為什麽願意幫助中國維新變革呢?

甲午之戰,蕞爾小國日本把泱泱大國清國打得大敗。中國是又賠款又割地。本來北洋水師號稱亞洲最強海軍,軍事實力並不差,之所以中國大敗,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清政府從上到下守舊腐敗無能嗬。從邏輯上推斷,日本方麵若是想繼續他們的勝利,那當然是希望中國繼續守舊腐敗,他們才能獲得更多的勝利和利益嘛。

可是為什麽日本朝野都有人希望清朝政府維新變革呢?如果當時清朝的變革維新成功了,中國豈不是會變得強大,變得更加難以對付了嗎?為什麽他們不但收留變法失敗的康梁,也資助鬧革命的孫中山。並且為維新變法人士提供各種便利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守舊的清朝政府不符合日本政府的利益,而變革和開放的政府更符合日本政府的利益。就好比當今的中美之爭一樣。堅持守舊的一黨專政的政府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民主和開放的政府才符合。

難道是開放改革的國家和政府更加賣國,更加出賣本國人民的利益,去迎合他國統治者的利益嗎?這顯然是說不通的。

其實當年不僅是日本,其他的歐洲列強都對清朝政府的守舊和腐敗都是強烈反對,對於中國的維新變革力量都是持讚成態度的。

我認為,大約是一個落後腐敗無能的政府,因為缺乏有效的統治,也就無法有效地和其他強而有效的政府溝通並且進行有效地商務往來。而沒有這些有效的溝通和商務往來,也就無法獲得穩定的商業利益,這大概是日本朝野希望清朝政府進行變革和維新的原因吧。

所以,清朝末年不斷地與他國發生爭端,被迫割地賠款的曆史,絕不僅僅是簡單的落後就會被打可以解釋的。

那個時候,眾多的有識之士都在思考清朝落後的原因,有許多人將希望寄托在明君或是忠臣的出現,來一挽江山。而具有更加遠見卓識的開放人士,則意識到隻有改變這個王朝的製度,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當時,就算是清朝政府的領導人慈禧,也意識到需要變革和維新,他們的統治才能繼續下去。記得我們以前從課本上學習的說法是,如果沒有外部的原因,中國的封建統治,也會慢慢地過渡到資本主義的社會統治的。而從這部電視劇所揭示的曆史狀況來看,外部力量其實是在敦促和壓迫清朝政府的改變,但真正的變革始終無法發生。

這部劇中,有許多台詞和對話,都是來自真實的曆史。原來以為是我們現代人才會有的認識,其實一百年前就有大把人認識到了,這些話語,即使今天聽來,依然振聾發聵。

比如康有為說:“這不是修身的問題,也不是倫常的問題,不是個人品質的問題,也不是好人壞人的問題,一句話,這不是道德問題,這是製度問題。那麽,這個製度之下的科舉之製,我康某人又為何心向往之呢?我討厭科舉,討厭透了,那些章句小楷,豈能考出我胸中錦繡,宇宙關懷。一次又一次的落地,一次又一次的恥辱,但我還是要去考,考進這個製度中去,因為,要改造一個製度,你必須先在一個製度內部。一部五千年的曆史,史學家們就寫了兩個字,操守,他們認為,隻要講究這兩個字,我煌煌華夏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大錯特錯,我告訴你們,把這兩個字扔掉,埋葬他,他是誤國的垃圾,換上兩個字,製度,不錯,就是這兩個字。製度,如今舉國腐敗,朝政僵化,指望幾個做官的,講究操守就能救國,這是天大的笑話。”

比如日本總理伊藤博文說:“我的成功,乃是我國製度的優勢。而李鴻章的才能,遠在我之上。他的失敗,並非他個人的失敗,乃是製度的失敗。” 他還引用梁啟超的話,說:“李鴻章大才,然何其不幸,為政於中國之地,其乃絕對專製之地,故而有才化為奴才,且舉國之人才,一遇專製皆化為奴才。”

還有孫中山說的:“天下的事情,不怕不能夠實行,就怕沒有能夠實行的人,泱泱中華一直未能自強,晚生以為首先是帶領國家走向自強的人太少。當然,國人不懂得什麽叫自強,不過,那領路的人,恐怕也領錯了路。歐美富強之本不全在船堅炮利,人家強大,是人家做到了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唯圖船堅炮利是舍本而求末;船堅炮利,這是中堂一生所追求的,但中堂還想再前進一步就很難了,難在大清製度,它太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它極不透明,更不光明正大,它象一塊黑布遮擋著天空,國人很難吸到一點兒新鮮的空氣,很難享受燦爛的陽光。”

  

連曾經打進北京,親眼見識了中國人民的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得西也說:“中國人的體力和智慧都不亞於白種人……我們西方人對於中國人民不能視為已成為衰弱的或者已經失去德性的人,他們依然充滿生氣和勤儉巧慧,而且守法易治,實際上中國人生理很健全,不健全的是他們的領袖,官吏,是那些領袖和官吏的腐敗無能且不自知。”

劇中精彩的片斷和台詞還有很多。總之,《走向共和》不愧是一部有史以來最優秀的電視連續劇。它的成功,靠的不是年輕漂亮的角色,不是媚俗虛無的故事,而是嚴肅認真的曆史觀點,紮實豐富的曆史事實和細致沉穩的藝術風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