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世界探索

個人愛好:文學,心理學,曆史,家族史,哲學.
個人資料
不羈的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看電影《色戒》和《朗讀者》---- 再談性和愛

(2009-07-05 03:54:28) 下一個
看電影《色戒》和《朗讀者》---- 再談性和愛
最近不期然地看了兩部電影,《色戒》和《朗讀者》。有感而發,上來和各位分享一下心得。
先說電影《色戒》,看後真是大失所望。張愛玲的原著隻是一部短篇小說,想來張本人也欠缺對人物的了解,作品中的許多場景無非是張所熟悉的太太們在一起打麻將。對於兩人的性愛關係,隻有幾句暗示性的提到而已。小說的內容其實很貧乏,那最重要的一幕,就是王佳芝一念之差,把易某人給放了,也缺少充分的鋪墊,使得那一霎那的動情,實在是非常的空洞和無力。小說中的王佳芝,勉強算是有個輪廓。但易先生,就顯得非常地模糊。缺乏具體的情節和內容。然而無論如何,小說至少還有讓人想象的空間,那些缺失了的關於兩人之間的性愛的內情,讀者至少可以發揮想象力,去或多或少地填補。
本來,作為一部電影,《色戒》的編導可以充分地發揮獨到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去展開和填補小說的空白。李安也的確做的很努力。可惜的是非常地不成功。影片的最初部分,表現王佳芝的清純部分,算是勉強達到了。最失敗的地方,是對易某人的定位。他在電影中是一個從頭到尾鐵血冷酷,奸猾老練且喜怒不形於色的人。他沒有半點柔情,他有的隻是殺戮的快感和恐懼,還有赤裸裸的動物般的情欲。這樣的人,我們在類似的電影作品中見得太多了,沒有什麽新意。唯一不同的是,影片中有大量的表現兩人性愛的戲份。而這部分是我最失望的部分。因為這些性愛戲,不但沒有給影片增加任何美感,或是給其中的人物添彩。相反,讓王佳芝的形象顯得混亂且無法理喻。王和易的第一次,根本就是強奸,而不是性愛。在表現劇中所要體現的易的鐵血個性,或許合理。可是對王,如此一個謹慎知性的女子,不可能不被這種粗野的強暴重創。肉體和心靈遭受到的,隻會是巨大的屈辱,而不可能有愛。王又是一個身擔重任之人,如此的重創和屈辱,理應成為她尋求複仇的動力。而編導和劇本,卻被原作所限製,需要她莫名其妙地愛上這個強奸過她的人。關鍵時刻把易給放了,且連累所有同誌都被殺害。不合情理到極點。也許有人說,女性有時的確會愛上強奸她的人。說這種話的人,根本不懂得女性。強奸對女性所造成的巨大心理創傷和後遺症,是心理學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以前也看過很多作品,表現女性被強奸後痛不欲生的痛苦,其實是很真實的。就算王是一個接受性觀念開放的女性,但絕對不等於女性可以容忍強奸這種屈辱。影片最失敗之處,就是把性愛和強奸混為一談。李安也許想借性愛來塑造王佳芝唯美的形象。可惜,他對性愛的了解和領會實在是太欠缺了。我認為王佳芝這樣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美麗並富有正義感的女性,她也許會被纏綿溫柔的性愛所打動,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但她不可能愛上一個曾經強奸過她的人。《色戒》的編導非要她愛上了,作為觀眾,我隻好說,電影《色戒》,是一部非常失敗的作品。
相比之下,《朗讀者》卻是一部表現性與愛的絕對上乘之作。影片從性愛的角度出發,刻畫出一個少年如何從性愛到情愛,又如何被理性所製約的成長過程。其震撼力之強,使我感到徹底地被這部電影所征服。
影片故事發生於五十年代,說的是一個未滿十五歲的少年邁克,出於對性的好奇,被成年婦女漢娜所吸引,和她發生了性愛。他們之間的愛是如此的單純,以致邁克愛漢娜愛得神魂顛倒。連班上女同學對他發出的友好示愛信號,他都毫不理會。他不惜賣掉心愛的集郵本,和漢娜一起出遊。他們之間的關係隻持續了幾個月,但對邁克的影響,卻是他的一生。他對漢娜的愛,由原先的由好奇產生的性愛,變成為集合了欣賞依戀歡愉的深深的情愛。以致當漢娜不辭而別的時候,他幾乎想自殺。但對邁克來說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打擊。數年後,邁克成為大學法律係的學生。一天,他和老師同學去旁聽一起對納粹戰犯的法庭審訊時,驚然地發現,漢娜是一名接受審訊的犯人。原來,漢娜曾經是納粹集中營的看守,許多無辜的猶太婦女兒童都死於她和她的同黨。一個曾經深愛過的女人,一個完美無暇的女人,居然是一個劊子手。這一發現,令邁克霎時間如墜入萬丈深淵。他對漢娜的過去感到恐懼和憤怒,對自己和她曾經的關係感到羞恥,他本來可以幫助她減輕罪責,他卻最終放棄了。對無辜死去的猶太人的同情,對納粹罪行的憤怒,和對人類自我殘殺的反省和譴責,都使得邁克無法麵對漢娜的過去。即便如此,他仍然無法擺脫自己對她的愛。因為他和她的愛,產生於純潔,無知和饑渴,和罪惡無關,也無法因為罪惡而消滅。這種從肉體到心靈,刻骨銘心的愛,既美好又傷感更加沉重。這種愛是非理性非道德的,而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為我們不是理性的機器,我們存有欲望和感情,我們總是在非理性和理性的交織中矛盾著。邁克就是這種愛的犧牲品,他被這愛糾纏了一生。這愛讓他痛苦,但他從不放棄。這一點,也正是邁克的人性閃光之處。他本可以放手,因為他並沒有義務去幫助漢娜,但他選擇忠於自己的情感,采用了“朗讀文學作品”這種既可寬慰自我的情感,又具有靈魂拯救的方式繼續著兩人的關係。影片把這離奇曲折,充滿了天人交戰,既有美好又痛苦矛盾的人性故事表現得入木三分,令觀眾心靈震撼,經久難忘。
影片中漢娜的形象也非常的合理。不難想象,一個連字都不識的女性,一定出身在一個貧困低下的家庭。因為教育的缺乏,她一定非常的無知。這種人,通常他們都容易成為某些蒙蔽宣傳的狂熱追隨者。比如相信納粹種族滅絕宣傳的合理性。因為無知,所以盲從。因為盲從,也更加無知。所以她才會選擇成為一個監獄的看守,才會對殺人的體製參與其中卻無動於衷。但作為一個生理正常的女性,有性愛的追求和渴望也是正常的事情。勾引一個未成年的孩子與之發生性關係,體現了她毫無道德感責任感的罪惡個性。但她悄然的離去,也表現出她人性中未泯滅的羞恥感和歉意。她的人性,在朗讀者,也就是邁克的啟蒙下逐漸萌芽,同樣,她的良心也在文學的學習和理會中逐漸恢複。文學本就是人性的表達和張揚。雖然我們不知道邁克具體都朗讀了那些作品給漢娜,但我們可以通過對邁克的了解相信,他給漢娜朗讀的,一定都是張揚美好人性的文學作品。影片沒有告訴我們漢娜最後是因為什麽而自殺的。這也給觀眾留下了想象的空間。我個人的理解是,當漢娜發現,邁克已是人過中年,仍然沒有一個幸福的婚姻和家庭這樣一個事實時,她對自己對邁克所造成的終身痛苦感到羞愧和無以麵對。而她又是一個死板好強的人,她隻有以死解脫,以死認錯。
影片中的演員表演的都非常到位,我特別喜歡兩位男演員的表演,情感的變化,內心的掙紮,都表現的非常細致。一向覺得美國人難以拍出思想深刻的電影,這部影片,我懷疑是根據某位歐洲作家的原作改編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chinomango 回複 悄悄話 當年電影《第四十一個》跟你說的德國作品類似。《色戒》沒看幾分鍾,小說倒看了。李安後期也是腦殘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