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世界探索

個人愛好:文學,心理學,曆史,家族史,哲學.
個人資料
不羈的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愛,孝敬和尊敬

(2009-01-08 02:52:13) 下一個

 

 

 

從小,我們被告知說,父母愛我們,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如何回報父母的愛,唯有孝敬我們的父母。由此,愛父母=孝敬,也可以反過來,孝敬=愛父母。這種等式在我們的頭腦中成為有如科學定理一般的固定概念,我們在遵循這一概念的同時,也失去了對“愛父母”是否有其他途徑的思考。

還是舉個例子來說明吧。一個二十四歲的女兒,愛上一個異國的男子,打算傾其所有,去投奔他。此一去不知前途如何,也不知結果如何。講求孝敬的父母對女兒說:爸爸媽媽隻有你這一個女兒,你要是能保證你愛的這個人和你有美好的將來,我們誰也不阻攔你。可是你如果什麽也得不到,我們豈不是人財兩失嗎?信服孝敬的女兒當然以孝為重,盡管也很愛那個男子,但不可以犧牲父母的愛,於是痛苦地放棄投奔打算。同樣的女兒,在講求尊敬的父母那裏,他們對女兒說:爸爸媽媽隻有你這一個女兒,我們尊敬你的選擇。我們愛你,希望你也愛我們。信服尊敬的女兒可以心平氣和地和父母討論自己為什麽要去追求自己的愛人,她可以追求自己的感情並思考父母的意見,她可能取自己的感情而棄父母的意見,並無需承受“不孝=不愛父母”的罪責。當然,很多時候,父母的意見和兒女的意見,恰好是一致的。但是,當彼此有衝突的時候,誰來判定,什麽是孝敬呢?不可能是由兒女來做判定吧。而兒女如果因為沒有服從父母的決定,就被指責為“不孝敬=不愛父母。”在今天的社會裏,相信是無法讓人信服的。同樣,那些執著於孝敬的父母也非常惱火地認為,做兒女的,如果作出不合父母意願的選擇的時候,仍然認為是“我愛父母”,完完全全是不可以接受的。

不錯,我們應該愛我們的父母。但是,我相信,並非隻有孝敬才是愛我們的父母。抱持“孝”之傳統者想極力證明隻有孝敬才是愛父母的唯一方式。可惜他們不能做到。我們同樣可以尊敬父母,也愛父母。主張尊敬,並不意味著主張不愛父母。社會在發展,觀念意識也可以進步。為什麽我們不可以主張尊敬代替孝敬呢?為什麽要把尊敬看成是西方才有的概念呢?中國人隻有保持古老的孝敬觀念才謂之中國人嗎?在全世界思想文化界如洪水般人才輩出,社會科學領域學說如林的今天,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仍然抱著幾千年前的孔子作為我們行動的指南。這值得我們驕傲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avanti 回複 悄悄話 孝敬是屬於傳統文化範疇的。在西方文明字典裏找不到。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