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世界探索

個人愛好:文學,心理學,曆史,家族史,哲學.
個人資料
不羈的雲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自我,自尊,自尊心--- 心理亂談之一

(2008-10-25 05:05:02) 下一個

自我,自尊,自尊心

心理亂談之一

“自我” 是心理學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這“自我”有什麽好研究的?人能連“自我”都弄不明白嗎?身為中國人,尤其對“自我”的探討懷有抵觸:我就是我, ” 我 ” 的對麵是“你”。好了,研究完畢。可能是因為東方人比較注重人和自然的關係,也就不太刻意地去追根溯源“自我”吧。另外,比較一下蘇格拉底和孔子,會發現蘇格拉底有許多關於探討“自我”的談話,例如他的名言“認識自己 ,方能認識人生。”“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智慧意味著自知無知。”“教育是把我們的內心勾引出來的工具和方法。”這是一種向內發掘的思維方式。孔子的思想則多是修身處世,是一種向外取得的,感知或學習的方式。例如孔子的名言“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佛教可能是最早關注“自我”的思想意識。本人不太熟悉佛教,不敢亂說。隻是知道佛教發現人往往被各種欲望左右,“自我”變得失控。所以如果“自我”想要成為自我的主宰,就必須摒棄各種欲望。當弗洛伊得注意到人經常會自己都不能解釋自己的行為,他對這點很感興趣,追究下去,發現“自我”其實是有層次的,他把自我分為自我,本我和超我。這樣一來,就開啟了現代心理學研究“自我”的先河。

記得學生時代被灌輸了許多唯物辯證法的理論,記得最清楚的有“主觀意識”和“客觀現象”之別。然而這“自我”,“本我”和“超我”,是主觀意識呢還是客觀現象呢,我曾經很是迷惑了一段時間。這也是早期教育給我留下的烙印吧。

所謂的“本我”,是客觀存在於我們的意識裏,但卻又不為我們所知道,它會時不時地出現,左右我們的行為和言論,但在我們自己清醒的意識裏,卻以為那是我們自我的,出於其他目的的行為。這麽說起來真是繞口得很,說白了,就等於說“我”以為我是我,其實此“我”非真我。天,那究竟誰才知道那個“我”才是“我”呢?這也是很多人對心理學感到惱火的地方,認為那是胡說八道,因為他們會說“難道我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是誰,反而你知道我是誰?”當然也有人對心理學感到很神秘,覺得那好像是讀心術,知道別人心裏在想什麽。

好了,回過來說自我吧。你了解你自己嗎?這麽一個簡單的問題,我曾經問倒很多人。比如說,你知道你自己最大的優點是什麽嗎?最大的弱點呢?為什麽你有此優點或弱點呢?你有過例外嗎,為什麽呢?你喜歡或討厭什麽樣的人,你為什麽喜歡或討厭他 / 她?認識自己有時侯甚至是非常痛苦的事情,這其實就是因為你在發掘“超我”,“自我”和“本我”的不同。如果你從來沒有感受到認識自我的痛苦,也許你還有待對自我更深一步的認識。

內向式的思維方式對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缺少了這種思維能力,人本身的所謂“情商”就會受到限製。舉例來說吧,當你喜歡某個異性,不幸的是他或她卻不喜歡你,你可能會感到傷心,自卑,痛苦,無所謂 … 其中之一或兼而有之。如果此時你開始一次內向式思維,你可以開始問自己,“為什麽我會因為他不喜歡我而傷心,自卑,痛苦,無所謂 … ”每得到一個回答,都不斷地再問下一個為什麽。越往下問,你會發現越難以回答。那是因為你有一個超我在管製著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