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德國中學生慘不忍睹
最新比薩PISA[1]研究發現,2022年,德國中學生與國際同齡人相比,得分前所未有之低。無論是閱讀還是數學和自然科學,都是德國在曆年PISA調查中得分最低的一次。
主辦該調查的經合組織(OECD)2023年12月5日在柏林表示,從國際情況來看,平均得分也大幅下降。此次調查結果是新冠疫情以來的首次。
德國中學生:數學、閱讀、自然科學都下降
特別是數學,德國中學生得分很低,僅為475。上次2019年得分還為500分。閱讀是480分,2019年為498分。自然科學是492分,2019年為513分。
早在第一次PISA研究中,德國中學生的結果就引起教育和社會各界的震驚:當時15歲的德國學生得分很低,並且在其社會出身背景與接受教育的機會之間發現有緊密的聯係。這引發了一場有關教育改革的辯論。之後,德國的得分顯著提高,但近幾次PISA結果又出現下降趨勢。
盡管在這次調查中,德國中學生在數學和閱讀方麵接近經合組織平均水平,在自然科學方麵高於經合組織平均水平,但專家指出,經合組織的整體得分也比此前大幅下降。
為什麽德國學生得分那麽低呢?PISA研究的作者認為,新冠疫情是一個因素。學校關門、學生在家上課影響了學業。
"與國際相比,在數字化設備方麵,德國並未對在家上課做好充足的準備,--不過後來彌補了差距",研究的負責人、慕尼黑工大教育學者雷瓦特(Doris Lewalter)表示。但她也指出,如果分析國際數據,那麽在學校關門與學生學業成績下降之間則並沒有係統性的關聯。
另一個可能的因素是語言能力不足。"我們仍未能確保為那些有需要的學生及早提供語言學習的支持",雷瓦特說道。"如果有學生是移民背景,那麽他們來德國的時候可能並未掌握上學所需要的德語水平。"
她說,要讓學生不但能交流,而且能聽懂課,需要較長的時間讓他們有紮實的語言基礎。這對比如數學也很重要,隻有這樣才能理解題目是什麽意思。
但雷瓦特強調,這一點也僅僅是原因之一。"即便是沒有移民背景的中學生,與2012年相比,數學得分也下降了。下降幅度甚至大於父母是移民、但自己出生在德國的同齡人。"
亞洲地區位居前列
研究指出,隻有極少數經合組織國家這次的表現有所改善,比如日本在閱讀方麵,以及意大利、愛爾蘭和拉脫維亞在自然科學方麵。
在三個測試領域中,新加坡的中學生都遙遙領先。總體而言,亞洲地區得分最高,這包括日本、韓國以及澳門、香港和台北。歐洲則僅有愛沙尼亞在三個領域都名列前茅。
此次2022年的調查在世界範圍內有81個國家的超過60萬名學生參加。德國有約13000名不同學校類型的15歲中學生參加了測試。
如今,PISA測試主要是在電腦上進行。學生們需要解答不同的題目。測試時間約2小時,題目類型為選擇題。此外,學生、老師和家長還須填寫有關社會背景的問卷。
(德新社)
[1]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英語: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直譯為國際學生評估計劃;法語:Programme international pour le suivi des acquis des élèves,直譯為學生知識追蹤國際計劃;簡寫:PISA)是一個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籌劃的對全世界15歲學生學習水平的測試計劃,最早開始於2000年,每三年進行一次。該計劃旨在發展教育方法與成果。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學習評價項目之一。
參與這一計劃的學生,於測試期開始時,年齡需15歲。學童就讀的年級並不在考慮之列。受測試的須為在學校上課的學生,而非家中上課的學生。
按照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要求,每個國家須隨機選出至少五千名學生為樣本。有一些小國家,如冰島及盧森堡,每年的全體學生不足五千名,那麽整個年齡段的學生都會受測試。有些國家用一個比要求要大得多的樣本,以比較各地區的學生。
舊版測試為每個學生做兩小時的筆試。一部分是選擇題,一部分要較完整地作答。測試內容共計六個半小時,但各學生不需測試所有部分。學生作能力測試後,用約一小時填寫個人背景的問卷,包括學習習慣、動機、家庭。校方填寫一份問卷,描述學生的構成統計、經費來源等。
2015年開始全麵電腦化施測,加測線上“合作式問題解決能力(英語: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Skills)”評量、互動式科學素養題目。
2018年PISA測驗計劃納入“國際力”指標,評估學生是否具備在全球化的世界生活與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