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衰落,有什麽影響?
德國慕尼黑出版的《焦點》(Focus)網站刊發題為"普京開戰幫了中國一個大忙 卻讓俄羅斯成為人質"為題,Putin hat China mit dem Krieg einen Gefallen getan - und Russland zur Geisel gemacht
刊發評論指出,中國和印度都既不想拋棄俄羅斯,又不想危及和西方的良好關係,而莫斯科則很有可能在今後淪落為北京的傀儡。文章注意到,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中國正在國際外交場合讚揚印度的"外交自主性",而後者同樣也不願意譴責或製裁俄羅斯。
"中國和印度的例子清晰地表明,不僅僅是敵人的敵人可以成為朋友,敵人的朋友同樣也可以成為朋友,從而避免以他為敵。但關鍵問題是,這一轉向在今後的雙雄爭霸國際秩序中是否還能繼續維持。可以確定的是,今後國際秩序中隻會有兩個霸主:美國和中國。"
"由於持續麵臨俄羅斯的威脅,歐洲今後的戰略自主空間將會縮小。在歐洲人的頭腦中,俄羅斯的核威脅將會具有更深遠的影響。俄羅斯本身則通過這場戰爭固化了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幾乎失去了全部的戰略自主空間。"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反而貫徹了中國的利益:俄羅斯將淪落為中國的朝貢國。今後,普京固然可以對內照搬斯大林路線,強烈鎮壓本國民眾,但是對外卻行不通。在過去60年間,俄中兩國的實力已經全麵翻轉:北京是老大哥,莫斯科是小跟班。"
"莫斯科的新帝國主義野心原本想要打造一個獨立自主的世界強國。如今,這種野心在中國勢力範圍內碎了一地,一切都將圍繞著中國轉。俄羅斯原本想通過入侵烏克蘭構築自己的勢力範圍,卻反而落入了一個更強大國家的勢力範圍。要想擺脫這種困境,俄羅斯隻有一條出路:漫長的轉向西方的道路。當年的德國,就是在經曆兩次世界大戰、犯下史無前例的罪行後最終選擇了這條道路。"
1700年—1721年,大北方戰爭,彼得大帝戰勝瑞典,俄羅斯崛起:
俄羅斯國土橫跨歐亞兩大洲(東歐和北亞),擁有1,707萬平方公裏的麵積,占地球陸地麵積八分之一,為全世界領土麵積最大的國家;它也是世界上人口第九多的國家,擁有1.44億人口,77%居住於其較為發達的歐洲部分。俄羅斯國土覆蓋整個亞洲北部及東歐大部,橫跨11個時區,涵蓋廣泛的環境和地形。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森林儲備和含有約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的湖泊。俄羅斯有十四個陸上鄰國(從西北方向起逆時針方向):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和朝鮮(其中立陶宛和波蘭僅與俄羅斯外飛地加裏寧格勒州接壤)。俄羅斯還與日本、韓國、美國、加拿大、格陵蘭(丹麥)、冰島、瑞典、土耳其隔海相望。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分別為北冰洋和太平洋包圍,西北和西南則分別可經由波羅的海達到大西洋,黑海則可以到地中海。
俄羅斯曆史始於歐洲的東斯拉夫民族,聚集區域自公元3世紀至8世紀逐漸擴大。在9世紀,北歐瑞典維京人的一支流浪部落——瓦良格人受到當地古羅斯人的邀請,建立基輔羅斯並讓這個地區完成封建化。公元988年,基輔羅斯選擇拜占庭帝國所信仰的東正教作為唯一國教,由此開始,拜占庭文化與古羅斯文化逐漸融合,最終成為今日的東斯拉夫文化。13世紀,基輔羅斯被蒙古人逐一擊破,解體為眾多小公國,並均被金帳汗國收為朝貢國。14世紀開始,以莫斯科城為中心的區塊逐漸崛起,取代了烏克蘭境內的基輔,最終匯聚成為統一羅斯諸國的中心力量;15世紀,莫斯科大公國成功擊敗金帳汗國並從其獨立,還成長為基輔羅斯文化和政治的繼承者。自16世紀起,伊萬四世自稱沙皇,並自詡“第三羅馬”。到了18世紀,俄羅斯沙皇國通過征服、吞並和探索而擴張,征服了大部分西伯利亞領土,彼得一世通過西方化改革,遵照西歐叫法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君主頭銜亦由沙皇改為皇帝。帝國在女帝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成為史上領土第三大帝國,疆域最大時曾自中歐的波蘭連綿至北美的阿拉斯加。
18世紀初期,歐洲同時爆發了兩場戰爭,分別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和大北方戰爭。戰前歐洲共有六大強國,除了英法荷瑞奧之外還多了個俄羅斯,此時的俄羅斯迎來了曆史上最偉大的君主——彼得大帝,他拚命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將俄羅斯拉向快速西化的進程。
由於法國在路易十四的帶領下國力處於巔峰期,遭致周邊國家反對,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形成了英國、荷蘭、奧地利VS法國的局麵,最終雙方簽署《烏得勒支條約》,規定法國和西班牙永遠不能合並,法國的霸權被削弱。荷蘭在戰爭中也遭受較大破壞,商業和海軍萎縮,愛國主義喪失。英國則繼承了法國在北美的部分殖民地,奧地利獲取了西班牙部分海外領地,普魯士建國。
另一邊,俄羅斯在彼得大帝的帶領下,巧妙地聯合了波蘭和哥薩克酋長國(烏克蘭),以弱勝強打贏了瑞典,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戰死,俄羅斯奪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使其從內陸國變為沿海國,來自西方的資金和技術源源不斷進入俄羅斯。從此之後,俄羅斯成為國際關係舞台最重要的玩家之一,彼得大帝也被俄羅斯人視為最偉大的帝王。事實上如果沒有彼得大帝,那後來俄羅斯大概率不會崛起,瑞典依舊會是北歐霸主。
這兩場戰爭之後,瑞典衰落,法國被限製,俄羅斯崛起,歐洲形成英國、法國、俄國、奧地利、荷蘭五大強國並立的局麵。
到了19世紀下半葉,國際均衡開始鬆動,英國是當時世界最強海權國,俄國則是最強陸權國,二者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為了削弱俄國,英國先是勾結法國與俄羅斯打了克裏米亞戰爭,俄軍戰敗,俄國被堵死在黑海,沙皇自殺。此後英國又入侵阿富汗和伊朗,堵死俄國南下印度洋的可能。1904年,英國唆使日本對俄國開戰,阻止俄羅斯占領中國東北。可以看出英美對付俄羅斯的辦法一脈相承,就是堵死俄羅斯出海口,因為俄羅斯作為陸權國,擁有巨大國土縱深和豐富礦產資源,一旦擁有了出海口必然能發展成海陸複合型強國,這是英美不願意看到的。在歐洲,俄國一直希望占領君士坦丁堡,獲得地中海出海口;在亞洲,俄國對大連虎視眈眈,一直想獲得這個麵向太平洋的不凍港。到了20世紀初期,世界形成德國、英國、美國、法國、俄國、奧匈帝國六大強國體係。
1917年俄國革命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憲法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並成為隨後成立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主體及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二戰時期,蘇聯為同盟國的勝利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戰後,蘇聯成為公認的超級大國,並在冷戰時期與美國互相競爭。蘇聯時期產生了20世紀的許多最重要的科技成就,其中包括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以及首次將人類送入太空。在1990年,蘇聯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且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常備軍人以及最多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庫存。1991年蘇聯解體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15個共和國從原蘇聯獨立;身為原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俄羅斯通過修憲改製為俄羅斯聯邦,成為原蘇聯的唯一法理繼承國家,政體采用聯邦製、民主共和製及半總統製。
截至2020年,俄羅斯根據國民生產總值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根據購買力平價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儲量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輸出國。俄羅斯為世界大國之一,為認定的擁核國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G20、歐洲理事會、亞太經合組織、上合組織、歐安組織、世貿組織和金磚國家成員。它也是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領導者和歐亞經濟聯盟創始成員。俄羅斯亦是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但因2014年俄羅斯並吞克裏米亞而被暫停成員身份。因2022年入侵烏克蘭被多國實施史無前例的經濟製裁。
很多觀點喜歡將冷戰稱為美蘇爭霸,其實冷戰中期,應該叫美蘇歐三足鼎立,三者之間有鬥爭也有合作,歐共體也並非一邊倒倒向美國。20世紀60年代,西歐經濟有所恢複,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歐大國開始反美之路。在戴高樂的帶領下,法國研發了核武器,並與社會主義陣營緩和了關係。1964年,中法建交,法國成為西方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大國。1966年,法國退出北約,並與蘇聯保持友好合作的關係。可以說,整個60年代以及70年代初,以法國和西德為代表的歐共體國家,都持反美親蘇的態度。60年代後期,美國直接陷入越南戰爭泥潭,此時的世界,無論蘇聯、歐共體、中國、印度,都對美國持反對態度。
但從70年代開始,全球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是石油危機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陷入滯脹之中,工業生產停滯,失業率暴增,西方的實力被削弱。其次是中國開始崛起,一方麵是“兩彈一星”工程,在很大程度保障了中國國防安全;另一方麵7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國力迅速增長。由於中國的崛起,世界進入四極階段,美、蘇、歐、中並立,均勢被打破。
由於美國在西歐有駐軍,且蘇聯對西歐有地緣威脅,因此西歐不可能跟蘇聯結盟來對抗美國,最多在美蘇之間保持中立。冷戰的最終輸家是蘇聯、東歐和朝鮮,這些經濟體在70年代一度保持了很高的社會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但冷戰後一蹶不振,蘇聯解體,俄羅斯國民財富被寡頭侵蝕。朝鮮則因為缺乏油氣輸入,常年陷於饑荒之中。冷戰的贏家包括美國、西歐、中國、日韓,美國自不用說,歐共體也在冷戰後進一步東擴,將東歐吸納進來,來自東歐的廉價勞動力源源不斷湧入西歐,使西歐人過上了優渥的生活。日韓則受益於對抗蘇聯橋頭堡的地理位置,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中國也是冷戰最終贏家,一方麵是蘇聯解體後中國北方防衛壓力大大緩解,可以全力發展經濟;另一方麵借著對抗蘇聯的機會,中國與西方緩和了關係,80年代改革開放得以順利推進,來自西方的資金和技術成為中國經濟崛起第一桶金。
俄羅斯衰落,對國際形勢有什麽影響?
對於冷戰後的國際體係,有觀點認為是中美俄三足鼎立,也有觀點認為是中俄VS西方,其中都不是。準確的說,冷戰後的很長時間裏,世界是一超多強的局麵。
90年代俄羅斯極度虛弱,已經不具備單獨跟美國對抗的能力,但此時的另一個一大事件在於印度崛起。1991年,印度開始“改革開放”,經濟進入快速增長期;1998年,印度進行多次核試驗,並宣布擁有核武器,成為有核國家。經濟和軍事的進步,使印度的國際地位也有所上升。以至於90年代末,全球形成了美、歐、俄、中、印的一超多強的局麵。其中美國最強,歐盟其次。
為什麽90年代和00年代美國沒有全力對付中國,因為當時的美國,將歐盟視為頭號競爭對手。蘇聯解體後,歐共體改名為歐盟,並進一步東擴,實力暴增,日漸對美國構成挑戰。1999年,歐元誕生,美元體係有所動搖。因此冷戰後的二十年裏,美國一直將歐盟視為最大威脅。
1995年,歐盟GDP為8.3萬億美元,美國GDP為7.6萬億美元,中國GDP為7300億美元。中國GDP僅為美國十分之一,在美國人眼裏歐盟更配成為對手。
2008年,歐盟GDP為16.2萬億美元,美國GDP為14.8萬億美元,中國GDP為4.6萬億美元。盡管此時中國經濟已經大幅崛起,但與美國還是有不小差距,此時美國依然將歐盟視為最大競爭對手。
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麽90年代和00年代美國的外交重心主要集中在歐洲和中東。1999年美國發動科索沃戰爭,主要是為了打擊歐元。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也是為了打擊歐元。因為當時薩達姆試圖用歐元來完成石油結算,這就觸動了美國的逆鱗。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係瓦解後,美元相對黃金大幅貶值,為了維持美元體係,美元改為跟石油貿易綁定,OPEC規定石油出口必須用美元結算。一旦石油貿易改用歐元,各國對美元的需求就會大大下降,美元體係就得瓦解。因此美國才繞過聯合國進攻伊拉克,這也可以理解為什麽當時德、法都對伊拉克戰爭持強烈反對態度,畢竟他們都清楚美國真正想搞的是歐元。
不過歐盟經濟雖然發達,但軍力不行,本土還有美國駐軍,因此無論是科索沃戰爭還是伊拉克戰爭,歐盟都隻能被美國牽著鼻子走。不過美國對歐盟最大的殺招還是歐債危機,2001年美國通過手段,將希臘這顆定時炸彈塞入歐盟,然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引爆,導致歐元區出現債務危機。歐債危機嚴重削弱歐盟經濟效率,疊加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歐盟與美國經濟差距越來越大。再之後,美國又通過克裏米亞危機、敘利亞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烏克蘭危機等事件持續打擊歐盟,使歐元區進入低增長、負利率階段,至今都沒有翻過身來,很難再成為美國對手。
也就是說,蘇聯解體後一直到08年全球金融危機,美國之所以沒有全力對付中國,並不是因為其戰略誤判,而是因為它當時把精力都拿來對付歐盟了。等歐債危機之後,美國收拾歐盟差不多了,發現中國經濟已經能對美國形成挑戰之後,才掉頭重新對付中國。
2014年克裏米亞危機爆發後,歐俄矛盾激化,歐美關係有所修複。全球逐步形成了歐美和中俄兩大陣營,印度則左右逢源,既從英美保持良好關係,也從俄羅斯購買武器,還跟中國有地緣衝突。不過當前國際上最主要的矛盾還是中美矛盾,隨著中國國力快速提升,中美關係越來越難以調和,美國也加快了重返亞太的步伐。2018年貿易戰使中美關係跌入冰點。未來來看,隨著中國實力進一步增長,中美關係隻會越來越糟。
當今的世界,最重要的矛盾是中美矛盾,曆史上陸權國和海權國之間很難避開修昔底德陷阱。但俄烏戰爭後,全球和平的條件可能會逐步失去。實際上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逆全球化的思潮開始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全球化更多是讓富人受益,窮人反而會受損。假如這次戰爭俄羅斯沒有動用核武器,那核威懾的效力可能會減弱,因為核威懾的關鍵在於對方必須相信你真的敢使用核武器。
就算沒有這場戰爭,俄羅斯當前麵臨人口老齡化和產業凋敝問題,已經越來越失去作為大國博弈棋手的能力。俄羅斯可能僅剩核武器這顆牙齒,但核武器的保質期僅20年左右,隨著時間推移,俄羅斯手上的核武器會逐漸失效。想要繼續維護數千枚核彈頭的規模,俄羅斯每年需要拿出上百億資金,這對於財政捉襟見肘的俄羅斯是個困難。特別是在本次歐美加大對俄製裁後,俄羅斯軍費可能會越來越拮據,裝備日益老化、士兵越來越得不到有效訓練,俄羅斯想要維持大國地位愈發困難。
越往後,對俄羅斯越不利,未來世界越來越需要大洲級的國家才能參與大國博弈,比如中印都擁有十多億人口,歐盟和美國的人口分別為4.5億和3.3億,俄羅斯人口僅1.4億,根本無法形成完整的工業體係。而且俄羅斯也缺乏足夠的出海口,很難通過對外貿易大量積累財富,因此俄羅斯國力隻能說山河日下。當前俄羅斯不僅輕工業薄弱,重工業日益老化,也無力參與信息革命和新能源革命的浪潮。這就是為什麽這次普京這麽著急要進攻烏克蘭的原因,因為再拖10年,俄羅斯可能連上談判桌的實力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