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禮”之得體稱謂

(2021-10-06 12:26:08) 下一個

“禮”之得體稱謂

“禮”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於建構社會的秩序,維係社會的穩定。其宗旨是為了確立尊卑有序、貴賤有等、內外有分、親疏有別的社會超穩定係統。通常是通過名物度數“禮物”和揖讓周旋“禮儀”得以反映的。所謂沒有規矩,則不能成方圓。稱謂得體,就是“禮物”與“禮儀”兩者高度和諧的必有之義。

現代漢語則承襲了古代漢語典雅、得體的特征。尤其和人打交道,一張嘴就是謙辭、敬語,自然要講究尊卑長幼。謙稱和敬稱都涉及對人的稱謂,這些語匯有固定的說法。過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訣:“家”、“大”,是自稱長輩和平輩家人的謙稱,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小” ,則完全是謙卑的自稱,即當著別人稱呼比自己輩份小或年齡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外”、“人” :令,美好的意思。凡稱呼別人的家人,無論輩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稱別人的父親為“令尊”、母親為“令堂”、妻子為“令閫”、哥哥為“令兄”、妹妹為“令妹”、兒子為“令郎”、女兒為“令嬡”等。

《顏氏家訓·風操》中記載:“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因此古人要自稱名,以表示謙虛,例如諸葛亮自稱亮。尊者對卑者也稱名,例如君對臣、父對子。而對平輩或尊輩則要稱字,不能直呼其。古人不能自己稱字,否則就是“表德”了。如諸葛亮稱魯肅為子敬、稱關羽為雲長等。在古代,直呼其名是非常不禮貌的。

避諱,也是對人表示尊重的禮俗,又分國諱、私諱兩種。國諱是指全國人都要避的諱,皇帝以及皇帝的祖、父、皇太子等的名字都不可直接說出和寫出,甚至連同音字都得避開。一旦觸犯,甚至會招來殺身之禍。私諱則是某個家族裏的避諱,當與這個家族交際時就要注意,否則也是失禮。《禮記·禮上》雲:“入竟而問禁,人國而問俗,人門而問諱。”

謙稱,是對自己以及與自己這方麵有關的人與事的稱呼,主要是表示自謙。古人在稱呼自己時根據身份的不同,可以用“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等手至可以用單個字說“仆”。朋輩間則稱“愚兄”“劣弟”“小弟”等。大臣們在君主麵前可以說“臣”“微臣”,諸侯和封建帝王常常自稱“孤”“寡人”。

但值得注意的是,謙稱隻能由自己來稱,別人不能稱;敬稱也隻能由別人來稱,自己不能稱。為防止鬧出笑話,可記住一句話:“家大、舍小、令他人”。意思是對待長輩應在稱謂前加一“家”字,稱呼輩分低的或者年齡小的人,可以加“舍”字;而稱呼他人親屬,無論什麽人都要在稱謂前加一“令”字。這樣的稱呼方式,就是在如今的社交場合也是十分得體的。

對他人的父母,必須是敬稱“令尊”“令堂”,而對自己的父母,則得謙稱“家父”(“家嚴”)與“家母”,兩者若是顛倒,那就是失禮,成為莫大的笑話。朋友之間的通信,信末的祝福詞,可以是“即頌大安”“謹頌台安”,但若是給上司與尊輩寫信,則通常以“肅頌鈞安”之類為宜,以示內心的恭敬與尊重。這種規矩,似乎太“冬烘”,幾近無聊了,如今在大陸地區倒已不是特別的講究,但是如果換個場景,你是和港、澳、台地區的人物互通郵件,分享交往,那麽,在這方麵多加留意,盡可能多一點書卷氣,恐怕就不完全是可有可無的事情了。

贈書的落款簽署“指正”、“雅正”、“教正”、“存正”、“惠正”等詞需要檢討。一般來說,給平輩朋友贈送自己的作品,通常正確的用詞,是用“雅正”、“屬正”、“惠正”,而將自己的作品奉呈長輩或上司,則以簽署“教正”、“指正”、“郢正”,以示敬意。如果要顯得更儒雅一些,還可以借助通假字,署為“郢政”。至於將自己的作品送給晚輩後生,一般簽署為“存正”、“惠存”,這中間的潛台詞,是當下晚輩的學植尚不足以全麵準確地理解與認識作品的精髓要義,不妨先留置一段時間,待日後學力提升之後再行評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