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中國文化壓抑個性發展

(2021-05-04 10:43:56) 下一個

中國文化壓抑個性發展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1864-1920)分析,自由的倫理理性化推動了以“紀律化”(Disziplinisierung)為表征的“入世禁欲”的日常生活行為的條理化(Methodisierung),亦即為“除魅的世界秩序圖景”建造一套發達的形式技術,從而促進了社會理性化的發展,並具有實質理性性質。就是說,紀律一方麵構成了社會理性化的技術基礎,另一方麵,它又成為個人對自身生活進行全麵組織和安排的技術;它是社會理性化與自由的倫理理性化之間的銜接點。

在韋伯有關社會理性化與倫理理性化的複雜中,個性與培養個性的天職是二者關聯和緊張的核心環節。在韋伯眼中,個性意味著一個人的尊嚴,它是人們的最終價值,意味著要按照既定的價值全麵組織自己的整個生活。所謂的倫理理性化,亦即信仰與道德的高度統一,就是使信仰能夠落實在行動上,使信仰成為有效的信仰。換言之,隻有倫理理性化才能使一個人獲得“個性”,這即是自由意涵的真諦所在。

儒家哲學主張“超越性”和“內在性”是統一的,這種統一性亦稱“內在超越性”,就成為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礎,它不僅是中國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也是中西文化之間本質差別的精神根源。從中可見,西方宗教主張的“超越性”是一種本體論的信仰(ontological commitment),它為西方文化中“神人隔絕”確立了根據;新儒家主張的“超越性”和“內在性”的統一是在與“超越性”相對的意義上使用“內在超越”的,從而成為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理據。西方的“超越性”是以“弑父(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為表征的“分”“二”的理路,意在隔斷傳統,除舊布新;中國的“內在性”是以“親親孝道”為體現的“合”“一”的理路,意在慎終追遠,薪火承續。其間的差別,洞若觀火,由此導致中西文化不同的發展路向。

基於中西方“天人合一”和“神人隔絕”的文化價值觀,中西方文化差異集中體現在中國的集體主義和西方的個人主義。由於所接受的文化不同,會形成不同的人格特點。個人主義主要表現為個體信仰自由、平等,想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實現自己的願望和興趣,通過自強、自立、競爭和創新來實現。中國奉行的是集體主義思想。集體主義主要表現集體永遠優先於個人,社會中的個體相互依賴,而且社會鼓勵大家相互依賴,先考慮集體的利益,要顧全大局。

在中國的文化裏,是把“人格”視為一種“做人”的方式,是屬於道德規範的範疇。集體主義更加強調的是“為人”,而不是獨立性。尊崇個人主義的社會,人際關係結構是相對鬆散的。個人主義更注重“我”,而不是“我們”。西方的“自我”是純粹的“個我”。在西方人特別是存在主義者眼中,作為個體的“人”隻有從其所屬的各種社會角色和關係中跳出來,自我的“存在”才會浮現,才算是真正的“自我”。自我隻包括他自己,是真正的個體自我,即個體對自己的自覺與反省,並不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其他的親戚朋友等。一般個體的人格相對來說都較獨立,對“自我”都是比較清晰的、穩定的、相當有組織的、有邊界的和理性的,且大部分是反應一個人真實狀況的。

尊崇集體主義的社會,人際關係結構相對來說比較緊密。中國文化裏的“自我”是幾乎沒有純粹的“個我”。中國的社會是一個“關係社會”,每個人都處於一定的“關係網”中。中國文化一貫主張“人是關係的存在”,中國人的自我裏除了包含“個我”,還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其他的親戚朋友等。假若一個人沒有與他人有社會聯係,沒有獲得某種社會角色,那他就沒有真正的“自我”。費孝通在《鄉土中國》裏曾提到:“中國社會的關係就像是一個差序格局,以已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係成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都立在平麵上,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層一層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1]圈內部的成員就像波紋,你有更親近的圈內部成員,他們組成的圓圈離你就越近,維持比較好的關係。相比於西方人來說,中國人獨立性較差,具有較大的依賴性,特別是對於圈內部成員。

西方人所持的觀點是不自由,毋寧死。西方人無論在思想上還是行動上都追求自由。他們倡導人們自己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來進行生活,有權不按常規生活。西方的自由體現在方方麵麵,有言論自由,人民可以有權發出自己的聲音。對於中國這樣的集體主義社會來說,生活方式不是個人決定的,集體主義不強調個人的立場。在集體主義中容易形成依賴的人格。中國人做事是被很多事情束縛住的,往往在做事情之前都是需要考慮過他人的感受,他人的利益,三思而後行的。

中國人習慣將人的社會性作為確定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主要依據,而人的社會性差別很大。因此,在這樣的傳統文化裏生活的人很容易養成等級觀念。而西方人傾向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追求生命的權利和追求自由的權利,西方倡導“天賦人權” 。

中國家庭教育中智育是最重要的部分,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教育內容是不平衡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甚至提早給孩子補習各種上學的內容,不考慮孩子的意願,強行逼迫孩子去學習,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樣就減少了孩子玩耍的時間,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受到限製,很多情緒、情感得不到正常的釋放,這對孩子日後的人格有著消極的影響,孩子的內心是壓抑的、孤獨的。

西方家庭大多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在家庭裏,孩子被看作獨立的個體,他們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權力。親子交流頻繁,給予孩子適當的關注,關注孩子的成長。遇到問題,會和孩子溝通商量,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有家庭參與感。這種家庭教育方式會使孩子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與品質:積極樂觀、獨立、謙遜、善交際等。中國家庭大部分采取權威型教育方式。權威型的父母控製著孩子的方方麵麵,不怎麽考慮孩子的感受,隻從父母自己的主觀意見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孩子必須要按照父母的認識和意誌去活動。

中西教育在教學目的上有著較大的差異。中國更多采用的是應試教育,采取考試的形式來選拔人才,所以學校培養的是學習型人,並不注重培養創新型人才。在這種教育方式下的學生缺乏實踐和創新的能力,許多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受到限製,思維不夠活躍,想象力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西方比較重視培養學生實踐和創造的能力,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也注重學生的合作精神,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重視學生的認知能力及做人、做事、合作交往等多方麵能力的養成。

在尊崇個人主義的西方文化中,重視個人價值,推崇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因此激發了個人的主動進取精神,這種提倡個性、強調個人自由發展的社會文化推動了人格個性的擴張。而這個擴張的個性使得人們勇於表現真實的自我,形成了開放的、合作的、創造性的人格。而中國是尊崇集體主義文化的,集體的價值是高於個人價值的

參考

[1]http://ww2.usc.cuhk.edu.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749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9)
評論
趙登禹路 回複 悄悄話 談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似乎最宜將一般文化(從語言到生活風俗)與政治文化分開。能否分開?不必推論,東方社會已有分開之生活先例,一曰日本,二曰台灣。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estshore' 的評論 :

隻要你閱讀後的評論,我都保存。
牛頭不對馬嘴的評論,就省了吧。

謝謝

盛友
westshore 回複 悄悄話 談文化不談文化的core,豈不是本末倒置?
從哲學角度來講,任何一件事單獨挑出某一個方麵,都是可以或者正麵,或者負麵坐結論的,也能做到自洽,當年對於“工業汙染對社會發展有害”的辯題最後反方獲勝感到吃驚,但如果從整體來看,並非不能理解。
從極端的角度講,世界上誰能比瘋子更有創造性?這個概念能看懂嗎?
牟山雁 回複 悄悄話 道家“以人和天”,恐怕和儒家“以天合人”不一樣,不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吧?
花似鹿蔥 回複 悄悄話 壓抑造成的反彈也是又一種可怕現象。。。
我住長江邊 回複 悄悄話 我讚成樓主的一些觀點,但是不讚成刪貼的作為,除非它是罵人的下流話。對於文不答題的回貼,樓主與其刪除,不如留著它並加注一下,讓其他讀者看到那些跟貼的荒唐和你的氣度。不愛聽不同的批評意見,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弱點之一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dengzc1971' 的評論 :

本文談論中國文化,不關中美製度。讀者評論請閱讀文章後才寫。

平安!

盛友
dengzc1971 回複 悄悄話 我打開感興趣的博客以便慢慢看,剛才這篇文章下麵還有幾個反對論點的評論,現在都不見了。既然發文,就要對反對意見有自信麵對和辯論,刪評論不太好吧。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在中國人看來,血緣關係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關係,君臣、朋友等關係均由此推出,個人在這些群體的關係中是相互依存的分子,幾乎沒有“自我”的空間和餘地。天人合一的哲學演進觀點使中國人自然而然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事就是天命,人道即天道。人倫、人情與人緣三位一體,使個體成為這個網絡上的一個紐結,個體的價值隻能依存於群體的實現而實現。無論是儒家“以天合人”,還是道家“以人和天”,最終目的是達到“天人合德”,既然是“天”與“人”的和諧關係,也就在理論假象上,天然地肯定了人的個體主體地位。但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中,無論是“以人合天”或“以天合人”,最終都將“人”淩駕於“天”之上,他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天”,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