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中國人的貴賤等級觀念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語出驚人,令人哭笑不得。對此,中國防火牆內鮮有相關討論,牆外可是炸開了鍋。在中國外交部2月18日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援引美聯社與大西洋理事會共同開展的一項調查結果詢問,據稱“中國發起了可能是其首次全球虛假數字信息運動,製作並傳播關於美國製造新冠病毒作為生物武器的故事。報道還稱2019年以來,中國在推特和臉書上的外交賬號數量分別增加了三倍和兩倍。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華春瑩回答道:“我不知道這個調查是怎麽做的。什麽是虛假信息?到底是誰在散布虛假信息?我們看到疫情發生以來,西方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大量的疫情陰謀論,美國有些官員、議員、媒體、機構在拿不出任何證據的情況下,炮製和散布了大量針對中國的虛假信息,無視基本事實,對中國進行‘ 有罪推定’式的抹黑和攻擊。”
說到推特賬號數量,華春瑩表示:“不知道他們有沒有調查過有多少外國媒體和外交官使用微信、微博?為什麽外國人可以使用中國的社交媒體平台,而中國人就不可以使用推特和臉書呢?這隻是增加一種同外國民眾分享信息、溝通交流的渠道而已。”
推特用戶解讀道:“結合上下文,華春瑩的意思應該是為什麽(外國媒體和外交官)可以使用中國的通訊平台,而(中國媒體和外交官)不能使用推特和臉書呢? 中國普通老百姓能算中國人?”
資深媒體人東方則在推特上分析認為:“原因很簡單,因為你們建防火牆,不讓普通中國人用。和當年隻有共產黨員才能看參考消息一樣,使用推特和臉書,也成為當代的信息特權。那些冒險翻牆上臉書和推特的普通中國人,有的竟然被抓捕和判刑。華春瑩的這個反問之所以產生如此巨大的反響,就是因為她一語道破了中國的獨裁體製。”
參考消息
1931年11月7日創刊於江西瑞金,當時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時紅中社成立,其中一項任務就是收聽外電、查看外刊消息,然後編輯《無線電材料》或《無線電日訊》送黨內領導參考,成為參考消息的前身。起初的每天40份蠟紙手刻油印32開4-8頁,已經可以滿足共產黨領導人的需要。1935年11月在陝北恢複了紅中社的文字廣播與《紅色中華》報、《無線電日訊》的出版。1937年10月《無線電日訊》改名為《參考消息》。1938年12月改名為《今日新聞》油印出版,1940年3月10日改為鉛印出版,刊號重新計算,售價4分,八開兩版。1941年春,《今日新聞》與《新中華報》合並為大型黨報《解放日報》,1941年5月16日創刊。創刊《參考消息》油印內部發行。1942年12月1日,《參考消息》改為鉛印重排刊號由新華社、《解放日報》社合編出版至今。是目前國內連續出版時間最長的報紙之一。據資料顯示,延安版《參考消息》目前國內尚無館藏記錄,國家圖書館館所藏《參考消息》,也僅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出版的。2004年,留美學者沈津在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發現其館藏有1944年6月至1945年各月份的延安版《參考消息》,來源是延安新華社英文翻譯林邁可。已經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於2006年9月影印出版。
1946年春,毛澤東發出“全黨辦通訊社”的號召,黨中央采取措施加強和擴大新華社的“耳目、喉舌”作用,對解放日報社和新華社進行了重大改組,工作重心放在新華社。這次改組中,新華社正式成立電務處,電務人員增加到70多人。在新的編委會討論辦通訊社的會議上,當時任新華社第一副社長的陳克寒談了新華社擔負的任務,第一項就是“抄收各國電訊”,也就是當好中央的耳目。1947年3月撤出延安後,新華社副總編輯範長江率領新華社工作隊隨毛澤東轉戰陝北;新華社社長廖承誌率領大部分人東渡黃河到晉冀魯豫的太行區。兩支隊伍都編輯發行了各自的《參考消息》。範長江的陝北版《參考消息》1947年4月9日油印發行,每期4千字;1947年12月28日改為鉛印,四開四版,至1948年3月20日止。1949年9月《參考消息》在北平由贈閱改為訂閱,發行量2947份。參考報道是黨中央“耳目”,新華社的文字和口語廣播,是傳播黨中央聲音的“喉舌”。
1956年,隨著蘇聯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召開,以及波蘭和匈牙利事件的發生,毛澤東等中共領導覺得“有必要使我們的幹部,及時地知道我們的敵人的情況和敵人的觀點,以及我們的朋友的那些與我們有所不同的觀點”。《參考消息》是在批判斯大林、破除僵化思想的背景下於1957年誕生的,是一項打破“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新政”。“為了便於黨內外幹部更多地了解國際時事,特別是更多地了解我們的敵人和朋友方麵的情況,中央決定從1957年3月1日起擴大新華社出版的《參考消息》的訂閱範圍”。1956年,毛澤東提出把隻限黨內外高級幹部看的《參考消息》擴大發行到縣委以上幹部。1957年春天,毛澤東在包括最高國務會議的幾次重要會議上,接連闡述為什麽擴大發行《參考消息》。他說:“這是為了鍛煉我們。黨內外都應該受鍛煉,應該見世麵,知道一點世界上的事情:敵人怎樣罵我們,敵人家裏的事情是怎樣的。有人說這樣會亂,不會亂的。”1958年他又指示:“要把《參考消息》的閱讀範圍擴大到全國的高等院校學生。”1970年夏,毛澤東指示,《參考消息》擴大發行到基層黨支部。在其後的近30年中,《參考消息》的發行範圍覆蓋到所有“縣處級”以上領導,發行量也擴大至40萬份以上。在文化大革命中,《參考消息》幾乎成為中國大陸普通人了解外界信息的唯一窗口,能夠擁有一張《參考消息》幾乎成為身份的象征。
1960年代,周恩來成了《參考消息》實際上的總編輯。《參考消息》上幾乎每天都刊登很有分量的外國評論員分析國際關係、形勢的文章,相當一部分是周恩來親自從《參考資料》中選出並指示《參考消息》刊登的,甚至有的文章登在哪個版,他都指示清楚。1967年5月28日,周恩來說:《參考資料》報喜不報憂,不登敵人罵我們的一些東西,人們就不知道多方麵的情況。不要“怕”字當頭,不要怕群眾造你們的反。1970年6月29日,周恩來說:毛主席交代過,《參考資料》不要自己標標題,原來怎麽標就怎麽標,讓讀者自己判斷。9月2日,周恩來說:“《參考消息》主要是正麵的,也要選登反麵材料,使大家有所比較,否則不能起廣泛教育作用。”1973年6月15日,周恩來說:《參考資料》每天要登一篇有關台灣的消息和言論,罵街的不要。
改革開放初期,專輯工作的改革是:換了招牌,從《參考資料專輯》改成《參考消息專輯》;發行對象也從隨其他內部刊物訂戶免費發送改為麵向社會。《參考消息專輯》的內容仍是圍繞中央提出的三大任務選材:保衛世界和平、實現四個現代化、統一祖國。
1985年,中國共產黨決定開放《參考消息》,使得所有中國大陸人民都可以訂閱。為加強青年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1984年底,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啟立和國家教委主任李鵬先後作出批示,國家教委在1985年1月還發出文件,要求全國高等院校校方給所有學生每間宿舍訂一份《人民日報》和一份《參考消息》。1986年8月,《參考消息》專門開了發行會議,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國家教委和郵政總局都派人參加了。這大概是最後一次行政力量支持《參考消息》的發行工作。就在此次會議前的1985年1月1日,《參考消息》報頭下的“內部刊物”4個字已經中宣部同意變成了“限國內發行”。文化大革命結束前,《參考消息》隻是供中高層領導人看的,是《參考資料》的一個“摘要版”,經過改革開放的演變,兩者漸行漸遠,已經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版本,《參考資料》成為《參考消息》的一個“補充版”。
1993年時期發行量一度曾突破300萬份。但是隨後參考消息逐漸加強了對內容的過濾和控製,其傾向性逐漸明顯。其權威地位已被新華社另外編發的《參考資料》(俗稱“大參考”)取代。從1957年《參考消息》報問世開始,它就是從《參考資料》(參編部的主要產品,隻供黨和國家高級幹部及有關單位閱讀)中選材。形象地說,《參考消息》是《參考資料》的“摘要版”,《參考消息》的編輯工作是《參考資料》的深加工工作。
儒家的貴賤等級觀念
每個人受造於上帝,人唯有在神麵前平等,才能實現在人麵前平等;在神的俯瞰下,無論貴富還是貧賤、無論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無論國王還是草民甚至奴隸,都不可輕慢和忽視,都有權進入天國。平等是基於自由的平等,而非那種平均主義的、削足適履式的平等,不是說所有人在膚色、身材、智力、道德發展或社會能力方麵都平等,可以容忍的差異是“基於自由的、有差異的平等”。《聖經》譬如“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又如“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聖經》並沒有“人人生(被造)而平等”的句子。
在儒家眼裏,禮的主要內容是“名分”,那就是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有別,也包括男女有別,這些都是“明分使群”的核心內容。
《書經》裏有一個“維齊非齊”論,算是對“明分使群”現象的一個理論支撐。意思是,社會要實現平等,就必須正視“非齊”,一味追求“齊”,結果可能反而是“不齊”。因為不同的人,崗位不同,智能、體能不同,對社會的貢獻也是有差異的。如果按照一個標準來,顯然是不公平的。
對於這個“維齊非齊”論,貌似合理,深得現在一些學者的讚同,甚至以此認定人的貴賤尊卑之分具有“天然屬性”。譬如認為:一個小學畢業的農民工,怎麽能和一個博士畢業的研究員講收入平等嗎?一個小小科級幹部能和廳局級幹部平起平坐嗎?
但很多人忽視了一個問題,人的職業、智能、體力和貢獻,必定是有差異的。但人格是平等的,人的權利是平等的。而“明分使群”和“維齊非齊”論的核心是:恰恰是將人分為三六九等,這是規定好了的倫常和秩序。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有一種意思解釋,禮儀要求並不覆蓋老百姓,因為沒有資格。奴隸隻是活著的“工具”,平民隻是沒有政治權利的自由民 ,他們除了順從、服從之外,禮儀純屬多餘。
孟子在曆史上被標榜為“亞聖”,他認為,窮人要“安貧”,富人“安富”。認為人的“貴”是天生的,不是人人可以隨便取得的。他劃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絕對鴻溝”:“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孟子以身體器官重要性,來比如人有貴賤之分的合理性和天然性。
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社會裏,我們隻見過太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案例, 真沒有見過哪個老百姓是“貴”過君主的故事——從來沒有,一個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