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平安夜》誰寫的誰翻譯的

(2020-12-24 07:19:22) 下一個

《平安夜》誰寫的誰翻譯的

《平安夜》(德語: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是一首十分流行的傳統聖誕頌歌,原始的歌詞由Josef Mohr使用德文寫成,作曲則是由奧地利一所小學的校長Franz Gruber完成。


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
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
Alles schläft, einsam wacht
Nur das traute hochheilige Paar.
Holder Knabe im lockigen Haar,
Schlaf in himmlischer Ruh,
Schlaf in himmlischer Ruh
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
Hirten erst kundgemacht
Durch der Engel Hallelujah,
Tönt es laut von fern und nah,
Christ, der Retter ist da,
Christ, der Retter ist da!
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
Gottes Sohn, o wie lacht
Lieb aus Deinem göttlichen Mund,
Da uns schlägt die rettende Stund,
Christ, in Deiner Geburt,
Christ, in Deiner Geburt!


此歌已知被翻譯成世界上超過44多種語言,依然是最流行的聖誕歌曲。沒有音樂伴奏人們也會經常吟唱,在路德教會它有特殊的重要意義。2011年,這首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督徒劉廷芳的中文譯文:
平安夜,聖善夜!
萬暗中,光華射,
照著聖母,照著聖嬰,
多少慈祥,多少天真,
靜享天賜安眠,靜享天賜安眠。
平安夜,聖善夜!?
牧羊人,在曠野,
忽然看見了天上光華,
聽見天軍唱哈利路亞,
救主今夜降生,救主今夜降生!
平安夜,聖善夜!
神子愛,光皎潔,
救贖宏恩的黎明來到,
聖容發出來榮光普照,
耶穌我主降生,耶穌我主降生!

 劉廷芳博士(英文名Timothy Ting-fang Liu,1892-1947)是著名的聖樂專家,聖詩翻譯家。劉廷芳字亶生,祖籍浙江溫州永嘉,生於清光緒十七年)。祖母因信奉基督教被驅出家族後,任教會女校校長。劉就學於教會學校,在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升入該校本科。1913年轉學美國喬治亞大學,次年入哥倫比亞大學,為斐貝特嘉柏 ( Phi Beta Kappa)榮譽學會會員。1915年獲哥大碩士學位,1920年獲哥大師範學院教育學和心理學博士學位。1918年他在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講授宗教教育學(在1927—1928學年中重返該校為訪問講師),是中國人在美國神學院講授非中國學問課程的第一人。

      劉廷芳於1920年回國。受聘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院院長,同年兼任國立北京大學心理學講師與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神學教授(並於1921-1926年任燕大宗教學院院長)。
     1924年他辭去師大與北大教職。自1920年至1924年任《生命》月刊編輯;1924年至1928年任《真理周刊》編輯。1926年二刊合並,改名《真理與生命》他仍為編輯。1930年被選為新成立的中華全國基督教大學委員會主席,其後五年中又曆任此職。

    1932年起,任《普天頌讚》編輯委員會主席,兼文字支委員會主席。經他修訂的翻譯聖詩多達一百九十餘首,另有他的創作聖詩六首。1936年他主編的《普天頌讚》出版,經教會采用,受到普遍的稱讚。他所翻譯的許多讚美詩,至今在教會中廣為傳唱。他的譯筆流暢典雅,在聖詩翻譯的領域裏,尚無人能超越他的水平。劉廷芳曾多次代表我國教會出席國際的基督教會議。他在燕京大學任教時期,十分同情、支持當時的學生愛國運動。1941年應美國新墨西哥大學之聘前往美國任教,並在各地講學。

    1947年8月2日病逝於美國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艾爾布克市(Albuquerque)之長老會醫院,時年57歲。


    他曾經作北京大學心理係的教授,燕京大學的宗教學院的院長,而且出版了“生命雜誌”,“真理周刊”,後來和關叫作“真理生命月刊”。這在當年的教會裏麵是很重要一份刊物,他自己也辦過一基督教文藝季刊叫“紫晶”這個文藝季刊。

他因為學問非常地好所以在中國基督教大會的時候,通常一定會請做專題的演講。

    在1922年那一次中國教會全國大會裏麵,他講了一句話說“我們同意見解相歧,但決心彼此相愛”,就是說我們在見解上,在看法上可以有不同,但是我們一定要決心彼此相愛。這代表二零年代,三零年代,那事後教會領袖強調自立運動,強調合一運動,所以他這一句話也代表那一種時代的精神。

    這一句名言也很多人常常引用,就是我們對一些不是基要真理的問題,對一些問題看法上可能會不一樣。但是一定不要失去彼此相愛的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莉莉瑪蓮的故事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兩岸需要東方版莉莉瑪蓮》,作者鄧鴻源說,七十幾年前的歐洲與北非戰場,在聖誕節來臨之前,每天晚上九點五十五分,不管是德國、俄國或英、美、法等國計程車官兵,敵我雙方都會不約而同暫時停下手邊的工作和槍杆,把無線電頻道調到德國國防軍廣播電台,靜靜聆聽一首充滿愛情的流行歌曲《莉莉瑪蓮》。《莉莉瑪蓮》當時之所以廣受歐洲軍人的喜愛,主要原因是它喚醒了人類愛好和平與情愛的心靈,畢竟沒有人喜歡戰爭與仇恨。戰爭與仇恨僅起自於少數獨裁者的野心,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文章說,台灣版的《莉莉瑪蓮》是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鄧麗君充滿溫柔婉約的美妙歌聲,曾經風靡台灣全國軍民,因此有軍中情人之稱,其歌聲也曾穿越鐵幕,深入中國城鄉各地,喚醒許多在六、七零年代政治鬥爭中暮氣沉沉的中國軍民,讓他們知道,世上最可貴的東西不是權力鬥爭,而是親情、愛情與友情,人與人間的關係不應建立在仇恨上,而是彼此尊重、諒解與互助合作。
1981年寧那?華納?法斯賓德拍攝了虛構故事片《莉莉瑪蓮》,講述二戰中一個德國歌女與瑞士猶太籍音樂家的愛情故事。
《莉莉瑪蓮》(Lili Marleen)是一首在二次大戰兩方陣營中廣為流傳的德語歌曲。
歌詞由漢斯?萊普(Hans Leip 1893-1983)寫於一次大戰中的1915年,他當時是一名被征召到德軍俄國前線的漢堡教師。Leip組合了他女朋友與另一名女性朋友的名稱,即莉莉與瑪蓮,詩意地組合了莉莉瑪蓮這一個人名。這首詩題為"Das M?dchen unter der Laterne"(德語:〈路燈下的女孩〉),收入在1937年出版的名為《Die kleine Hafenorgel》的詩集中。1938年作曲家諾伯特?舒爾策(Norbert Schultze)為這首詩譜曲,改名為"Das Lied eines jungen Soldaten auf der Wacht"(《一個年輕的士兵值班之歌》)。原本是為男歌手寫的歌曲,舒爾策先送給一位有名的男高音歌唱家,這位歌唱家認為歌曲太簡單,拒絕演唱。後來舒爾策又找夜總會歌手拉莉?安德森演唱,並在1939年灌製了唱片,但是由於戰爭爆發,唱片隻出售700張。
1941年德軍占領南斯拉夫,德軍在貝爾格萊德開設德軍廣播電台,覆蓋南歐和北非地區。8月18日,電台從一些廢棄的唱片中找到這首德國歌曲播放,不久收到許多前線士兵來信要求重播這首歌曲。貝爾格萊德電台重播了《莉莉瑪蓮》,隨後其他地區的德軍電台也播放這首歌曲。由於帝國元帥戈林欣賞拉莉?安德森的演唱,於是這首歌也在德國後方廣為流傳起來。但是納粹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不喜歡這首歌,認為是靡靡之音,瓦解士兵鬥誌。1943年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之後,戈培爾下令禁止演唱這首歌。
然而在北非的英國老兵也喜歡上了這首德國歌曲,並帶回英國。1942年,英國詩人Tommy Connor為歌曲填寫英文歌詞,於是有了英國版的《我燈光下的莉莉》。不久這首歌又傳給了法軍,美軍和加拿大部隊,改名為《D-Day Dodgers》。1943年盟軍加拿大部隊唱著這首歌登陸意大利,1944年盟軍也唱著這首歌登陸法國諾曼底,向德國挺進。美國為了進行抗德宣傳,還請叛逃到美國的德國女演員瑪蓮娜?迪特裏茜錄製了爵士版的《莉莉瑪蓮》,在美軍電台反複播放。1943年東線上的蘇聯也推出了蘇聯版《莉莉瑪蓮》。納粹德國被《莉莉瑪蓮》包圍。
拉莉?安德森(Lale Andersen)於1939年和瑪蓮娜?迪特裏茜的唱片有助於提升歌的形象。盡管受到納粹政權,尤其是納粹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的反對,它仍能夠大眾化。然而,在1941年占領貝爾格萊德後,貝爾格萊德電台成為德軍無線電台並能收發信號遍及整個歐洲與地中海。它每晚9時55分都會播放安德森的唱片。在地中海附近,不論德軍還是盟軍都能定期地調整頻率聽到這首歌,更快速地增加它的知名度。它的知名度就如同Waltzing Matilda一樣。Waltzing Matilda對一次大戰亦有描寫。
德語歌詞:
Vor der Kaserne
Vor dem gro?en Tor
Stand eine Laterne
Und steht sie noch davor
So wollen wir uns da wieder sehen
Bei der Laterne wollen wir steh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Unsere beide Schatten
Sahen wie einer aus
Da? wir so lieb uns hatten
Da? sah man gleich daraus
Und alle Leute sollen es sehen
Wenn wir bei der Laterne steh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Schon rief der Posten,
Sie blasen Zapfenstreich
Das kann drei Tage kosten
Kamerad, ich komm sogleich
Da sagten wir auf Wiedersehen
Wie gerne wollt ich mit dir geh’n
Mit dir Lili Marleen
Mit dir Lili Marleen.
Deine Schritte kennt sie,

Deinen zieren Gang
Alle Abend brennt sie,
Doch mich verga? sie lang
Und sollte mir ein Leids geschehen
Wer wird bei der Laterne stehen
Mit dir Lili Marleen
Mit dir Lili Marleen.
Aus dem stillen Raume,
Aus der Erde Grund
Hebt mich wie im Traume
Dein verliebter Mund
Wenn sich die sp?ten Nebel drehn
Werd’ ich bei der Laterne steh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Wie einst Lili Marleen.
中文翻譯:
在兵營雄威的大門前,
那裏有一座路燈。
如果它依然矗立,
我們就在燈下再次相會。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我們的身影交織如一體,
讓每個人見證我們愛的永恒。
所有的人都將看見,
我們相會在那路燈下。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衛兵對我說,
歸營號已吹響,
快說再見吧,兄弟,
否則三天都走不了。
分別時你對我說再呆一會吧。
想和你一起,我躊躇不前。
想和你一起啊,莉莉瑪蓮,
想和你一起啊,莉莉瑪蓮。
你熟悉我堅定的腳步聲,
每夜癡癡地等候,
我來得再晚也從不怨懟。
不管我發生什麽事
依然等候在那路燈下
想和你一起啊,莉莉瑪蓮,
想和你一起啊,莉莉瑪蓮。
天地間仿佛隻剩下你我
你火熱的雙唇令我猶墜夢中
當夜霧彌漫
我將回到路燈下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就像從前啊,莉莉瑪蓮。
二戰期間,那首德語歌衝破了同盟國和軸心國的界限,傳遍了歐洲戰場,從炙熱得烤熟雞蛋的北非沙漠到陰雨連綿的阿登森林,每天晚上9點55分,戰壕裏的阿兵哥們,都想說辦法把收音機調諧到貝爾格萊德電台,去聽那首哀傷纏綿《莉莉瑪蓮》,聽得如醉如癡,這特麽不勵誌,宣傳部長戈倍爾博士對這歌恨之入骨,他下令禁播、銷毀唱片、歌手發集中營,可阿兵哥不幹啦,包括沙漠之狐隆美元帥都是愛聽,那好吧,這歌不但沒消失,反而越唱越響,一開始是德語版,後來又有了英語版和法語版,直到戰爭結束。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沒有醜女人,隻有懶女人
—— “至美”女性赫蓮娜?魯賓斯坦誕辰150周年
其實,赫蓮娜本人並非美人:身高僅1.47米。不過,她知道如何打扮自己。與她泛白的膚色形成鮮明對照,她給嘴唇抹上鮮亮的紅色,將漆黑的頭發在腦後卷成雅致的發髻。沒有醜女人,隻有懶女人。
HR赫蓮娜 (Helena Rubinstein) 是歐萊雅集團旗下的頂級奢華美容品牌,也是現代美容行業的奠基品牌之一。HR赫蓮娜 (Helena Rubinstein) 嚴格遵守“嚴謹、科學、藝術、哲學、女性”的品牌內涵,同時不斷創新,首次創造許多前衛大膽的作風,而成為美容品牌中的勝出者。
HR赫蓮娜 以“至美力量,科技為先”為品牌精神,堅持對“科學為美服務”的專注追求,始終立於美的潮流前沿,不斷開創奢華前衛的護膚新境界。
赫蓮娜的發跡始於逃難:1870年12月25日,她作為一個猶太食品商8個女兒中的大姐,在克拉科夫(Krakau)呱呱落地。那個時候,克拉科夫這個城市屬於奧匈帝國。24歲時,父母給她找了一門親事,可她拒絕聽命於任何一個男人,尤其不願按媒妁之言成婚。於是,她投奔了維也納親戚家。不久後,她又從那裏出走,飄洋過海轉赴澳大利亞。她有一叔叔全家住在昆士蘭。
在船上的旅客登記簿上,這位少女把赫蓮娜作為自己的名——影喻美麗的特洛亞赫蓮娜,而且還把自己的年齡少寫了4歲。她在旅囊中放了12支護膚脂。她和另外7位姐妹在克拉科夫家中用的就是這種護膚脂。的確,澳大利亞人對她毫無瑕疵的膚質大為讚賞。和當地眾多女性不同,她細膩的皮膚白淨如瓷。於是,赫蓮娜決定,在叔叔的店裏銷售這種護膚脂。那時,人們都是用水和肥皂擦洗,脂膏等化妝品享有江湖騙術劣名,女性化妝打扮被視為有傷風化。為把對她的嚴肅人格的懷疑消滅在萌芽狀態,赫蓮娜在那些女顧客們稱,自己一度就讀過醫學。這一說法直到傳至今日。但一部有關她的傳記寫道,赫蓮娜是建構神話大師。
很快,首批護膚脂售罄。赫蓮娜繼續生產各種香草、扁桃油和牛脂合成的護膚脂。她以“Valaze”作為品牌名字。Valaze在匈牙利語裏的含義是“天上禮物”。該品牌的銷售一直持續到所掙的錢足以讓她開設第一家小小的店鋪為止。她設在墨爾本的美容沙龍迅速走俏。1902年,澳大利亞婦女獲得選舉權,走進職業場,變得自信,很願意在赫蓮娜?魯賓斯坦的沙龍花錢。短短數月內,這位年輕的女性便掙上了一大筆錢。
1905年,她回到歐洲,在巴黎學習營養學和麵部整容外科。兩年後,她又轉往悉尼。她在那裏結識了同樣是波蘭籍的美國記者泰特斯(Edward Titus),兩人於1908年結為連理,生育有兩個兒子。不久後,赫蓮娜在惠靈頓開設了第二間沙龍,以後,又在倫敦開了第三家。
1912年,她最終征服了巴黎。在那裏,她也開設了一家美容沙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她全家離開了歐洲。在紐約,魯賓斯坦的又一間沙龍開張。她一步步建構起一個帝國,開發出自己的首個化妝品係列,並擁有一個廣及全球的美容品工廠、實驗室和美容沙龍鏈。這位企業家在英、法、德等國開設了一家又一家工廠。她給自己的產品冠名以赫蓮娜?魯賓斯坦。
這個精於商營之道的生意人也投資於自己產品的科技發展。她讓手下的銷售員們在自辦的學校裏學習皮膚研究課程。直到高齡,赫蓮娜仍孜孜於新產品的開發。
戰後,擁有巨大財富的赫蓮娜重返巴黎。就那裏開始,她建起值得重視的藝術收藏:她金碧輝煌的私邸成了法國上層社會的聚會場所;美國作家海明威、福克納、藝術家雷伊和夏加爾都是她的朋友;杜飛和達利給她畫過肖像。隻有畢加索一生拒絕為她作畫。即使她親自到訪畫室,畢加索亦不為所動。
1937年,赫蓮娜離婚,翌年,她嫁給了幾乎小自己30歲的格魯吉亞王子奇卡尼亞(Artchil Gourielli-Tchkonia),並在自己的神話建構上抹上重重一筆。
此時,這位極成功的企業家成了美國化妝品企業家伊麗莎白?雅頓(Elizabeth Arden)的直接競爭對手。1939年,赫蓮娜展示了第一種防水睫毛膏。她雖不是發明者,卻買下了這種睫毛膏的專利。此外,她還是將皮膚分為各種類別的第一人。人們有所不知的是,她極注重低成本高效益生產,而且生活上極節儉。在紐約時,她一大早不會以一襲高雅服裝出現在辦公室,而是手上拿一個褐色的紙口袋。在家裏,她穿一件4美元睡衣就寢。反過來,她對珠寶情有獨鍾。據說,她把自己的珠寶按字母分揀珍藏。
赫蓮娜的化妝品王國在全球14國共開設100家分店,雇員約3萬。1965年4月1日以94歲高齡逝於紐約一家醫院時,她個人財產超過1億美元。直到去世前不久,她還在親自領導自己的化妝品王國。除康采恩外,赫蓮娜?魯賓斯坦還給後世留下了一座現代藝術館。從1988年起,奢侈品牌赫蓮娜?魯賓斯坦屬於歐萊雅康采恩。
HR赫蓮娜秉承至美力量,科技為先的品牌精神,將尊貴定製化美容護理服務,與前沿尖端的美容科技引入中國,傾力詮釋尖端科技,定製服務與專業手法相融合的獨家美容哲學。HR赫蓮娜美容護理頭等艙,由法國著名設計師全情呈現,從望,聞,聽,觸帶來四重寧靜舒緩,奢享愉悅之感。值得一提的是,HR赫蓮娜首次攜手細胞電療技術領域當之無愧的專家Philippe Simonin,推出肌膚微電療方案。 如今在上海半島酒店的美容沙龍中就可以體驗到風靡歐洲皇室的 “無創式微整形美療方案”,搭配HR赫蓮娜攜手瑞士著名美容機構LACLINIC MONTREUX共同合作推出的“幹預式護膚係列”產品,可以達到媲美醫學美容的先鋒銳護體驗,對於改善鬆弛肌膚和重塑麵部輪廓有顯著療效。這是前所未有的跨界合作,再次開創了抗衰老功效領域的全新時代 。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