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晚清舉人潘存,海南一代碩儒
鋪前鎮位於海南島的最北部,三麵環海,陸路距美蘭機場42公裏,從海上距海口市僅18海裏,是文昌市的僑鄉、魚米之鄉,地處瓊州海峽出海口,內連瓊北腹地,東南以珠溪河和各鄰鎮為界,是海南的“島中之島”。鋪前鎮地靈人傑,名流輩出,明、清三代均出進士,民國時期就出葉佩高等將軍5名。
晚清文昌舉人潘存(1818—1893)是海南一代碩儒,一生勤奮,嚴謹廉潔,深孚眾望,其學術思想和書法造詣均頗有建樹,在國內外都產生過積極的影響,尤其是他提出海南建省的主張和方案,對後世的啟示和推動不無價值。
2018年是潘存誕辰200周年,《海南周刊》特邀文史專家全麵梳理潘存的人生際遇,以期讀者能體會這位先賢愛國愛鄉的胸襟和情懷。
光緒九年(1883年)秋天,也就是68歲的彭玉麟受命赴粵督辦海防時,65歲的海南文昌舉人、戶部主事潘存,帶著落寞的心情,離開京師南下歸鄉。
人稱“潘夫子”的他,身後讓今人憶起其學行事實,不僅是他在東瀛很有影響的書法著作《楷法溯源》,不隻是他創辦至今仍存的文昌鋪前溪北書院,也不單是他所撰膾炙人口的五公祠名聯,而更是他寫給張之洞的《瓊崖建省理由與建設方案》,開啟了激蕩海南百年的建省史。僅此,就足以讓海南的鄉民,世代感念這位“生平百不如人”卻又懷抱熾熱愛國愛鄉熱情的前清舉人。
平淡仕途 一代碩儒
潘存的先世由閩渡潮,又由潮渡瓊,原居文昌縣北的鋪前港頭村,光緒九年,他自京師歸裏後,才遷居白沙園村,兩地相距不出半裏。
潘存生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字仲模,別字存之,號孺初,因為是文昌人而被人呼為“潘文昌”,好比大明丘濬為瓊山人而被稱作“丘瓊山”一樣。
耕讀傳家,書香不絕。潘存在7歲時入私塾,聰穎過人,一目數行,年方十二三歲就能操筆為文,滔滔不絕,鄉裏都稱其為“神童”。
據受業於潘存的堂侄孫潘為淵宣統二年(1910年)采錄的《欽加四品銜宣付國史館戶部候補主事潘先生學行事實》、“私淑弟子”平遠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輯撰的《清欽加四品銜戶部候補主事潘先生學行事實》可知:潘存19歲時父親去世,守喪期滿參加童試,被錄為生員;又過了近10年,在他28歲的時候,被錄取為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至鹹豐元年(1851年),潘存又應本省鄉試,始中舉人,時年已34歲(本文所述古人年齡均按虛歲)。
此後的事情,就是潘存北上,應禮部會試落第,後任戶部福建司主事。潘為淵、平遠筆下的潘存,皆為“戶部候補主事”。
又據浙江人李茲銘《贈送孺初道友南歸序》中有稱“授六品之官,不祿而能活”,可知潘存官至六品,而清朝最低的官階是九品。直到他晚年回鄉,被兩廣總督張樹聲奏舉辦團練有功,才被加四品銜。
潘存在京官秩清閑,使他更加用心於經史百家及古文辭,終成一代碩儒。正如時人梁鼎芬《贈孺初潘先生三首》中所稱譽:“孺初先生,當代碩儒。”
潘存的理學成就和個人風采,時人馮驥聲《挽潘孺初先生聯》有雲:“理學傳陸象山,經術師顧亭林,屈指數嶺海賢豪,靈光巋然推此老;議論若陳同甫,氣節似魯仲連,何意遇龍蛇歲厄,康成歿後又斯人。”
潘存對儒家文化的研究,從今存他親筆記錄的《論學說十則》及《克己集》中可見一斑。譬如潘存在《克己集》中說:“君子以仁義為本,而文藝次之。”而且認為:“聖賢學問,爭在方寸,不在富於言論。”“餘讀《語》《孟》文字,見其德之至,而忘其文之美也。”這是真正抓住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故能登高望遠,視野開闊,並升堂入室,體驗自不同一般。正如他言:“不登峻嶺,不知天之高;不親聖人,不知道之大。”
《論學說十則》中說:“天下事,求精不如務實。果能實,精亦好,粗亦好,由粗可以至精。不務實而言精,紙上空談,弊有不可勝言矣。”表現出潘存學以致用的處世態度。
今人劉揚烈點校潘存遺著《潘孺初集》時說,潘存係海南一代宿儒,一生勤奮,嚴謹廉潔,深孚眾望。他熟讀經史子集,為古文詞出口成章,聲震四座。昔日在京,與朋友談論時事,慷慨陳詞,每有創見。諸多名士心傾推服,或為文請其教正,或擬疏與之商榷,足見其學識之淵博,交友之廣泛。先生為人耿直,德才兼備,公卿慕其賢而推薦未果,雄才大略終被埋沒,實可惜可歎。回歸後,仍堅持辦學,為故鄉培育人才,盡心竭力,鞠躬盡瘁,亦為世代風範。所以,許多後學弟子官員力薦國史館為之立傳,實乃眾望所歸。他遺留下來的詩文,已不算多,但自有其豐厚的內容與特色。
書法大家 名揚東瀛
在京師餘暇,潘存研究經史,工詩詞、文辭,其書法尤妙,說是能懸肘作蠅頭細楷。他廣搜魏晉南北朝碑版,及唐宋元明諸名家書法碑貼,朝夕臨摹,廢寢忘餐,故所作文字,名士不惜重金爭購。光緒四年(1878年),門生楊守敬幫助編纂刊行《楷法溯源》之後,其書法創作更是揚名東瀛,享譽海內外,備受推祟。隻可惜潘存所為文稿隨手散棄,百不存一。惟所著《楷法溯源》一部,鏡六書之淵源,訂百氏之訛謬,而刊於武昌,梓行於世。此書被中日學術界視為奇珍,日本、高麗的名士為能得到他的墨跡而高興。後來台灣出版的《中國書法史》中,被收入的南方人僅康有為和潘存二人,足見其書法藝術和造詣聲譽之高。
閑官閑職反而成就了潘存被日本人“仰之如泰山北鬥”的書法名家。潘為淵詳記其事:“京曹簿宦,公餘多暇,益研究經史,淹貫百家,工詩古文詞,而為學務求實際。先生性好臨池,用筆得古人秘鑰,能懸臂作蠅頭細楷,凡漢魏六朝碑版,以及唐晉宋明諸名家法帖,藏庋最富,朝夕摹寫,至廢寢食,故所作字,駸駸入古人之室,中外爭寶貴之。日本高麗名士,每不惜重價購其片楮。楊惺吾孝廉隨公使往日本,寄書旋雲,東洋人見先生書,仰之如泰山北鬥雲。嚐著《楷法溯源》一書,計七卷,鏡六書之淵源,訂百氏之訛謬。惺吾孝廉為集貲,刊於武昌,小學家展轉購求,無不家置一部,視同鴻寶。”足見潘存及其《楷法溯源》在當時的影響之大。
潘存原輯、楊守敬編的《楷法溯源》是一部清代重要書法理論著作,共十四卷,前置古碑、集帖目錄一卷。於光緒四年(1878年)在湖北武昌刊行,書法家畢保厘為之作序。
楊守敬(1839—1915年)是一位集輿地、金石、書法、泉幣、藏書以及碑版目錄學之大成於一身的大學者,是清末民初傑出的曆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藏書家。他一生著述達83種之多,被譽為“晚清民初學者第一人”。
《楷法溯源》收羅廣博,采輯漢魏至五代碑刻六百四十六種、法帖八十二種,凡著名碑帖大抵俱在。書中所收約二萬字,不計重複實收單字三千四百九十八。往往一字搜輯自數十種碑帖,但在版本的選擇上唯真唯善,寧缺毋濫。該書的刊行,在清末書法界就有著廣泛的影響。該書意在追溯楷法源流,顯示書法的更替變化,既是一部書法藝術的名編,也是學習楷法、研究楷書很有實用價值的一部大型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