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7)
中國科技領先世界?
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他在書中列出中國人的發明: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和指南針。他還考察了鋼鐵冶煉技術、機械鍾表、以及把旋轉運動變成直線運動的傳動帶和傳動鏈、拱橋和鐵索橋、深井鑽探設備等工程技術發明,水上航行用的明輪船、前桅帆、後桅帆、水密隔艙和尾舵等。李約瑟寫道:“就技術的影響而言,在文藝複興之時和之前,中國占據著一個強大的支配地位。……世界受中國古代和中世紀的頑強的手工業者之賜遠遠大於受亞曆山大時代的技工、能言善辯的神學家之賜。”中文翻譯本由李約瑟 《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出版委員會翻譯,(主任委員 盧嘉錫、副主任委員 路甬祥等)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李約瑟提出了: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麽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他個人見解是:中國長久沒有發展了,如腓尼基人和希臘人早期的城邦和現代城市,要為生存而互相競爭的環境。中國實現首次統一後(可能指的是秦的統一),他所謂的“封建官僚製度”的政府實行中央指導性政策。所謂“封建”是指分封諸侯,所謂“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員,地方行政隻對朝廷負責。官僚思想深刻地滲透到整個中國人的複雜思想中。甚至在民間傳說中,也充滿了這種思想。科舉製度也鼓吹這種“封建官僚製度”
這種製度產生了兩種效應。正麵效應加上科舉製度的選拔,可以使中國非常有效地集中了大批聰明的、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的管理使得中國井然有序,並使中國發展了以整體理論,實用化研究方法的科技。比如中國古代天文學取得了很大成就,其數據至今仍有借鑒價值,再比如大運河的修建等。
他補充到:中國所處的地理環境也互相影響了政府的態度。中國獨有的水利問題(尤其是黃河)令中國人從很早的時候起就得去修建水利網,而且必須從整體集中資源治理,才能有希望解決水患問題。水利網超出了任何一個封建領主的領地,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麽在中國,封建主義讓位給中國官僚式的文明。
最後他做出結論:“如果中國人有歐美的具體環境,而不是處於一個廣大的、西麵被沙漠切斷,北麵是寒冷的雪山,南麵是叢林,東麵是寬廣的海洋的這樣一個地區,那情況將會完全不同。那將是中國人,而不是歐洲人發明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
現任李約瑟研究所所長古克禮轉述了李約瑟臨終前的觀點:“李約瑟先生透過他多年來對中國以及中國人的了解,他確信中國能夠再度崛起,一個擁有如此偉大的文化的國家,一個擁有如此偉大的人民的國家,必將對世界文明再次做出偉大貢獻。”
據報道, 楊振寧在中國科協 2001 年學術年會上說 ,中國科技水平三四 十年後將達到世界前沿。
據歐洲專利局(EPO)12月10日公布的一項研究結果,雖然德國在這一領域的專利申請量仍然高於歐洲任何其他國家,但在國際對比中,德國卻已落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顯著標誌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移動傳輸標準。它將極大推進經濟的發展。這些領域的專利數量迅速增加。從2010年到2018年,平均每年增加20%,是所有其他技術領域的平均速度的5倍。
2018年,該領域共申請近4萬個國際專利,其中2051個專利來自德國。雖然這幾乎是歐洲的三分之一,但僅排在全球第五位。美國申請專利11927個,排名第一,其次是日本(6679)、中國(6307)和韓國(4370)。
德國的地位正在削弱,其年度平均增長率為14.9%,遠遠落後於美國、韓國和中國。中國科技十年後將達到世界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