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立憲救國還是圖強救國?

(2020-11-08 01:12:28) 下一個

立憲救國還是圖強救國?

《盛世危言》,是中國近代思想家鄭觀應的重要著作,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正式出版,版本多達二十。書中封麵題:“首為商戰鼓與呼”,內容包括了建設現代國家和解決當日危難的所有問題。其內容明確提出仿照西方國家法律,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指出國弱民窮根源乃在於專製政治。現今最具權威性和代表性的《盛世危言》文本,分別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的5卷本、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的14卷本《盛世危言增訂新編》和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8卷本《盛世危言增訂新編》。

一般曆史學家認為,君主和君主製度是從這些首領製度中產生的。歐洲遊牧民族從羅馬末期民族大遷移到中世紀君主獨裁國家的建立被比較完善地記錄下來了。世界上最早的君主立憲製國家是英國。早在1215年,約翰王被迫簽署的《大憲章》中,就規定了貴族和教會的權力不受國王的侵犯,國王在征稅權力方麵的限製,以及保障民眾的自由權和財產權等一些內容。這既是君主立憲製的最早起源,也是英國憲法的開端。1688年反對詹姆斯二世的“光榮革命”後,英國議會於1689年通過了《權利法案》,其內容有: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頒布法律或終止法律的實施,不得征收和支配賦稅,在和平時期不得招募和維持常備軍;臣民有向國王請願的權利;應定期召開議會,議員由人民自由選舉產生,議員在議會自由發言的權利,國王不得幹涉;不得另設宗教法院或特別法院,不得濫用殘酷的刑罰,不得在判決前沒收特定人的財產等等。這樣就確立了議會至上,法院獨立,臣民的權利和自由不被侵犯等幾大基本原則,建立了君主立憲製的政體。

議會製君主立憲製是君主立憲的一種形式,特點是議會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以政府首腦(通常為首相和總理大臣)為首的內閣是國家的行政機構,內閣由議會議員產生並對議會負責,君主是虛君,無實權。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光緒帝被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禁錮,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慷慨就義,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則選擇出逃國外,並在留學生群體中宣傳“立憲救國”思想,希冀能夠在大清朝實現君主立憲製,而以孫中山等人為首的革命派則選擇宣傳反清革命,救國圖強。

當兩方代表人物,孫中山與梁啟超在日本相遇。孫中山為了能夠說服梁啟超,團結一切力量,更是與身為保皇派代表的梁啟超進行了幾日的商談。但都有拳拳愛國之心的彼此,卻沒有達成一致。而君主立憲製與共和製,實則都是源自西方的“舶來品”,都是有跡可循,也都是為了順應時代潮流,所進行的民主選擇。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成長於翠亨村、檀香山及英屬香港,祖籍廣東東莞、客家人,中國近代政治家與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創辦人,亦是三民主義的提出者和倡導者。孫中山是中國近代以革命推行民主與政治經濟等各種製度現代化的先行者與開拓者,亦是辛亥革命的發起者與領導者。他對中國曆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多用此化名稱其為“孫中山”。1940年4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為“中華民國國父”,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國共產黨尊其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

為何孫中山會堅持反對君主立憲製?

在西方的君主立憲製國家之中,國家元首的地位,事實上隻是禮儀性的並無實權。而君王之所以存在,那便是因為他依舊受到人民的愛戴與尊敬,有著聚攏民心的作用。這一點尤其以英國最為明顯,自光榮革命爆發,英國便確立了君主立憲製,議會確立了實權,君權也便是議會授予,君王隻需要充當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聚攏民心便可。

而在中國,當戊戌變法失敗,清政府與西方列強之間,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清廷,甚至於希冀借助義和團運動,無視以張之洞等為首的東南互保十五省滔滔民意,愚昧無知的向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英國、法國、美國等十一個西方列強同時宣戰,並最終以慈禧太後西逃,簽訂《辛醜條約》為結局。

與康有為、梁啟超所堅決擁護的君主立憲製不同,孫中山早年其實也向李鴻章上書希冀實行君主立憲製,但被駁回。這樣讓他意識到頑固派的強大,既得利益者的不甘心退居二線。而隨著社會發展,孫中山已經認識到,隻有徹底地打破舊有的秩序,廢黜清政府的統治,因此而產生的民族矛盾,社會矛盾問題才會得以解決。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宣布改製,成立內閣。武昌起義點燃了人民的怒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