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公共知識分子及其群體結構

(2020-11-20 13:24:14) 下一個

 

萬川

【摘要】由於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和官辦學術機構至今尚未組織公共知識分子的評選活動,到底哪些人屬於公共知識分子,廣大公眾的認識其實很模糊。《南方人物周刊》雜誌社、政右經左工作室和博訊新聞網分別推出的公共知識分子,共計626人,在性別、年齡、地域分布、學科分布、思想傾向等方麵具有一些群體性特征。公共知識分子既有維護社會穩定的正能量,也有製造意識形態領域混亂的負麵影響。如何興利除弊,趨利避害,是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關鍵詞】知識分子 公共知識分子 公共知識分子群體結構

http://www.fx361.com/page/2018/0531/3580656.shtml

公共知識分子是知識分子中強烈關注社會現狀、並以真理代言人和正義擔當者的身份對社會現狀進行獨立批判的那些人。由於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和官辦學術機構至今尚未組織公共知識分子的評選活動,廣大公眾對到底哪些人屬於公共知識分子,認識其實很模糊。因此,具體說明公共知識分子包括哪些人、公共知識分子群體有何特征,就顯得很有必要。

一、公共知識分子的評選情況

2004年9月7日,《南方人物周刊》第7期開辟《影響中國的50名公共知識分子》專欄,在我國首次推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南方人物周刊》推出的公共知識分子名單,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正式名單,由50名經濟學家、法學家、律師、曆史學家、哲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作家、藝術家、科學家、公眾人物、傳媒人、專欄作家、時評家組成。二是致敬名單,包括6位已故公共知識分子。以上兩部分合計56人。因林達是丁鴻富、李曉琳夫婦的合稱,故實際推出公共知識分子57人。

從2005年到2016年,政右經左工作室連續12年、每年推出100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2017年又推出72名華人公共知識分子名單。這些逐年推出的公共知識分子名單中,相互之間都有重疊。2007年推出的名單中,周瑞金的名字出現兩次,實際上隻有99人。2005、2009、20lO、2012、2013、2014年分別推出的陳子明,和2007年推出的王思睿是同一個人。2006年推出的易大旗,和2011年推出的孔捷生是同一個人。2012年推出的高氏兄弟,是高兟、高強兩個人。2006、2008、20lO、2014年分別推出的林達,是丁鴻富、李曉琳夫婦兩個人。因此,政右經左版實際共推出華人公共知識分子555人。這555人中,與《南方人物周刊》相重疊的有41人,實際新推出公共知識分子514人。

從2009年到2012年,博訊新聞網連續四年組織了“百大公共知識分子”評選活動,每年推出公共知識分子ioo名。但是,逐年的名單之間有大量重疊,實際推出182人。並且,與《南方人物周刊》、政右經左工作室推出的名單相重疊的有127人,實際新推出公共知識分子55人。

以上三個名單,累計有公共知識分子626人。顯然,這些名單隻是公共知識分子的代表,而遠非公共知識分子的全部。雖然這些名單沒有被官方所認可,但它畢竟是由專門機構按照一定的標準評選出來的,能夠幫助廣大公眾從總體上了解公共知識分子的概貌,也能夠成為黨政相關管理部門(包括宣傳部門、文化部門、教育部門、統戰部門、政法部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了解公共知識分子群體的可資參考的樣本。

二、公共知識分子的具體名單

按照公共知識分子所從事的主要工作領域,我們把上述626名公共知識分子的名單排列如下。

哲學界:安希孟、陳璧生、陳鼓應、陳家琪、陳奎德、陳明、單少傑、鄧曉芒、杜維明、樊百華、範學德、傅希秋、甘陽、高爾泰、顧肅、郭寶勝、何光滬、何懷宏、洪予健、胡平、江棋生、蔣慶、勞思光、黎嗚、李曉蓉、李澤厚、梁燕城、劉澎、劉清平、劉同蘇、劉小楓、錢永祥、任不寐、榮劍、石元康、唐崇榮、王江鬆、王怡、王誌勇、韋政通、吳冠軍、肖雪慧、徐友漁、楊鵬、姚國華、殷海光、應克複、遠誌明、張博樹、張顯揚、趙複三、趙士林、趙越勝、周保鬆、周國平、周濂、朱耀明。

經濟學界:白重恩、蔡慎坤、曹思源、陳誌武、黨國英、黨治國、杜潤生、樊綱、馮正虎、顧準、韓德強、韓誌國、何清漣、胡星鬥、黃亞生、蔣洪、郎鹹平、李昌平、李煒光、李誌寧、盧周來、茅於軾、潘石屹、綦彥臣、錢穎一、秦曉、任誌強、盛洪、汪丁丁、王巍、王小魯、書森、溫克堅、溫鐵軍、文貫中、吳敬璉、夏業良、謝國忠、謝作詩、許成鋼、許小年、楊帆、楊小凱、姚監複、姚洋、伊力哈木、張木生、張維迎、張煒、張衛星、張五常、趙曉、仲大軍、周其仁、朱嘉明、鄒恒甫、左大培。

法學界:蔡定劍、陳文敏、陳永苗、陳有西、諶洪果、程海、遲夙生、戴耀廷、鄧正來、範亞峯、高全喜、高一飛、郭道暉、郭國汀、郭建梅、韓德雲、韓連潮、郝勁鬆、何兵、何俊仁、賀衛方、黃國昌、季衛東、江平、江天勇、柯華慶、李楯、李方平、李和平、李勁鬆、李柱銘、梁治平、林希翎、劉曉原、莫少平、浦誌強、斯偉江、滕彪、童之偉、王從聖、王建勳、王人博、王錫鋅、夏霖、蕭瀚、徐昕、許章潤、許誌永、顏厥安、楊支柱、姚立明、於浩成、俞梅蓀、袁裕來、張千帆、張思之、張星水、張雪忠、周澤。

政治學界:卜大中、蔡霞、陳小雅、陳一諮、陳宜中、陳子明、叢日雲、崔之元、杜光、馮克利、郭羅基、郭玉閃、何方、胡鞍鋼、江宜樺、康曉光、李柏光、李凡、李洪林、李悔之、李酉潭、李卓人、林牧、劉軍寧、劉擎、劉鬆蘿、劉亞偉、劉瑜、羅致政、毛壽龍、明居正、牟傳珩、裴敏欣、秋風、任劍濤、蘇紹智、王軍濤、王紹光、王天成、王小東、王長江、吳國光、吳稼祥、吳介民、吳敏、吳青、吳睿人、吳偉、夏明、謝韜、嚴家祺、楊建利、於建嶸、俞可平、張愛軍、張嗚、張祖樺、鄭永年、鄭宇碩、周舵、朱雲漢、資中筠。

社會學界(含教育學、心理學):陳健民、丁學良、高戰、郭於華、華新民、金耀基、李銀河、梁曉燕、劉道玉、瞿海源、阮儀三、孫立平、王容芬、王選、武誌紅、蕭新煌、信力建、許錫良、薛湧、楊東平、楊國樞、葉啟政、袁嶽、張大軍、張倫、趙鼎新、鄭也夫、周孝正、朱清時。

文學界(作家):白樺、柏揚、北村、北島、畢淑敏、蔡楚、殘雪、查建英、陳桂棣、陳行之、陳映真、戴晴、多多、方方、馮驥才、高爾品、高伐林、高行健、國亞、哈金、韓寒、郝景芳、胡發雲、黃翔、薑戎、金庸、廖亦武、林達丁鴻富、林達 李曉琳、劉洪波、流沙河、盧躍剛、馬建、慕容雪村、齊家貞、錢鋼、沙葉新、邵燕祥、盛雪、史鐵生、蘇煒、蘇曉康、譚蟬雪、田奇莊、王力雄、王蒙、王朔、王小波、唯色、五嶽散人、曉劍、謝朝平、熊飛駿、嚴歌苓、閻連科、楊恒均、楊煉、楊顯惠、野夫、易大旗、餘華、俞心樵、袁鷹、張成覺、張大春、張郎郎、張戎、張賢亮、章詒和、趙啟強、鄭義、周勃、周素子、朱華祥、朱淩。

文學界(學者):艾曉明、鮑鵬山、貝嶺、陳芳明、陳平原、崔衛平、單世聯、狄馬、丁一一、傅正明、葛紅兵、漢心、何與懷、蔣培坤、康正果、曠新年、李敖、李劫、李歐梵、林賢治、劉曉波、劉再複、龍應台、盧雪鬆、孟浪、摩羅、茉莉、彭誌恒、錢理群、秦耕、冉雲飛、邵建、陶東風、汪暉、王德威、王東成、王開嶺、王曉華、王學泰、王元化、巫寧坤、吳仁華、吳祚來、夏誌清、謝選駿、謝有順、徐賁、許之遠、易中天、於仲達、餘光中、餘傑、張耀傑、周冰心、周策縱、周有光、朱大可、朱正。

新聞界:北明、賓語、蔡詠梅、曹長青、柴靜、陳維健、程翔、程曉農、戴煌、黨青、鄧飛、董橋、杜導正、範泓、高勤榮、高瑜、龔小夏、鞏勝利、管中祥、胡績偉、華澤、黃鍾、簡光洲、薑維平、孔靈犀、李承鵬、李大同、李振盛、練乙錚、林行止、令狐補充、劉自立、羅昌平、閭丘露薇、馬立誠、南方朔、牛刀、潘小濤、邱立本、石勇、時寒冰、蘇雨桐、陶傑、童大煥、王克勤、王若水、韋石、吳誌森、謝盛友、楊渡、楊繼繩、楊錦麟、楊憲宏、楊照、咎愛宗、張偉國、長平、趙楚、趙岩、周瑞金、左方。

傳播界:北風、畢研韜、曹保印、陳平、陳破空、陳小平、程益中、崔永元、鄧聿文、高希均、郭宇寬、何家棟、胡舒立、胡泳、胡忠信、江藝平、焦國標、金恒煒、金鍾、李偉東、李怡、連嶽、梁文道、廖天琪、淩滄洲、劉飛躍、劉瑞琳、劉蘇裏、劉元生、羅振宇、閔良臣、莫之許、潘知常、彭曉芸、喬木、丘嶽首、十年砍柴、宋石男、蘇小玲、鐵流、王光澤、王俊秀、王康、王焱、笑蜀、熊培雲、許知遠、鄢烈山、顏昌海、野渡、葉匡政、餘世存、袁劍、翟明磊、展江、張錦華、章文、趙達功、周誌興、朱立熙。

藝術界:艾未未、陳丹青、陳維明、崔健、範曾、馮小剛、高名潞、高氏兄弟高強、高氏兄弟高先先、侯孝賢、胡傑、賈樟柯、薑文、李公明、栗憲庭、廖冰兄、盧廣、羅大佑、羅中立、孫海英、吳冠中、吳念真、徐唯辛、嚴正學、張鐵誌。

曆史學界:包遵信、陳曉律、陳彥、陳永發、程映虹、丁東、丁凱文、丁抒、馮崇義、傅國湧、高華、高文謙、葛劍雄、葛兆光、郭世佑、韓鍆、何曉清、洪朝輝、金觀濤、金雁、雷頤、李零、李銳、李筱峰、林毓生、劉緒貽、劉仲敬、馬勇、錢乘旦、秦暉、任東來、沈誌華、宋永毅、孫隆基、唐德剛、王汎森、王友琴、吳思、蕭功秦、謝泳、辛子陵、許紀霖、許倬雲、楊奎鬆、楊天石、楊玉聖、餘習廣、餘英時、袁騰飛、袁偉時、張灝、章立凡、朱維錚、朱學勤。

科技界:陳奉孝、崔琦、方勵之、方舟子、高耀潔、黃萬裏、蔣彥永、李家同、李劍芒、李開複、李遠哲、梁從誡、廖曉義、馬軍、毛向輝、丘成桐、孫文廣、萬延海、汪永晨、王澄、王全傑、王維洛、蕭強、許良英、易富賢、張裕、鍾南山、仲維光、鄒承魯。

三、公共知識分子的群體結構特征

根據統計分析,公共知識分子群體在性別、年齡、地域分布、學科分布、思想傾向等方麵具有以下結構性特征。

從性別結構上看,男性公共知識分子571人,約占91%女性55人,約占9%。表明男性是公共知識分子的主體。

從年齡結構上看,已故45人,健在者581人。健在者中,60歲以下的255人,約占44%;6卜70歲的203人,約占35%70歲以上的123人,約占21%。其中,武漢大學曆史係劉緒貽教授現年105歲,年齡最大;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郝景芳現年34歲,年齡最小。公共知識分子中年青人很少,60歲以上的占56%,表明公共知識分子大多具有較為豐富的人生閱曆。

從地域分布上看,海外華人公共知識分子138人,香港地區公共知識分子38人,台灣地區46人,北京255人,上海38人,廣東30人,湖北11人,江蘇10人,浙江8人,四川6人,山東5人,天津、重慶、山西、陝西、安徽、海南各4人,河北、福建各3人,湖南、貴州各2人,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江西、河南、雲南各1人。四成以上的公共知識分子聚集在北京,海外華人公共知識分子也大多從北京流出,表明北京是公共知識分子管理的重點地區。

從學科分布上看,哲學界57人,經濟學界57人,法學界59人,政治學界62人,社會學界29人,文學界133人,新聞傳播界121人,藝術界25人,曆史學界54人,科技界29人。公共知識分子幾乎傘部集中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表明文科學者是對意識形態具有重要影響的主要群體。

從思想傾向上看,確有少數公共知識分子頑固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立場,公開發表反對馬列主義、反對中國共產黨、歪曲社會主義製度的言論。有的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出賣國家機密;有的反對一國兩製,支持台獨、藏獨、疆獨;有的歪曲黨的曆史,否定黨的成就,詆毀黨的領袖;有的片麵理解民主自由,公開發表過激言論,誤導社會公眾與高校學生。但是,絕大多數公共知識分子關注社會熱點問題,主觀上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客觀上具有引領時代思潮、推動社會進步的正能量。總之,公共知識分子既有維護社會穩定的正能量,也有製造意識形態領域混亂的負麵影響。如何趨利避害,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限製其負麵影響,是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