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德國人看中國:超級恐懼
2007年11月,默克爾在總理府接見了達賴喇嘛。北京將這位西藏流亡精神領袖視為敵人,因此,這個舉動立即引發了中國當局的憤怒抗議。當時默克爾的執政夥伴--和現在一樣,也是社民黨--表達了不滿。時任外交部長施泰因邁爾(現在的德國聯邦總統)擔心,默克爾此舉會給德中關係帶來影響。默克爾呢?她淡定地作出回應:"我有權決定接見什麽客人,在哪裏見麵。"她還補充表示,希望所有執政聯盟的成員都對中國采取明確的立場,"否則中國對我們的尊重隻會減少。" 這的確擊中要害。
德國目前正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而德國總理默克爾沒有對中國推出港區國安法提出任何尖銳的批評,她目前有其他的優先事項。今天,很多人又在等待默克爾在中國問題上發出明確態度。然而這個禮拜,這位德國總理在布魯塞爾介紹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計劃,提到中國時僅僅寥寥數語帶過。默克爾強調了貿易夥伴的重要性,但也提到"不同的社會政治理念,尤其是保護人權方麵"。北京推行的港區國安法已經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生效,對反對派來說,這意味著終結。默克爾在布魯塞爾對此隻字未提。
早在2014年德國《世界報》發布的名為《中國和德國——認知和現實》的調研報告,37%的德國人將中國首先與“經濟強國”這一概念聯係在一起。但令德國人感覺不好的不僅是中國的經濟力量,還有共產黨的統治:這項訪問了約2600名德國人的調研表明,59%的德國人將中國的政治力量視為威脅。
2018年穀歌搜索結果顯示,德國人搜索“恐華”(Angst vor China)的頻率已經高於“怕死”(Angst vor Tod),穀歌搜索結果,排行第一是“怕中國”,其次是“怕死”。2018年,德國電視二台在黃金時段播出了一部題為《超級大國:恐懼中國?》的紀錄片,超級大國中國的崛起行將改變世界,帶給歐洲未知的機遇和挑戰。
幾十年來,德國媒體對恐懼中國的題材輕車熟路,得心應手,花樣迭出。從《明鏡》周刊“黃色間諜”的杯弓蛇影,到《圖片報》“華人入侵”的草木皆兵,恐華的論調滿城風雨。2018年5月31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表示中國的技術進步讓歐洲人聯想到《1984》中的老大哥:“他們在看著你……數字監控將惡劣的警察國家變成了恐怖的無所不曉的老大哥”。
德國外交部近日在其官網上提醒德國公民,由於港版國安法已經正式生效施行,準備赴港以及在港德國公民應當心自己的政治言行。不過,聯邦外交部的這一做法在德國招致不少批評,被指是在“自我審查”。德國外交部就港版《國安法》提醒本國公民“自我審查”,這一做法遭到了《法蘭克福匯報》的激烈抨擊。《世界報》則批評德國消費者隻圖自己方便、不顧商品背後之侵犯人權問題的短視行為。
在2020年7月11日出版的《法蘭克福匯報》中,德國聯邦經濟部長阿特邁爾表示,他依然相信“以貿易促轉變”的對華政策,反對因為人權問題而製裁、孤立中國。他在專訪中同時也指出,隻有真正貫徹法治原則,中國經濟才能取得長期成功。
這位德國經濟部長再強調他曆來重視人權話題的同時,也表示他始終堅信"貿易能夠促成一定程度的轉變"。阿特邁爾以冷戰時期為例,指出"要不是西歐當時擴大了與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經濟合作,冷戰也許不會那麽快結束。"他還以朝鮮為例,認為"專製政權即便被完全孤立也能活得很好,所以我們必須也要和棘手的夥伴打交道,即便在困難時期也要開展對話。"
最近幾周,德國政府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被要求在香港、新疆等問題上對中國采取更強硬的立場。尤其是圍繞香港《國安法》出台,德國政府隻做出了“擔憂”的表態,受到了國內外的抨擊。德國對外關係委員會(DGAP)資深研究員狄雨霏(Didi Tatlow)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幾個月來,香港人 “對德國的反應感到失望”。她說:“有人注意到,基本上德國在公開場合什麽都不說,對來自中國的壓力反應很薄弱。我覺得香港人很聰明,他們會把這個事情計算進去。他們會想:我到底該不該相信德國?”
凡在宮產國家生活過的人,用膝蓋骨想也能猜出中國人的自由度。
這個世界的戰爭就是這麽胡思亂想什麽威脅引起來的。說良心話,我自己也是中國人,我可以代表中國說對德國的看法,是德國非常正麵,中國也是非常盼望和德國結盟共同發展。
根本沒有戰爭,連想法也沒有。
為什麽這種輿論還在呢,估計是中國敵對國家如美國,台灣,印度花錢請人這麽宣傳的。
不然沒辦法解釋這些垃圾造謠信息怎麽出來的。
誰也不願意沒有希望,西方如今麵臨滿清時代的心理局麵。
權力即是吸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