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儒家一個致命缺陷
儒家鼓勵人人做君子,但是對於如何避免做小人缺乏討論。君子小人一線之隔,人若依靠自己,難免淪為小人。在這一點上儒家有致命缺陷,我們對此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儒家有一個致命缺陷:自以為義。以儒家的核心命題君子與小人之辨為例,儒家相信僅憑人的理性,即可判斷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儒家不追求信仰的超越性,反而孜孜追求“行道”於地上。為了“行道”,儒家總是要在現實權力結構中尋找位置。如果進入不了現實權力結構,也就沒有“行道”的機遇,“累累若喪家之狗。”儒家有一個烏托邦式幻夢——總是認為人間有“聖王”,通過輔佐“聖王”,可以在人間實現合理的秩序。如果君主非“聖王”呢,則可以通過“格君心”努力讓君主成為“聖王”。比如,孟子說:“唯大人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杜甫寫詩:“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
所有的儒生都以“假裝是君子”為人生誌業。儒學從起初就理所當然地處在巨大的“理性自負”狀態,表現在觀念秩序的維度,就是把有限之人君子化、崇高化、聖人化、神化。與此同時,儒家思想史沒有形成對人性幽暗性的絕對懷疑傳統,失去了對人性的最基礎的懷疑能力。
一個人可以自認為君子嗎?可以指認他人為小人嗎?一旦某個人自認為君子,他會視所有人為教化對象。如果他同時掌握權力呢?他會用教化的名義奴役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