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北約的敵人

(2019-12-08 03:00:47) 下一個

北約的敵人

在日前閉幕的北約峰會上,這一西方軍事聯盟首次將中國視為潛在對手。作為北約的敵人會有什麽樣的後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1939年8月,蘇聯先是與納粹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隨後於1939年9月後,和德國共同瓜分波蘭、將流亡蘇聯的德國政治難民交還納粹德國處理。但蘇聯在東歐將波羅的海國家納入版圖、割占羅馬尼亞領土,很快招致納粹德國不滿,兩者關係破裂,納粹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不宣而戰入侵蘇聯。曆經4年激烈的戰事後蘇聯取得了勝利,與美國一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兩個國家,被稱為超級大國;同時除了戰前加入蘇聯的加盟國家之外,因出兵擊敗納粹德軍,在戰後得以控製東歐大部分主權國家,並與美英法盟軍一起瓜分占領德國和奧地利。蘇聯而後與衛星國組成的華沙條約組織(華約),與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對峙。華沙條約組織曾經是為對抗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勢力而成立的共產黨國家政治軍事同盟。1955年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西德)加入北約後,歐洲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包括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即東德)簽署了《華沙公約》(又稱“蘇東條約”,全稱《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德意誌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該條約由原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蘭首都華沙簽署,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除南斯拉夫以外,全部加入華約組織;在亞洲方麵,除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之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是華約組織觀察員。1990年兩德統一,東德退出華約,此後華約便逐漸陷入癱瘓狀態,但直到1991年華約組織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原華約成員國在冷戰結束後都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

蘇聯瓦解還剩下俄羅斯中共瓦解,還剩下中國

在1980年代初期,石油以及初級資源價格回落,此時的蘇聯大力施行福利國家政策,致經濟增長速度變慢,加上軍事的夾擊以及政治欠乏改革,基本的人民自由也陷入壓抑,蘇聯的國力已經落後於美國。在1980年代末,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米哈伊爾·戈爾巴喬夫試圖進行改革政策,將國家自由化和民主化,放寬對東歐等其他衛星國的控製,加盟國之間的國際合作問題也逐漸爆發,導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在政治鬥爭中獲勝的葉利欽所領導的俄羅斯聯邦繼承蘇聯主要的軍事、經濟和國際地位,但人口損失近半的情況下,蘇聯建立的紅色秩序已經不複存在,原為蘇聯衛星國的東歐國家因為意識型態的對立,也紛紛加入以美國和歐盟為首的北約。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其後繼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安德羅波夫及契爾年科皆在上任不到兩年便病逝。1985年,戈爾巴喬夫當選新任總書記,蘇聯進入戈爾巴喬夫時期。1991年8月19日,蘇共黨內保守派組成的緊急狀態委員會為防止戈爾巴喬夫下放權力導致國家解體而發動政變,被稱為八一九事件,他們將位於克裏米亞半島度假的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軟禁,並試圖派兵拘禁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但由於軍隊倒戈以及民眾反對,政變在三天後以失敗告終,緊急狀態委員會成員均被逮捕並遭到政治清洗,之後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開始掌握實權,並聯合烏克蘭總統克拉夫丘克宣布烏克蘭於1991年8月24日獨立,蘇聯開始解體。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布蘇聯共產黨為非法組織,並限製其在俄羅斯境內的活動。

北約為何對中國的崛起充滿憂慮?

軍備:中國斥巨資發展自己的武器裝備和軍隊建設。北京領導層十分重視軍備現代化和海軍現代化。北約致力於在戰略核武器和洲際核導彈領域仍然保持優勢地位。北約的海軍艦隊--主要是美軍太平洋艦隊,至少要與中國海軍勢均力敵。中國的國防預算折合大約1600億美元,在全世界排名第二。而美國則仍然以6300億美元的軍費開支遙遙領先。

國際合作:中國在北約的對手俄羅斯那裏大舉購買武器裝備,而作為對等條件,中國企業也出售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產業急需的機械設備和基建設施。自從2014年因為吞並克裏米亞半島而受到西方國家製裁之後,俄羅斯隻有在中國那裏才能買到這些物資。北約帶著緊張的心情注視著這兩個東方大國之間的合作。

位於羅馬的北約智庫--北約防務學院的講師奧紮瓦(Marc Ozawa)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目前尚不清楚,中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夥伴關係會達到怎樣的戰略性層次,但是北約有可能會麵對中俄越走越近的局麵。如果這樣的局麵出現,它對於北約的凝聚力和內部分工又意味著什麽呢?"海牙戰略研究中心的一份分析報告認為,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運用的非對稱混合戰術,至少一部分是借鑒於中國解放軍,中方可能參與了戰術計劃的製定。

通訊:美國敦促盟友一律將華為從各自的電信通訊建設中排除出去。美國擔心,華為會受中國國家控製,從而進行間諜和破壞活動。美國在北約的歐洲盟國不希望直接將華為排除在5G網絡建設之外,而是要提出一套全麵安全標準,要求所有企業都必須遵守。而北約的任務則是,對中國企業參與電信基建的風險進行仔細的評估,並且尋找在遭受數字攻擊的情況下,如何維持通訊運行的途徑。美國要求各盟友拿出強硬立場,而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內的一些盟友就沒有做到這一點。默克爾辯解道,和中國維持良好的經濟關係,對於德國和其它歐洲國家來說至關重要。

基礎設施:中國已經吸引了16個東歐和東南歐國家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為這些國家提供利率低廉的貸款,修建基礎設施,其中也包括一些北約成員國和歐盟成員國。目前受益最多的是五個西巴爾幹國家,它們不是北約成員。2016年和2017年,有超過90億歐元的資金流入這幾個國家。此前一直負責歐盟擴大事務和巴爾幹政策的專員哈恩(Johannes Hahn)在今年年初時曾表示,西方國家高估了俄羅斯的影響力,卻低估了中國的影響力。

非洲:中國在自然資源豐富的非洲國家十分活躍,給這些國家提供條件優厚的貸款,中資企業在那裏修建公路、鐵路和發電廠。這些投資往往使得相關國家債台高築,從而形成對北京的巨大依賴性。歐洲人往往在提供發展援助投資的時候,要求受援國政府達到一定的良政水平和清廉程度,相比之下,中國的國有投資方並不在意這些因素。

北極圈:北約擔心,按照這樣的模式,不僅在非洲,中國還會將影響力擴大到世界其它地區。2018年,中國國務院發布了一份《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盡管中國不是北極圈國家,但是仍然提出了參與北極治理的目標。中資企業希望通過大規模的投資,參與北極資源的開發利用。

波斯灣:在中東問題上,中國不知從什麽時候也告別了過去幾十年來一貫的相對中立立場。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中國在該地區的投資日益擴大,其影響力也隨之增強,伊朗作為新絲綢之路的樞紐之一,這一發展尤為明顯。北約位於布魯塞爾總部的分析人士認為,美國和伊朗之間的敵對局麵越是激化,已宣告失敗的伊核協議對德黑蘭發展核武器的約束力越弱,中國就越是能夠輕而易舉地趁虛而入。

南中國海:中國在南中國海區域提出主權要求的一些島嶼,在美國看來應該是屬於其盟友的領土。中國在該地區的軍事挑釁行為很有可能會演變為一場真正的衝突。北約雖然不會被直接卷入相關衝突,但是美國作為聯盟中最大的國家卻有可能,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其他盟國是否需要提供增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