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歐洲以貿易演變中國

(2019-05-09 01:39:58) 下一個

歐洲貿易演變中國,卻轉變歐洲

 

專訪:麵對中美爭霸 歐洲恐怕不能騎牆

 

中美貿易戰的喧囂中,歐洲能否獨善其身?歐洲經濟又能如何麵對中國這個越來越強大的競爭對手?德國之聲專訪了歐盟駐華商會前主席伍德克(Jörg Wuttke)。

德國之聲:伍德克先生,二十多年來您一直在中國為歐洲、德國的經濟利益奔走發聲。您曾經擔任過一次德國商會駐華代表,也當過兩次歐盟駐華商會主席,您也是一家大型德國企業的駐華高管。比您更有資格點評歐中、德中經貿關係現狀的人,恐怕寥寥無幾。您認為,歐中經貿關係現在正處高峰,還是已經跌落穀底

伍德克(Jörg Wuttke):我覺得高峰已經過去,現在正在下坡。當然總是會有一些新的動向,比如我現在正競爭再次出任歐盟駐華商會主席。中國也在飛速變化,大家都覺得可以做些什麽來進一步推動這一發展進程。我所供職的巴斯夫,最近也在廣東省投資興建了一個巨大的生產基地。有人覺得,好日子已經過去了,但是其實中國還是會好起來的。

可是您剛才還說,高峰已經過去了,現在正下坡。您到底是看到了歐中經貿關係中的哪些問題呢

我說下坡,指的是朱鎔基時代大刀闊斧改革的巨大政治動能如今已經消失。現在是說得越來越多,做得越來越少,九十年代的那種精神不見了蹤影。第二個問題是,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畢竟兩位數增長的勢頭不可能永遠持續。第三個挑戰則是中國的粗放式發展正要向綠色發展模式轉型,這會充滿痛苦,許多歐洲企業也受到波及。

 從前西方可以高高在上俯視中國,如今的中國更像是歐洲的競爭對手。對於歐洲來說,這不免有些酸澀。歐洲是否應當做些什麽來阻擋這一進程

從文化層麵來看,沒有人會俯視中國。中國之前經曆了一個半世紀的艱辛,直到1978年之後才重新起飛。誠然,過去我們曾經俯視過中國的貧窮與閉塞,但是我認為,沒有人會忘記中國千百年來一直是一個文化大國。至於我們現在把中國當作競爭對手,其實是因為中國視我們為競爭對手。中國隻對我們部分開放,而現在他們卻在全球市場大舉收購企業、收購機場。中國還憑借更多的人口、國家主導調控的經濟體係,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獲得了優勢。我們的自由市場經濟,如何與他們競爭?其實,從商業角度出發,競爭不是壞事,它能迫使大家都變得更出色。

對於德中、歐中之間的競爭,德國聯邦經濟部長阿特邁爾(Peter Altmaier)有一些特別的想法。這幾個月,大家都在爭論他的«國家產業戰略»。在您看來,德國或者歐洲能否憑借產業戰略或者產業政策來應對中國的挑戰

很多人都注意到,中國在不同的體製下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體量,他們已經在鐵路、汽車等領域有了自己的大型領軍企業。中國也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手段排擠穀歌、臉書等外企,從而讓本土的騰訊、阿裡巴巴獲得更大的空間。麵對這種情況,我們當然要考慮:如何才能和中國競爭。保護我們已有的領軍企業,這個想法固然很不錯。但是去打造新的領軍企業,這會很艱難,所以我們不應該這樣做,而是應該把這部分工作交給市場。阿特邁爾提出產業戰略,最重要的就是他意識到中國體製在某些產業領域確實具有優勢。所以他不禁要問:"既然中國從前也學習過我們,那我們現在為什麽不能學習一下中國呢?"我覺得,阿特邁爾的動議不妨成為一場深入探討的開端:我們如何讓歐洲變得更美好?要知道,"如何讓中國變得更美好",中國人自己已經探討了很多年了。

論是阿特邁爾的產業戰略,還是您剛才說的向中國學習,我們都能夠感受到一絲異樣的氣氛。德國從前說"貿易促轉變",指的都是西方主導貿易、促成演變中國。現在似乎被轉變的是歐洲。您難道不覺得,中國模式、中國體製輸出歐洲是一件挺危險的事情

確實,我們一直以為被轉變的會是中國。現在卻發現中國並沒有怎麽被西方演變,反而在我們這邊造成了演變。憑借其體量和強勢,中國正在迫使我們思考。十幾億人口的中國,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有著和我們不同的想法。況且習近平本人也說,要和西方模式競爭。對於歐洲而言,我們應該堅守自由市場、公平競賽的原則,同時也應該在某些領域保護我們自己的產業,畢竟中國正在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全新手段在自由市場上排擠我們。我們具體應該怎麽做,我想暫時還沒有答案。

"貿易促轉變",當初還有另外一層含義:歐洲的企業幫助歐洲政界實現後者的對華目標。然而,如今的局麵似乎是:在華的歐洲企業迫切需要歐洲政界的幫助,比如之前的強製技術轉讓問題、市場準入不對等問題等等。作為駐華歐洲企業界代表,您覺得目前需要歐洲政界的哪些幫助

我把歐中經濟關係比作一場足球比賽。歐洲踢的是傳統的足球,中國踢的則是美式足球也就是橄欖球。中國人配戴頭盔等全套護具,還能要求暫停,我們則是赤手空拳的11個人,一心隻想把球踢進對方球門。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在用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中國很早就認定,需要用負麵清單等方法來保護某些行業不受外國投資者的侵入。而歐洲情況則是:經曆了幾十年的私有化進程後,突然又來了許多國有企業,不過並非歐洲自己的國企,而是中國國企。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歐中雙方都在高築壁壘保護本國產業。我們如何才能找到一種機製,讓我們既能保護各自關鍵產業、又能在其餘領域讓市場來決定誰更優秀?我想這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歐中經貿關係這兩年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對等原則"。既然您用了足球比賽這個比喻,那我也不妨接續這個話題:歐洲是否也應該像中國那樣,戴好頭盔等全副護具?還是要求中國脫下頭盔

目前看來,歐洲人正在戴頭盔,要和中國人一起改踢橄欖球。但是,起源歐洲的傳統足球,不論在中國還是全世界,都遠遠比橄欖球更受歡迎。我想最重要的應該是公平競賽,有犯規就要罰球,而不是純靠肌肉力量。最好還是能踢歐洲人和中國人都更喜歡的傳統足球。

高喊中國人大搞不公平貿易的還有美國,華盛頓更是發動了美中貿易戰。鑒於歐中之間的種種分歧,歐中雙方今後是否也會大打貿易戰

如何避免民眾呼籲歐中貿易戰的局麵?這需要歐中雙方領導人的政治智慧。關鍵是要讓大家都意識到開放貿易的好處。鑒於美國已經狂妄地發動了貿易戰,所以歐中雙方目前的活動空間都很小。現在雙方可以做的就是保持現狀,做出一些小的讓步,從而確保雙方都不會利用對方與美國的貿易衝突,從中漁翁得利。

歐洲能從中美貿易戰中如何"漁翁得利"

我們不能也不應該漁翁得利。貿易戰最終隻有輸家。現在受到美國關稅衝擊的主要是中國,但是歐洲企業的產業鏈也受到了傷害。所以我們歐洲真的期盼貿易戰不要繼續升級,也希望中國能夠有足夠的信心進一步開放市場,這樣也能讓美國降低貿易施壓力度。

最後一個問題:您如何預測中美貿易戰今後的走向

單純從商品貿易角度而言,中美的這場爭端總會化解的。但是從科技競賽的角度來看,我相當悲觀。美國擔心中國的軍事意圖,所以不想讓中國取得科技領先地位。而且,不管怎麽折騰,我們歐洲依然是美國的最緊密盟友;總有一天,美國會要求我們明確站隊:歐洲到底是站在中國一邊,還是美國一邊?我想,答案是明確的。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道,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https://www.dw.com/zh/%E4%B8%93%E8%AE%BF%E9%9D%A2%E5%AF%B9%E4%B8%AD%E7%BE%8E%E4%BA%89%E9%9C%B8-%E6%AC%A7%E6%B4%B2%E6%81%90%E6%80%95%E4%B8%8D%E8%83%BD%E9%AA%91%E5%A2%99/a-4866056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