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心係文昌

(2018-07-07 13:40:21) 下一個

心係文

作者:謝盛友

身在拜仁[注1] ,心係文昌,從事鬢驚秋。

故鄉情悠悠, 驅散了憂愁。

功未成,名未遂,雅誌困軒冕,遺恨寄巴州[注2]

瓊崖歸去千裏,班堡[注3]輒遲留。

我醉歌時你未和,醉倒鄰人扶,惟酒可忘憂。

[注1] :德國巴伐利亞州

[注2] :德國巴伐利亞州

[注3] :班貝格市

《心係文昌》獲世界華文詩歌獎,作品入編《世界華文詩歌大賽作品集:國學經典隨想》。《心係文昌》一文還被收藏於文昌市檔案館和編入《紫貝拾遺》一書。得獎感言: 「謝安之後金蘭芝桂,惟盛友生來就挨餓,上學就停課,年近花甲才當選市議員,雅誌困軒冕,感慨萬千。」


族譜:淵源自晉,盛於東渡……,“盛”字輩份,宋朝文卿公是東晉政治家謝安第26代孫,祖先在河南太康,後東渡福建莆田,宋朝文卿公四兄弟南移鋪前,最後定居海南文昌縣。謝盛友是文卿公第30代孫。

據新編的《文昌縣誌》記載:“自宋代以來,閩越人逐漸南下廣東、海南沿海地區,南下的閩人逐漸在新居地形成以閩南話為基礎的潮州話、雷州話和瓊文話。”這裏的瓊文話也就是現在的海南話。文昌地區是閩南移民到海南島的第一站,因而閩南文化就是從文昌地區開始傳出。

海南話以文昌口音為標準

文昌話在海南眾多方言中的地位,除上述曆史原因之外,這也跟文昌人有很大關係。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文昌人不但在海南甚至在全國都有一定的聲望。過去,在外地曾有不少人隻知道文昌而不知道海南。
 
在50年代,海南也有過“無文昌不成機關”一說,也就是,在海南各地的機關學校都有文昌人,聽說50年代有一次給少數民族地區派會計就有千人以上。當時,由於文昌讀書人多,外出工作的人也多,文昌人在海南各地影響較大,到處都有說文昌話的人。也由於當時外來人少,又不強調講普通話,有不少社交場合都是使用文昌話進行交談。而在海南各地學校當教師的文昌人有些也用文昌話講課。因而,少數民族地區也到處可聽到文昌話。

文昌話除了人的因素之外,還有語言本身的因素。因為文昌人接受新文化教育較早,學漢語機會多。文昌話除了讀音與普通話不相同以外,語言表達跟普通話是基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日常用語中有不少還保留自己的特色。

譬如:到南洋一帶謀生的文昌人跟外國人打交道多,在方言中也搬了英語。如:out side英語即出界,文昌人把打球出界叫“奧賽”。文昌話跟閩南話相同的有:“老鼠”稱“貓鼠”、“廚房”稱“灶前”、“頭發”稱“頭毛”等。


海南話是傳統漢語的繼承者之一,至今仍然保存著傳統閩南語的許多鮮明的特征。由於海南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海南話受外界語言幹擾較少,大量的古漢語詞匯和語調亦得以保存至今,可謂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文昌人傑地靈,名人輩出

在明朝就出了與丘浚,海瑞齊名,並稱“一鼎三足”的良史邢宥。邢宥(公元1416~公元1418年) 海南文昌人。明代的政治家、學者。為官20餘年,曆任四川站定臨察禦史、浙江台州知府、浙江布政司左參政、右僉都禦史、都察院左僉都禦史等職。著有《湄丘 集》。

1861年10月出生於海南文昌的宋耀如先生,就是這千千萬萬革命先輩中一位傑出的先鋒戰士。他為了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事業,不惜 傾盡家產,而且積極投身到偉大的民主革命洪流之中,為辛亥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他被稱為“宋氏家族第一人”,他鮮明的個性熏陶和培養了宋氏三姐妹及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

孫夫人宋慶齡女士和蔣夫人宋美玲女士,她倆是一母同胞,都是海南文昌人氏。 其實,“籍貫”這個詞食古不化,國際通用“出生地”,比較正確反映人生。宋氏姐妹都出生於上海, 她們都未“回”過文昌。甚至於用“回”這個字眼都不恰當,宋子文、宋美齡對文昌籍貫有些感情,宋慶齡女士一輩子隻認同上海,孫中山仙逝後,她一直寡居於斯,連中共建政委她以國家副主席之大任,她也無意長住北京那座官邸,最終闔眼逝去,也是長眠於她所眷戀的上海。我曾留意過,1981年她的葬禮訃告上在某 段落末尾有至為簡短的一句:“海南文昌縣政府也送了花圈。”
 
海南文昌建立“宋氏紀念館”, 宋家除了宋子文曾“驚鴻一瞥”地“回”過文昌老家外,宋美齡生前在美國多次接待過“老家”來客。家族中其他人都在祖籍之地了無痕跡。

文昌近、現代史上更是群星燦爛,湧現出共產黨大將張雲逸、國民黨將領陳策等196位將軍,稱為“軍之鄉”

張雲逸(1892年~1974年) 海南文昌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事家,參加過辛亥革命、北伐戰爭、萬裏長征,與鄧小平一起指揮百色起義。
陳策,原名明唐,字籌碩,文昌縣會文鎮沙港村人,1893年出生,少年在鄉讀書,小學畢業後赴穗求學,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1911年肄業於廣東 海軍學校,與海校同誌學密謀討伐袁世凱,失敗後赴香港,1917年在粵參加護法。1949年任國民黨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同年8月30日卒於廣州海軍誼社 寓所,葬於廣州市郊海軍墳場,於右任先生稱:“義氣盟軍重,忠誠國父知。”

鄭庭笈,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1905年陰曆8月30日生於文 昌縣文教鎮美竹村。1948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十九軍中將軍長。1948年10月在遼沈戰役中被解放軍俘虜。1959年12月第一批特赦釋放。鄭庭笈兄弟 四人,他居二。兄鄭庭鈞,三弟鄭庭,皆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1981年病故於台灣。四弟鄭庭銘,清華大學畢業,在北京當工程師。

文革結束,恢複高考,當年的《南方日報》 刊登《報名過萬,錄取過千》寫的就是我們文昌縣

文昌的地名與地脈都獨具鍾靈之氣,她是個出讀書人的地方,在孤懸海外的化外之島,文昌是首屈一指的文化重鎮,遠勝於蘇東坡貶逐海南時曾開辦“書院”的儋縣。文昌人讀書刻苦,又有大誌向,文昌孔廟是全中國唯一不設朝南開的大門的, 原來先人們愧於文昌曆朝曆代未出過狀元郎,便設誓:本土子弟一天未能金榜題名,文昌孔廟就永不設大門!這似乎很有點中流擊楫、滅此朝食的氣概。遺憾的是清 末廢了科舉,文昌的孔廟便無緣再展新顏了。
 
祝嘉(1899-1995)字燕秋,海南文昌人,1948年定居蘇州,畢生致力於書法研究、創作、教育,一生共撰寫書學專著 70 種計 360 餘萬字。祝嘉先生的書法與其理論緊密結合結合,他四體具精,一生臨摹百遍以上的碑帖 130 餘種,並力主“全身力到論”故其書法碑帖交融、老辣蒼潤、渾厚古拙,內蘊豐富。晚年融合漢魏開創了獨特的章草書風。

清華大學校園裏有 一塊碑,上麵記載著在“五四運動”中犧牲的第一個學生,他是我羅峰中學校友、五四第一英烈郭欽光 (1895 - 1919) ,是文昌人!郭欽光在廣東師範學校畢業後,1917年入北京大學文科。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當日,同北京大學愛國學生上街遊行時,遭曹汝霖衛兵毆打,後經醫院搶救無效,於5月7日逝世, 成為“五四”愛國運動中犧牲的第一位烈士,全國各地紛紛為之舉行追悼大會。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親筆題贈挽聯“疾風勁草”。
 
陳序經也許很少人知道,陳寅恪則很多人知道。
1903 年陳序經出生於海南文昌一個華僑之家,少年時曾隨其父兩度僑居新加坡。作為出色的大學管理者,陳序經贏得世人的尊重和讚譽。1948年,他受命代理嶺南大 學校長,由於他的積極奔走和努力,在那個特殊時期,為學校邀聘到陳寅恪、薑立夫、吳大業、陶葆楷、司徒展等一批一流學者和專家,嗣後“院係調整”,嶺南並 入中山大學,這些學者隨即成為中大各學科的帶頭人。陳序經是新中國首批一級教授,1956年就任中山大學副校長。當時擔任廣東黨政主要負責人的陶鑄赴京向 周恩來總理匯報工作時,總理問道:“廣東有位最善於團結高級知識分子、能聘到一級教授的教育家,你知道是誰嗎?”陶鑄一時語塞,總理叮囑說:“你要向陳序經請教,向他學習一點知人善任的好作風。”此後,陶鑄與陳序經結為莫逆之交,1962年底,陶鑄卸去兼任的暨南大學校長一職,請陳序經繼任。

林尤劍:再讀《心係文昌》

 

一句鄉愁萬裏風,雲濤滾滾雨飄洪。

問何難忘同窗淚,思念文昌哀老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