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8)
https://www.heise.de/tp/features/Karl-Marx-Genial-und-manchmal-falsch-3974623.html
卡爾·雷蒙德·波普爾爵士,CH,FRS,FBA(英語: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出生於奧地利,逝於英國倫敦,猶太人,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
波普爾最著名的理論,在於對經典的觀測-歸納法的批判,提出“從實驗中證偽的”的評判標準:區別“科學的”與“非科學的”。在政治上,他擁護民主和自由主義,並提出一係列社會批判法則,為“開放社會”奠定理論根基.
證偽原則
波普爾同意對偶然真理的界定,但他強調這樣的經驗科學應該服從一種證偽主義。證偽主義至少存在兩個優點。第一,科學理論的表達一般為全稱判斷,而經驗的對象是個別的。所以,經驗如果用來證實理論,那麽它將是無法窮盡一般的理論的。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證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 而隻要一隻黑羊就能證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這個理論是錯誤的。所以,經驗的真正意義在於可以證偽科學理論。第二,證偽主義可以避免對錯誤理論的辯護和教條。如果堅持實證主義,那麽一旦出現與理論相悖的經驗,人們便會做出特例假設或特殊的限製以使得理論能滿足經驗。但實際上這樣的設定往往是極不科學的。證偽主義使人們相信所有的科學都隻是一種猜測和假說,它們不會被最終證實,但卻會被隨時證偽。
證偽主義應采用試錯法。這是指人們應該大膽地提出假說和猜測,然後去尋找和這一假說不符合的事例。根據事例對假說進行修正,不斷重複這一過程,乃至將最初的假說全盤否定。試錯法對理論的修改和完善是沒有止境的,試錯法的結果隻能是一個較好的假說,但不是最好的假說。最好的假說是終極真理的代名詞,和科學精神相悖。
波普爾同樣想整合唯理論和經驗論的衝突,但他同時批判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和經驗論都承認,知識起源於一個不變的基礎。唯理論認為這個基礎是普遍必然的原則,而經驗論認為它是人的經驗感覺。波普爾的科學哲學核心在於,一切理論和原則都可以被證偽,而經驗雖然不是知識的來源和基礎,卻是檢驗知識的標準。他將這種觀點稱作理性批判主義。
於是科學和非科學的劃分在波普爾這裏得到了明確的界定:科學的表述在於其是可證偽的。與邏輯實證論和“休謨的叉子”不同,科學不是有無意義的判準,而是是否為客觀知識屬於世界三。於是數學和邏輯學便被劃分為非科學的,同樣,精神分析學說,占星說,骨相學,馬克思之後的“馬克思主義”也都是非科學的,因為它們都不可被證偽。數學和邏輯學之所以被劃分到了非科學的原因在於他們並不需要經驗去檢驗它們,他們被休謨稱為必然真理。數學和邏輯學基於其體係起始的公理,如果選擇不同的公理係統,就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例如歐式幾何與非歐幾何。而公理本身是否為真往往是不可證偽的,因而也是非科學的。
僅憑這就下斷言也太弱了,汽車電視手機這些其實正是枷鎖,資本家給你一點蠅頭小利就讓你甘願為之驅使,讓你每天都為這些東西奔忙拚命,這比什麽都不給危害大得多,所謂溫水煮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