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7)
《鄉愁》好像名片,遮住了餘光中的臉
餘光中1989 五月主編的《中華現代文學大係》出版,共十五卷。同年以此書獲「金鼎獎」圖書類主編獎。八月主編《我的心在天安門 - 六四事件悼念詩選》出版。
在年輕的時候,餘光中戲稱自己可以以"右手寫詩,以左手寫散文"。他對寫作四度空間的定義:詩、散文、評論和翻譯。對於每一項,他都有其獨愛之處,正如他所說:"詩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評論和翻譯則是外遇!"
餘光中的詩,有著很重的自我生命反思感,這表明他對生命的看重;偶有在遣詞造句上,用戲謔的手法表達內心感受,也許人生總要點平衡吧。早期詩中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可能年事漸長,近期的作品都帶著些滄桑,但卻沒有使讀者閱後有感傷。
台灣《上報》發表詩人廖偉棠文章《孑立在中華民國的餘光之中》,文章認為,剛剛去世的台灣詩人餘光中,的確比大多數台灣作家更顯得與大陸作家是同類者。純粹從詩而看,他很接近另一位餘姓作家餘秋雨,徜徉山水之畔而不見人間,追懷古人而不問今人,用鴻鴻的話來說,就是"雅不可耐"--這不正是信仰中華複興的附雅者所向往的嗎?
文章說,以李白指代盛唐也就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做法,餘光中作為學者型詩人,也未能免俗--不是因為他流俗,而是因為他需要從盛唐想象中獲取他的中國自豪。"但無論如何,他的那一個中國,明顯已經不是今天的中國,既不是大陸的中國,也不是台灣的中國了。如此看來,他孑立在中華民國的餘光之中,一如他的名字,倒頗有幾分悲壯"。
1989年六四事件、中共血腥鎮壓北京民運後,餘光中亦出版了集合港台詩人創作的《我的心在天安門——六四事件悼念詩選》,並到香港中文大學等地出席詩會。
不過,由於餘光中期望“兩岸統一”的“統派”立場,不但使中共後來對其批判“不計前嫌”,更是“熱捧有加”。2003年時任總理溫家寶訪美時會見台灣留學生,更用餘《鄉愁》一文演繹,並將該詩錄入大陸教科書,而官媒亦適時將餘包裝成“愛國詩人”,歡迎他回大陸講學出書。2004年官媒曾刊文“餘光中的‘曆史問題’需要追究嗎?”並公開表態指對餘不計前嫌。
4年前,餘光中再度表達自己對此事的看法,指因被錄入大陸教科書,“很多人會背,但是它也妨礙我”,指自己寫《鄉愁》是單純的懷鄉,而該詩是在40多年前寫的,“當時大陸處於文革後期,我心情暗淡,認為此生也許回不去了”。餘亦建議兩岸人都多讀彼岸的文學,“政治易使人分離,而文學使人了解”,並指中共對《鄉愁》的宣傳,“好像名片,大到把我的臉都遮住了”。
單從“評(解讀)餘光中先生”的角度來看,土豆也認同你對此文的觀點:此文對餘先生的評價比較中肯,學習了,謝謝。
此文對餘先生的評價比較中肯,學習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