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寫作是「天職」,就當忠心以對

(2016-07-22 08:32:10) 下一個

 

寫作是「天職」,就當忠心以對

── 讀區曼玲的文字有感

 

謝盛友

 

區曼玲不放棄挑燈夜戰,在文字間琢磨。著有:《『肋』在其中-聖經的女人故事》、《躍崖》、《留下,因為愛》等書,譯有《劇場遊戲指導手冊》。最近出版新著《鬼麵》。

 

一個麵部燒傷、長相怪異的神祕女子突然出現在墾丁的一間民宿中,沒有人知道她的身世與來曆。民宿的老板娘在極缺幫手的情況下雇用她當旅店的清潔打雜工。

 

神祕女子名叫蘇謐,但街坊鄰居間都稱她為「鬼麵」;隻有泳具店老板阿修對她充滿興趣與好奇。

 

老板娘的十八歲女兒裘加是個嬌生慣養、高傲任性的大一新鮮人。雖然有男友崇輝的嗬護與關愛,仍然深受風度翩翩的學長吸引。混噸不明的三角戀促使裘加和崇輝發生嚴重口角,裘加不顧大雨傾盆,未帶任何雨具跑了出去,因而感染急性肺炎。

 

住院期間,全由蘇謐悉心照顧。

 

在一次熱鬧的「墾丁車陣」中,來自德國的一家三口車禍重傷。蘇謐因為聽得懂德文,即時將他們送入醫院搶救;自己卻也因為吸進太多濃煙而肺部受損。

 

裘加懷著報恩的心情去醫院探視,進而從蘇謐的口中得知:她臉部傷疤的背後,原來有一段發生在德國的不可告人的祕密。

 

蘇謐的悲慘遭遇,促使裘加反思自己的言行。她一反常態,請求男友崇輝的原諒,兩人言歸於好。

 

而蘇謐也在鄰居阿修的善意對待下,看見重生的一線希望與光明。

 

主角為燒燙者邁出其浴火重生後的生命故事,透過作者區曼玲深刻感情的筆調,更加了解愛與勇氣的力量如何影響我們最終的樣貌。

 

區曼玲1995年起接觸基督教,並於1998年受洗。她的作品不論散文、影評、論述、小說,皆深受基督教觀點的影響。擅長勾畫人物內心情感,文筆細膩,小說饒富戲劇性。

 

國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暨前中華民國筆會會長彭鏡喜先生評價區曼玲的文字:

 

虔誠的信仰和巨大的愛心是區曼玲肥沃的土壤;聖經中的故事猶如種籽栽種其中,經過豐沛想像力的澆灌,成就了一片美麗繁茂的花園。曼玲善體神意,也善解人意;她以常帶感情的筆觸,流利地書寫女性纖細豐盛的思緒,既富創意,也有深度。

 

女作家寫足球的不多,而寫得這麽好的足球文章就更少。區曼玲在 《世足》一文中描述: 經過24年的等待,德國終於在2014年再度奪得世界盃足球賽冠軍。

 

最後的一役裡,阿根廷與德國兩支隊伍使出渾身解數,廝殺激烈。後來是在第113分鍾的延長賽裡,由新手戈策(Mario Götze)踢進一球,讓德國得以1比0力克強勁對手。

 

賽後球員當然欣喜若狂,仿彿置身夢中!但是在接受訪問時,卻沒有人自吹自擂。贏得「金手套」獎、被視為有史以來最佳守門員的諾伊爾( Manuel Neuer),特別強調並感謝候補球員的全力支持與鼓勵。

 

而戈策在擁抱獎杯時,手中還拿著因傷無法參賽的羅易斯(Marco Reus)球衣。

 

教練勒夫(Joachim Löw)也沒有往自己的臉上貼金。他直言:這次的成功,是十年來不斷努力與改進的成果。他延續德國前教練克林斯曼(Jürgen Klinsmann)的培訓計畫,強調團隊精神的重要。雖然德國隊好手雲集,但是沒有人驕傲自詡,以為自己是全隊最重要的一人。反之,他們彼此尊重、支持,成了真正不分彼此的一體。

 

謙卑合作──這正是他們能奪得冠軍的主要因素。因為足球講的是團隊,不是英雄主義!

 

寫作之外,區曼玲常受邀至各地演講,並在德國維特拉設計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擔任建築、藝術導覽員。

 

曼玲把工作心得寫在《領導》一文中。某「大國」派出來觀摩國外建築設計的「領導」。遲到十分鍾之後,他手背在後腰,漫步過來。身後跟著五個同行著,其中一人幫領導提著公事包。

 

領導一副「皇帝出巡」之姿,昂首闊步,沒耐心聽解說員對各個建築的曆史、背景與建構的介紹。

 

解說員好不容易找到空檔,指著前方說:「你們看這麵牆的角度,是對準遠方葡萄園的線條。」

 

「不可能!你們瞎掰!那建築師不可能那麽聰明!」領導下斷語。「看看這水泥牆,因為施工技術不好,所以出現『熊貓』眼睛似的洞洞。」領導掩不住嘴角的嘲笑。

 

走完一圈下來,解說員早已經襟聲。因為這位領導自詡為專家,沒有他所不知道的;即使有,說了他也不相信!

 

「我們撤了!」領導下一聲命令。

 

區曼玲覺得博物館的工作多元又有趣,讓她有機會接觸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族與文化的人,而且報酬不錯;唯一的缺點,是工作時間不固定,得臨時應付博物館的需求。對於習慣有固定時間與規律作息來寫作的她來說,接下這份新工作,等於大大地挑戰她時間的安排與運用。

 

「哪個工作的收入多,就做哪個啊!」她姐姐說。

 

區曼玲非常清楚:除非是暢銷書作家,想靠「文字」過活,簡直不可能!她堅持的,是「呼召」;雖然人到中年。文字是她對外表達理念與世界觀的「手段」;有時必須埋頭苦思,有時又天外飛來一筆。每每完成一篇散文、寫完一部小說,心中便充滿難以言喻的滿足與喜悅。就工作而言,再也沒有什麽比得上做自己愛做的事、有能力做的事、做得好的事來得令人快樂了。

 

她視自己對寫作的熱情與使命感為上帝對她的呼召。既是「天職」,就當忠心以對,好好利用上帝賜下的才能與機會,不斷地努力與改進。

 

所以,雖然寫作不賺錢,她還是樂此不疲;雖然周遭的人都定睛在「投資報酬率」上,她寧可身兼兩份差,仍然不放棄挑燈夜戰,在文字間琢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