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萊茵夜話】淺談華人的“臉麵觀” 從德國華人參選議員說起
文章來源: 德國華商 (德國《華商報》)
作者: 於大勇
3月6日,德國黑森州舉行了地方選舉(Kommunalwahlen)。年僅20歲的“移二代”大學生李歌德(Kiven Gede Li)在法蘭克福為 “法蘭克福市民黨”(Bürger für Frankfurt,簡稱 BFF)披掛上陣站隊競選。現在,選舉塵埃落定,結果已經出來:李歌德得票6312,落選了。BFF有3位候選人當選議員,李歌德排在第10位。
李歌德的確是華人參加法蘭克福市政選舉的“破天荒”第一人,但並非華人在德國參政的首例。在他之前,第一代移民中就有張逸訥和謝盛友分別代表自民黨(FDP)和基社盟(CSU)當選為北威州卡爾斯特市(Kaarst)和巴伐利亞州班貝格市(Bamberg)的市政議會議員。
謝盛友代表基社盟(CSU)競選議員的海報
第二代移民中,八歲時從煙台移民德國的王偉華代表綠黨(Bündnis 90/Die Grünen)成功進入巴符州施韋青根(Schwetzingen)市政議會,當選為該市最年輕的議員(19歲)。這幾位華裔雖然隻是在地方上參政,但他們的外國麵孔吸引了當地媒體的關注,在華人中更是反響非凡。
與以往不同的是,華人對李歌德此番參選的反應不再是一片讚揚聲,而是毀譽參半,原因既簡單又充滿悖論。筆者在選前觀察並部分參與了圍繞李歌德競選的討論,可以說感悟良多。
華人的“集體榮譽感”
筆者發現,討論中無論是讚揚聲還是抨擊聲,其中心無不圍繞華人的“臉麵”。支持方認為,李歌德在德國參選是整個華人社會的驕傲,是給中國人露臉爭光;反對方則認為,他代表“右翼”政黨參選是整個華人社會的恥辱,是一件相當令人“尷尬”的事情。換而言之,華人隻要宣布參選參政,他(她)的相關言行似乎就不再是他個人的“私事”了,而是整個華人的“公事”了。那麽,華人這種根深蒂固的“集體榮譽感”究竟從何而來?
“一人立功,全家光榮”、“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你們出國在外打拚,要牢記你們的言行不僅代表個人,也代表祖國”……這類來自長輩、家庭、單位和組織的“諄諄教誨”深深地刻在了我們的腦海中,滲透到我們的言行中。我們不假思索或無力反抗地接受了這樣的教育,同時也在下意識或有意識地如此教育著我們的後人,影響著我們的周邊,繼續把“個人意誌”與“集體意識”強行捆綁和有意掛靠在一起。
連在德國土生土長的李歌德也不忘在自己的中文競選廣告中深情表露這份血緣關聯:“……在父母的教育下,始終銘記著那個遙遠的東方巨國,並以中國人的稱號為傲”,他宣傳自己的參選是法蘭克福華人曆史的一個“裏程碑”,值得這裏的華人“廣泛關注,大力支持”。本來,用親情和鄉情來爭取選票無可非議,但李歌德似乎沒有充分考慮到自己為之站隊的BFF在許多華人的眼裏屬於“右翼”,甚至是“極右”的政黨。華人中不諳德國政情的人又怎會去細究“右派”、“右傾”、“保守”“右翼”、“極右”、“納粹”等概念之間的區別?加上受一些評論和分析的誤導,所有質疑“歡迎文化”的言論於是便被人輕而易舉地貼上“排外”和“納粹”的標簽。
由於本專欄篇幅有限,筆者不想花費過多筆墨去分析BFF的政黨性質究竟屬於哪塊色板,但為了寫本文,筆者通讀了該黨參加2016年地方選舉的競選綱領,並未發現有明顯歧視移民和外籍人員的立場和觀點。在很敏感的難民問題上,BFF的看法也屬理性範圍,體現了德國社會中的部分民意。該黨力圖做到不左不右,首要參政目標是為法蘭克福人服務。有華人認為這恰恰說明BFF善於偽裝,是一個“隱藏極深的極右黨派”。
親愛的同胞們,民主社會的魅力不就在於能包容各種色彩的政黨和派別麽?!一個黨派隻要不被憲法取締,它就是合法的,理論上就是一種選項。選民可以不認同它的觀點,不投它的票,但選民無權指責該黨的候選人為何要為這樣的黨站隊。李歌德為BFF競選,或許有他自己的仕途動機,或許就是認同該黨的主張,或許隻是很簡單的機緣巧合,但無論出於哪個原因,這都是他本人的決定。有華人表示之所以反對李歌德為BFF競選,是因為李本人聲稱自己代表華人。為此,筆者專門瀏覽了李歌德的中文競選材料,裏麵的確有一句話涉及到了“代表”問題:“作為生長在這裏的年輕人,應該有責任,也有義務,為這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添磚加瓦,讓家園變得更美好。同時,也可以作為華人的代表進入市議會,維護華人的利益,發出華人的呼聲。”
筆者不想為李歌德辯護,此表述也有可能容易產生歧義,但如果我們善意地去理解這位年輕華裔的這段話,也許就能發現這裏的語境並沒有強行代理的意思。如果有人執意要那麽理解並反對,認為被“錯誤地代表了”,那可以直接告他“侵權”,或者公開(而不僅僅是私下)表示他不能代表華人,甚至可以作為“受害者”去他的競選活動場地打標語喊口號,而最有效的抵製方式其實是不投李歌德以及BFF的票。總之,大家發聲(artikulieren)的途徑很多。完全沒必要把政見上的分歧提升到“民族臉麵”這個高度,那隻能說明有些華人似乎還不適應和不理解民主的真諦與運作。德國選民中有不少是反對右翼政黨的,也不認同BFF,可他們不會輕易指責BFF的德國候選人給德意誌民族“丟臉”並影響德國人的“整體形象”。
民主誠可貴,自由價更高,若為臉麵故,兩者皆可拋?
“主流”與“上流”
這個“民族臉麵觀”體現在華人社會的各個層麵中,是我們華人很難揮去的一種心結。筆者有一次加入德國團出去旅遊,其中有一小夥子曾去過中國,筆者問他對中國的印象,本以為對方會讚譽祖國的日新月異和蒸蒸日上,可對方對此閉口不談,卻提到了中國人的吐痰習慣。作為一個華人,我當時真的感覺很沒“麵子”,可人家說的卻是事實。筆者曾和一個泰國人聊過對華人的印象,他小時候去“中國城”時,走路必須非常警覺,為避開華人隨時隨地張口吐出的痰而不得不左右躲閃。捫心自問,我們真的很有“民族自尊”嗎?真的很顧及“集體榮譽”嗎?起碼在筆者這裏,暴露出來的更多是自己的臉麵無處安放。
許多海外華人遇到挫折時首先會問:我們華人為何受歧視?為何沒有政治地位?德國人對我們為何有偏見?我們為何進不了德國的“主流社會”?可我們是否問過自己什麽是“主流”?其實,在任何一個社會, “主流”就是指普通百姓,即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下層。可這是我們華人追求的目標嗎?不是!我們所接受的教育要求我們去“爭光”“爭臉”“拔尖”,爭當“精英”,我們最看不起的就是“流於平凡”“甘做平民”。說白了,我們華人要進入的不是“主流社會”,而是“上流社會”。
這種心態和誌向往往導致虛華、浮誇和勢利,導致我們很看重品牌、名牌、身份和地位,導致我們急功近利、導致我們敬畏權威崇拜名人。實際上,我們正在把自己蛻變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對我們海外華人來說,政治更多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非積極參與的公共事業。我們真正關心的隻是自己家庭的“榮耀”和自己後代的“拔尖”,而不是我們所在國的公共生活和社會責任。我們自顧自地生活著,向著“精英”這一充滿光環的目標奮進著,卻沒有發現自己正與所在的“主流社會”漸行漸遠逐步脫鉤,正在自我邊緣化。
即便在華人自己的圈子裏,我們也缺乏真正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更多地是“精致利己主義者”之間的碰撞、爭搶、甚至拆台。因此,當我們在強調自己“民族臉麵”和“集體榮譽”的時候,我們在許多人的眼裏其實隻是一盤散沙。
以往與當地人交流時,華人最常用的是“你們如何如何,我們如何如何”;這次麵對大量難民湧入,華人似乎在內心深處產生了與德國人共赴“國難”共禦“外辱”的壯烈情懷,開始不由自主地用“咱們如何如何”來評論難民話題。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中的許多人都認為難民在“威脅”著華人與德國人的共同利益與人身安全。原先彼此並不熱絡的華人與當地人終於組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越來越多的華人與德國人一起站隊,表達對政府難民政策的不滿,而這些“不滿”如果沒有理性的依據,隻是感性的宣泄,很容易成為右翼黨派信手拈來借題發揮的“口實”。右派的觀點是,在需要選擇的時候,首先要保護本國民眾的利益;而左派在傳統上倒是更多地傾向於“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許多華人在難民問題上,更多的是站在右翼保守派觀點這邊的,隻不過咱們不願意承認或根本沒有意識到這點而已。
說到“排外”這個話題,我們很容易把它歸到“右派”的觀點裏去。所以,作為有移民背景的海外華人,我們很自然會堅決反對有“排外”傾向的右翼黨派。這可以理解。但我們華人自己難道就沒有“歧視”傾向嗎?在華人家庭裏,如果孩子交了一位黑人朋友,家裏會同意嗎?如果女兒嫁了一個“窮光蛋”,家裏能接受嗎?我們會不會覺得自己很沒麵子?會不會覺得孩子給自家丟臉?從這個層麵上說,我們或許不僅具有“種族”意義上的排外傾向,而且還是“嫌貧愛富”“急功近利”的一族人。
結語
圍繞李歌德為“右翼黨派”競選一事,筆者看到的基本上是一種非理性的討論。其實,社會上的政見形形色色,老百姓的觀點也各有不同,華人中為何就不能有不同的聲音和立場呢?其實,“左翼”和“右翼”隻是民主社會和公民社會中的兩端,本身不存在對錯問題,隻是觀點不同而已。如果有人一定要分個對錯出來,隻能說明此人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一定是錯的。
還有人出於關心認為李歌德為BFF站隊可能會給自己留下“政治汙點”,影響自身的前途;有的表示擔心他這麽年輕就當選是否能hold住輿論媒體的壓力。親愛的同胞們,我們是否應該給年輕人多一些信任呢?多給他們一些自由發展的空間呢?BFF是否能成為李歌德長久的“政治家鄉”(politische Heimat),這必須由他自己去體驗和經曆,必須讓他自己去得出結論來。而且,德國是個民主社會,不是一旦脫黨(哪怕原黨籍是右翼政黨)就會在社會上無地自容無處安身。在德國政界,普通黨員和名人黨員跳槽的現象很正常。我們真的沒必要作這番不實的危言聳聽和小題大做。
那位非常關心中國時政的德國青年雷克在接受采訪時曾說:在德國,如果要抹黑對方,隻要說對方是“右”就行。雷克此話不假,就好比在一些華人圈內,要想抹黑對方,不需要講道理,隻需說對方是“毛粉”和“毛左”就行。實際上,民主社會中的“右翼”未必就是納粹,這點如果不搞清楚,我們的討論就不可能務實,而會陷入愚昧的黑洞中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