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30年前的大學學習

(2012-03-08 13:22:49) 下一個



謝盛友:30年前的大學學習

● 謝盛友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的某一秋天,穗瓊1號客輪在海口秀英港起航,輪船裏大約一半是從海南島到廣州讀書的學生,有到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華南工學院、華南農學院、華南師範學院,也有到暨南大學的。那張船票是我的朋友謝容照的父親買的,他當時在海口港務局工作,容照考上廣州外國語學院,我們兩人在一個二等艙房間。
   
    虛度年華
   
    經過26個小時的航行後,第二天中午,天氣炎熱,太陽似火,輪船在廣州港洲頭咀客運碼頭靠岸。我們有點激動,還沒有下船,大家焦慮地站在甲板上,都在翹首尋找自己學校的新生接待站,盼望有老生來引路。我終於找到了:
   
    歡迎到康樂園的學子
   
    中山大學新生接待站
   
    容照也找到了廣州外國語學院的接待站,廣外的人似乎不多,司機自己斷定人到齊了,便啟動馬達,開車到白雲山。與容照告別後,我還在炎熱的天氣下等候。我一直在納悶,為什麽中大接待站那邊沒有汽車在等待,一個多小時後,來了一輛敞篷卡車,原來是中大的人太多,必須分批運輸。我們大包小包上車後,每個人都是站著,扶著自己的行李,汽車徐徐離開碼頭,往河南(廣州人習慣稱海珠區為“河南”)的方向開,我們享受羅馬教皇般的待遇,站在敞篷車上,領略羊城風光,好不派頭。
   
    汽車到達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我以為司機開錯路,不過馬上往左拐,進入中大的東門,直開,到達新生宿舍,下車。真的是新造的四棟五層樓,我們是入住的第一批人。外語係在五樓,另一邊哲學係的新生,樓下是中文係,對樓是經濟係和計算機係,鄰樓是曆史係,斜對麵是(多係合住)女生宿舍。
   
    把行李放下後,我們到東區學生食堂接待站報到,那裏什麽樣的標語和口號都有:歡迎未來的文學家(中文係);歡迎未來的經濟學家(經濟係);歡迎未來的哲學家(哲學係);歡迎未來的地質學家(地質係);……外語係的老師似乎很低調,沒有任何標語和口號。
   
    安頓好後,我急得要弄清楚,為什麽中山大學叫康樂園。原來,中山大學南校區的校園稱康樂園。中大的康樂園和北大的未名湖,並稱中國大學自然景觀之最美麗者:北有未名湖,南有康樂園。
   
    據中山大學教授張海鷗言:南朝宋元嘉十載(公元433年),文帝逐康樂公謝靈運於廣州,旋“詔於廣州行棄市刑”(《宋書》《南史》)。公晉室貴胄,大名士,創山水詩。以晉亡入宋,而不合於劉氏,乃流連於浙東曠野明沙、池塘春草之間,終飄零於嶺南。今珠江南岸康樂園者,或即康樂公之禁所。
   
    康樂公舊居早已無存,後人甚至無從考證馬崗頂的茂林修竹間,是否曾經響起過他優雅的木履聲。但他臨刑前所作的詩篇卻載於史乘:“恨我君子誌,不獲岩上泯”。這千古遺恨回蕩在康園夜色中,與惺亭的無言、黑石屋的神秘、寒柳堂的特立,以及這學府的百年變遷,都積澱為康園文化。
   
    在美國美北長老會海外差會同意下,1888年於中國廣州創立了一所不隸屬於任何教派的基督教大學,為民國時期13所中國基督教大學之一,即格致書院(Christian College in China),1903年5月更名嶺南學堂(英文名稱改為Canton Christian College)。同年,鍾榮光在廣州河南康樂村購置200畝地,搭起板房作為臨時校舍,開始招生上課。後經其不懈努力,在此後數年為嶺南學堂籌得120萬元,興建校舍,增添設備,於河南島(海珠區)康樂村一帶建設永久校園。1906年成為中國第一所準許男女同校上課的學校。1907年由晏文士(Dr. Charles K.Edmunds)繼任監督,仍由鍾榮光協理校務。1912年9月,辛亥革命後,中文名稱改為“嶺南學校”,英文名稱則仍用Canton Christian College。1916年開設文理科大學,1918年首屆學士生畢業。
   
    1949年以後,在1952年的中國高校院係調整,與原國立中山大學合並組成中山大學,中山大學主校區遷至原嶺南大學康樂園校址。
   
    我個人的理解,是中山大學占據了嶺南大學的康樂園校區。
   
    康樂園這麽一片土地,坐落於珠江之畔、鬧市之中,卻隔離了城市的喧囂與聒噪,隔離了社會的複雜和功利,讓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在這裏放飛了夢想,讓他們的生活在此起航。紅磚綠瓦的老房子見證了歲月的流轉,在這個充滿了文化氣息與曆史回憶的地方,我卻在那裏虛度了4年時光。
   
    鄧拓認為“古今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不虛度年華。”我則在康樂園虛度光陰、浪費時間、遊手好閑整整4年。
   
    不務正業
   
    那年頭,教書的是“臭老九”,有些還沒有從“牛棚”裏出來,但是,德語文學的黃永繁老師剛摘下“右派”帽子,穿著長袍馬褂,夏天也戴著帽子,終年不脫。黃老師身體還不錯,出國前看望過他老人家,出國後仍有書信來往,他女婿曾在德國讀醫學,女兒畢業於廣外,在德國讀日耳曼語言文學。
   
    那年頭,同學們基本是教室、宿舍和課堂,三點一線,路都不拐。外語專業自古以來是“計劃”式呆板教學,一二年級學習語音語言基礎、口語、聽力,三四年級精讀、泛讀、翻譯、報刊選讀。我這個人天生叛逆,最不喜歡學習內容被規範、被計劃、被灌輸、被指導。所以,我下午大多數時間都泡在曆史係課室,聽世界通史、中國通史等;在經濟係課室,學西方經濟地理;在哲學係課室,讀黑格爾。
   
    實話實說,讀書的時候不太熱衷於參加社團、學生會等,唯一的一次是,學生會舉辦綜合知識競賽,我被邀請參加外語類的評卷工作。記得最後一天“收工”後,王平(海口人、經濟係、學生會學習部長)在東區學生食堂請客吃宵夜。
   
    但是,我非常熱心關注和事奉《紅豆》。中文係蘇煒(海南知青)他們成立了“中山大學鍾樓文學社”,得到了吳宏聰、王起、金欽俊等老師的支持,蘇煒任社長,不久創辦校園雜誌《紅豆》,蘇煒任主編。編委有王培楠、陳平原(現任北京大學中文係主任)、林英男、辛磊等。
   
    鄭紅(現任廣東省檢察院檢察長)是78級中文係的一位班長,海南文昌人,我們星期六晚上在中區露天電影廣場賣《紅豆》。鄭紅有一點點靦腆,不敢吆喝。我天生大嗓門,不用喊人家也聽得到:“賣《紅豆》,3角5分錢一斤!”賣了的錢交了上去。
   
    我們賣的那期《紅豆》是第四期,裏麵有海南老鄉馮淑萍(77級中文係的一位班長)的小說,同期還發表了毛鐵、劉浩、駱矩、穀風、田新生、何東平、蔡東士的小說,吳少秋、康莊、曉麟、曼華、流波的詩歌,“鍾樓論壇”欄目中則有陳平原、劉之光、林英男、小舟、曉金的論文和雜文,卷首是蘇煒、王培楠的《春來紅豆發新枝——寫在紅豆創刊一周年之際》,文末寫道:“擱筆之際,隻聽得珠江漲潮的濤聲,隱隱傳來。臨窗眺望,我們默默地想:在新的一年裏,應該采擷更多晶亮結實的紅豆,獻給扶持幫助我們的老一輩,獻給廣大熱情真誠的讀者,讓她,在1980年的春風裏留下點點殷紅……”這篇文字寫於1979年12月18日。
   
    但是,天不如人願,1980年的“春風”吹過不久,《紅豆》就和全國各地高校的刊物一起,被迫停刊。
   
    有一天晚修9點鍾休息,我在中區圖書館旁邊遇到鄭紅,我們聊天,正好看到中文係的吳宏聰老師。那年代,課間休息時,學校有線廣播不停地播放“十首精選歌曲”, 吳宏聰老師聽著聽著:“有點不象話,全國十億人,隻聽十首歌!”吳宏聰教授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30多年來,這句話、這15個字,我至今還沒有忘記。
   
    根據蘇煒的回憶文章,當年有一期《紅豆》出了個什麽“問題”,上麵的“山大王”要求停刊,要求處分作者,結果是吳老師出麵,硬是頂住了。後來高校刊物“一刀切”,吳老師也無能為力了。
   
    經曆那場運動後,蘇煒到了美國,他和蘇曉康、孔捷生等辦了一份刊物,我則以“華驊”的筆名為他們撰稿。
   
    在中大讀書時,幾次與鄭紅一起看望鄭心伶老師。我在羅峰中學讀書時,鄭心伶等許多畢業於華師、廣外者在那裏任教,是羅峰中學教育回潮最鼎盛的時期。鄭紅則是文昌中學時心伶老師的學生。鄭心伶老師當年是廣東魯迅研究室主任,每次到他家,師母都會做很多菜來招待我們。每次看到鄭心伶老師,我都是聯想到他在羅峰中學,傍晚時打排球瀟灑的姿勢,或者修水利勞動時他挑擔子的樣子,根本沒有把他跟魯迅聯係起來。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問:“老師,你研究魯迅,研究出什麽名堂?”老師:“先生說,為什麽中國人采取打屁股來懲罰小孩,因為屁股的肉多,容易打。”
   
    倒是1995年在台灣時,有一次跟錢理群交談,他告訴我,鄭心伶的魯迅研究,建樹獨特。自古文昌人就是這個毛病,喜歡跟別人不一樣。
   
    行筆到此,我們大學外事辦主任Andreas Weihe博士(2012年3月7日)帶來廣州客人,原來是來自母校康樂園中山大學外語學院的老師。王賓教授,這位1967年畢業後在新疆生活了11年的學長,1979年再次考回母校,讀戴鎦齡、王宗炎培養的碩士班。今天他帶領翻譯學院現任院長黃國文和黨委副書記陳有誌,到我們大學來商談校際合作。
   
    2005年,我們大學校長Godehard Ruppert教授要到西安交大談合作,他拿著荀子《勸學篇》的一句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讓我教他用中文怎麽讀。我說,荀子那麽多話,你非要讀這句話,這麽難念,我這個海南人都念不出來,你不論怎麽念,都帶有巴伐利亞口音。
   
    如今,兩個母校合作,不務正業的我,積跬步剛剛開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ZHZ 回複 悄悄話 “十首精選歌曲”, (我倒沒聽說過這個集子。當時流行的是由過聽眾投票評選出的15首群眾喜愛的歌曲。第一首是祝酒歌。)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