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三次“認識”馮至

(2011-03-22 14:06:03) 下一個

 

謝盛友:三次“認識”馮至
 

作者:謝盛友


年初與國內一位大姐通信,談起馮至先生的翻譯,她竟然是馮至先生長女馮姚平女士的朋友。她們常有來往,每年春天有聚會,有時還會交流一些老照片等資料。世界真的很小,“冤家路窄”。

第一次“認識”馮至先生是在廣州中山大學讀書的時候,他與田德望教授編寫的《德國文學簡史》,實話實說,“慘不忍睹”。當時,我不明白的是,這樣的破爛東西,竟然也能當課本,用來教育學生?

1983年從收音機裏聽到,馮至獲得該年度的歌德獎章,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德國人,你有沒有搞錯?”因為我內心搞不懂,歌德獎章為什麽會授予這樣一個編寫“毒蘑菇”者?[1]

我 第二次“認識”馮至先生,是來德國的前後,也是因為母校中山大學的關係。1987年,我正在準備來德國自費留學,母校的老師和留校任教的同學來信,邀我參 加在中山大學舉行的德語文學研究會第三屆年會,說82歲高齡的馮至先生到會,機會難得。我由於私心太重,也沒有時間參加。會後,馮至先生設立“馮至德語文 學研究獎”,用德意誌學術交流中心(簡稱DAAD)授予他的藝術獎獎金一萬馬克作為基金,該獎授予在德語文學研究領域作出成績的、年齡在45歲以下的中國 籍中青年學者,每兩年評選一次。當時,我知道這個消息後,對老先生開始有一些好感。那年的12月15日,聯邦德國駐華大使韓培德,代表德國政府將聯邦德國 最高榮譽的“大十字勳章” (Großkreuz)授予馮至先生。

後來,在德國認識Goldmann博士,老G跟我說,他任文化部長時曾陪同馮至吃飯,就是在歌德獎章頒發的宴會上。老G人品誠實、正直、謙虛、平易近人,既然是老G的朋友,後來我想,馮至“壞”不到哪裏去。

第 三次“認識”馮至先生是現在,讀了那位大姐的信後,我就開始重新閱讀馮至和他的女兒馮姚平。根據馮姚平女士的回憶,在大躍進時代,馮至他們的任務是要在很 短的時間裏編出一本《德國文學簡史》。馮至和田德望兩位教授帶著一些青年教師一起編。在那種條件下,馮至隻能把他多年教德國文學的講稿,作為基礎編成了那 本書的前半部分。這本書,成了他一生中三大憾事之一。幾個月之內讓他完成一本教材,是趕鴨子上架,對於他個人來說,則是製造了遺憾。直到馮至快去世的時 候,外文所打算編一本集子為他祝壽,裏麵收集一些他的同事和學生們的研究成果。書快編成的時候,外文所的人要拍一些馮至的書影放到集子裏,馮至特意地叮囑 馮姚平:“不準拿那本書。”他覺得,馮至弄出那樣的一個東西出來,是一種侮辱。後來給他編全集的時候,為了保持曆史的原貌,編委會決定把這本書、以及他在 “反右”和文革時期寫的那些批判文章都收了進去。

季羨林說:“這樣子可以讓人們看出,在那個年代像馮先生這樣正派老實的人,都要被扭曲地寫這樣的東西,也可以讓後世引以為戒。”

馮至先生的懺悔盡管姍姍來遲,但用周揚的話來形容,那就是 “馮至是一個長期工作中犯過不少錯誤的人,但他不是堅持錯誤不改的人。”

懺 悔,對於一個知識分子,尤其是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來說,非常重要。本世紀,基督教在中國的鄉鎮和城市平民中有所收獲,但基督教卻沒有掌握知識分子階層。中 國知識分子大多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他們被自己的理性知識所阻攔,無法像康德所言“超越理性,達到彼岸”,獲取神性真理的基本信息。基督教若沒有影響到中國 知識分子,尤其是意見領袖知識分子,那將是基督教倫理在中國文化中的失效。

人是從眾動物,如果意見領袖知識分子甘當“沉默的大多數”,那麽懺悔文化在中國(甚至整個東亞)將永遠缺席。“你看,人家有頭有臉的知識分子,不也這樣?我一個小老百姓,算什麽?”

其 實,神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然而,從傷痕文學、知青文學到“右派”文學,中國人上上下下形成了一場最廣泛的“訴苦”運動,滋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學啃老 族”, 那些“苦大仇深”的撒嬌者,最終沒有被引向懺悔,為什麽?因為中國的知識分子,很少有像馮至先生這樣的懺悔者。

在一個沒有基督教傳統的中國,是否擁有哺養懺悔機製的搖籃?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難題。

悔改不但需要非凡的勇氣,而且需要明確的方向。這個方向,首先指向自身的曆史罪過,然後指向改變的方向。人,隻有不斷地懺悔和改正,才能謳歌人性。

我是地地道道的罪人一個,在此,我懺悔我自己的不美。我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以人度人。我內心的黑暗和肮髒,侮辱了馮至先生。

我三次“認識”馮至先生,其實我還是沒有認識馮至先生。


注釋:

[1] 《毒蘑菇》是希特勒年代傳播最廣、毒害青少年最深的一本書之一,作者:Ernst Hiemer。Der Giftpilz: ein Stürmerbuch für Jung und Alt. Verlag Der Stürmer, Nürnberg 1938.


原載於歐洲《本月刊 European Chinese News》總第117期,轉載請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