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媒體觀點未必是公眾觀點

(2009-10-24 13:24:24) 下一個




專家論壇-媒體觀點未必是公眾觀點

2009-10-25 旺報 【(謝盛友/德國班貝克大學企業文化專業客座教授)】

     本次法蘭克福書展在中國建政60周年之際首次邀請中國作主賓國,給北京一個向世界展示「軟實力」的機會。本次書展總裁布斯在開幕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令我們著迷,但也令我們困惑。我們接受這種挑戰」。他還說,「你可以喜愛中國,懼怕中國,或批評中國,但不能忽視中國」。

     10月14日,德國海因裏希.伯爾基金會(Heinrich Boll Stiftung)在書展上主辦了一場公開討論會,主題為:來自「罪惡之國」的新聞?這已經是價值判斷在先,即把中國界定為「罪惡之國」,所以參與討論的中德嘉賓以及台下的聽眾基本上是持「批評中國」的態度。

Mi, 14.10.09 15 bis 16 Uhr Heinrich-Böll-Stiftung

Frankfurter Buchmesse

Nachrichten aus dem „Reich des Bösen“? – Das Chinabild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Öffentliche Podiumsdiskussion

Das China-Bild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unterliegt einem tiefgreifenden Wandel, der in den letzten drei bis vier Jahren begonnen hat. Die Zunahme der Intensität der Berichterstattung geht offensichtlich mit einer Veränderung der Berichterstattungsmuster einher. So entfernen sich die gesetzten Themenschwerpunkte zunehmend von der Darstellung erfolgreicher Modernisierung in China und gehen über zur Porträtierung Chinas als ein Land, das Menschrechte und internationale Standards verletzt.

Im Olympiajahr 2008 stand China besonders im Fokus deutscher Medienberichte, die von chinesischer Seite teilweise als faktisch falsch, unfair und manchmal auch als politisch beeinflusst aufgefasst wurden. Ob diese Vorwürfe berechtigt sind und welche Mechanismen in der Nachrichtenbeschaffung und -verarbeitung für eventuelle Defizite verantwortlich sind, untersucht eine wissenschaftliche Studie, die die Heinrich-Böll-Stiftung in Kooperation mit der Universität Erfurt und der Universität Duisburg-Essen derzeit erstellt. 

     以往歐美媒體負麵報導中國

     我一直在思考,中國人對自己的國家了解有多少?海外中國人對中國了解有多少?海外的外國人對中國了解有多少?我20年前的答案和今天幾乎一致:了解不多。

     如果把2008年作為一個界限,此前歐美媒體對中國的報導,全是負麵的。西方主流媒體的中國報導中的問題不在於其負麵性,而在於中國人價值觀與西方的不同、在於中國文化和社會與西方的不同。全世界重大新聞的80%源自西方幾家主要媒體,因此,國際上的中國形象很大程度是受西方主流媒體影響的。中國很少和西方傳媒打交道,缺乏經驗,中國很多地方和部門的領導人都沒有專門的媒體和公共形象顧問。

     2008年由於中國成功舉辦奧運會,而且全球遇到經濟危機,西方人突然間改變了過去「中國威脅論」的思維,反而覺得中國經濟若不發展,倒是真正「威脅」著西方的經濟。所以,此後的德國針對中國的報導,則一邊倒,整版整版地拋售:中國經濟在騰飛!

     缺乏民間組織不利對外溝通

     西方駐中國的記者們為何無法真正了解真實的中國,原因在中國不像西方一樣存在民間互益性組織。在德國,任何民間組織都是互益性(gemeinnuetzig)組織,分為登記社團和非登記社團。登記社團在法院注冊後,同樣在稅務局備案,再分為「營利組織」或「非營利組織」。獲得「非營利組織」認可的社團,享受免稅待遇。民間社團的發達程度,是衡量公民社會是否成熟和民主法治是否健全的主要標誌之一。

     在中國沒有這些獨立於政府機構以外的社團,西方駐華記者就無法深入中國底層,當然無法了解真正的中國,為了完成任務,隻好采訪那些「老關係戶」(通常是北京政府定性為「異議」的人士)。

     西方媒體在對中國的報導上觀點不一致,但是,一致的是,媒體中所傳播的觀點,並不一定就是公眾持有的觀點。異議人士未必就代表中國,任何社會一員都有對某一事物持自己觀點的權利,也有不讚同媒體報導的權利,這才是言論自由、新聞自由的最基本原則。


文章來源:2009-10-25 刊登於台灣《旺報》,同日《中國時報》(電子版)專家論壇  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32842的評論:

謝謝你的討論,兩個問題非常值得思考,容我一些時間,我會按照你的思路寫一篇文章。很高興,在城裏能與你健康互動,實在難得。謝謝你!

Rudolf Karl Augstein 曾是我的老師,我非常敬重他,他逝世時,我寫過《他本身就是一個裏程碑》。
s32842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謝盛友的評論:
》1962年10月26日德國警察搜查了時政雜誌"明鏡周刊"的編輯部。....該事件造成的影響一直波及到政治高層。
1971年的五角大樓文件案比這個更精彩,電影也有。不過這些事件早已成為曆史,以後可能永遠看不到。一是大一統媒體時代到來,媒體不需競爭,已經是高度壟斷。二是政府早就有辦法輕鬆對付。國家總有些秘密事情,總需要一些人去做,為了避免麻煩,成了私有公司,社團等,人還是同樣的人,錢還是政府出。政府誰都能查,對這些公司社團,你能隨便調查嗎?如美國的NED,CIA不能幹的他們能幹。更棘手的問題也能做,委托外國政府不是更好。布什時代需要秘密關押人和嚴刑逼供,就轉包給敘利亞等國(http://en.wikipedia.org/wiki/Maher_Arar)。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連證據都不留下。

》"媒體觀點未必是公眾觀點
美國各種選舉,勝者都是競選廣告費超過對手者,很少有例外。很多候選人中途退選的原因無非就是錢用完了。你能說媒體觀點未必是公眾觀點?應該倒過來說媒體觀點可以決定公眾的觀點,何況現在媒體是壟斷的。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柏林牆與深圳河

作者: 許知遠
  突然間,年輕的士兵開始奔跑,然後縱身一躍。這是1961年8月15日淩晨的柏林,牆的修建已進行到第3天,它足有165公裏長,將這座歐洲偉大城市攔腰截斷。它的修建者是東德政府,為了製止居民包括熟練技工大量流入西德。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被截斷的不僅僅是空間,還有人們對生活的希望。康拉德?舒曼19歲,是負責保衛這座迅速建成的長牆的很多士兵中的一員,他來自Riesa地區的Leutewitz,屬於東德,蘇聯帝國的控製範圍。曆史的潮流注定要深刻的改變他的一生,他3歲時希特勒自殺,而在他4歲那年,丘吉爾發表那著名的鐵幕演講——世界被一分為二,雙方都宣稱自己是自由的象征。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過來,過來”,那邊的人一直在喊。這座圍牆已修建到最後一部分,它還沒有變成兩米高、頂上拉著帶刺鐵絲網的混凝土牆,而僅僅是鐵蒺藜的路障。或許康拉德?舒曼自己也說不清當時的內心感受,他大步躍過鐵蒺藜的行動,震驚了所有人,而攝影師彼得?列賓正好在場,他抓住了這一瞬間——頭戴鋼盔、肩負長槍的東德士兵飛過了藩籬。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這座牆後來被稱作柏林牆,而清晨的這一瞬間則變成了20世紀最令人難忘的形象,在冷戰氣氛高漲的年代,它被解讀為“投奔自由”。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在2009年6月16日的《曼穀郵報》上,我又看到了康拉德?舒曼的形象。不是那張著名的黑白照片,而是一座雕像,似乎是鋼材料。在柏林牆倒塌20年後,人們用這座雕像來紀念那個偉大的時刻——19歲青年的一躍是自由的宣言。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當事人的命運不像照片一樣,不能定格在最燦爛的一刻,“自由之路”則充滿了苦澀。康拉德?舒曼被一輛待命的西德警車接走,並隨後獲取了在西德自由居住的權利,是西方世界自我證明的一個活生生的標準。他定居在屬於西德的巴伐利亞地區,在小鎮Günzburg遇到了後來的妻子。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但柏林牆的陰影並未隨之消失。在之後的歲月裏,舒曼一定不斷聽說過很多像他一樣的逃亡者的故事,但大多數命運不佳。他們被警察攔截、被槍擊、被電網擊倒……柏林牆從原來的2米加高到3米,觀察塔樓上的探照燈在夜晚格外閃亮。他肯定也擔心仍身在東德的家人與朋友,不知他們會因自己的魯莽,而遭受何種牽連。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隻有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被拆除)後,我才感到真正的自由”,舒曼後來說。但即使如此,他還是很少去探望父母和兄弟姐妹,似乎巴伐利亞比他的出生地,更像是他真正的家鄉。抑鬱症也一直困擾著他,1998年的6月20日,他吊死了自己。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2003年夏天,我第一次去柏林。柏林牆是遊客必達之地,就像是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北京的長城,它是最明確的身份認證。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哪裏是柏林牆?警察必定對這樣的問題再熟悉和厭倦不過了,他熟練的指著地上的白線,手指一直向遠方延伸過去,還指明這裏就是當年約翰?肯尼迪發表演講的地方。我在這個陌生的城市還沒找到方向,對於這座牆的曆史也並不十分明了,或許也無法猜想165公裏的長度到底意味著什麽,我看到了保留下的一小段柏林牆,上麵盡是各種顏色與形狀的塗鴨,還有一截鐵絲網,旁邊還有很多年輕人的黑白照片,他們倒在了奔向自由的途中。從柏林牆建立後,很多人采用不同方式來躍過它:跳樓、挖地道種種,在後來看到的一份調查中顯示了這樣一列數字:5043人成功了,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還有260人受傷……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這次柏林之行,沒激起我太多的感受,我是一個典型的遊客,隨著旅遊手冊到來,還帶回了兩塊碎石作紀念——它們很可能是1989年憤怒和歡樂的人們砸下的。歐洲人與美國人或許能更強烈的意識到柏林牆的含義,因為這裏飽含他們的悲劇和勝利。而對我來說,它仍是曆史書上的一頁,有點抽象、過度詮釋。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在它倒塌的1989年,還有一些更為重要的曆史事件發生。除去北京春夏之交的喧嘩與躁動,英國人蒂姆?伯納斯?李還發明了,它隨即將人類社會帶入了信息時代。一種新的情緒也正到來,政治不再是支配世界的主要力量,商業與技術才是;地緣的劃分也不再重要,全球正在被連接到一起,所有的障礙都將被清除,人們將分享相似的物質與精神成果;關於自由與民主的觀念探討也將暫告段落,曆史已經終結,經濟上的自由市場、政治上的民主製,相輔相成,大獲全勝……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我這一代人正生活在這樣一種氣氛中。柏林牆,像是已經終結的冷戰,笨拙、陳舊、悲傷、不合時宜……但真的如此嗎?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二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2003年,我也第一次去香港。同樣是第一次,對它的感受卻要強烈得多。從濕漉漉的空氣到槍戰電影、流行歌星、金庸小說、《龍虎豹》與葉玉卿。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它與中國大陸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後來,我乘火車從廣州前往香港,羅湖站兩邊像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一方零亂、肮髒、像是一個在建的巨大的工地,另一方則秩序、整潔,混凝土也學會了如何與綠樹相處。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如今,香港與廣州之間自由來往,深圳像是另一個新興的香港,至少在外觀上如此。但是,僅僅40年前,這裏仍像是亞洲的柏林牆,深圳河和那些青山上演著很多類似康拉德?舒曼的故事。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廣東地區發生了三次逃港風潮。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逃亡是由本能驅動的,這些難民沒有政治目的,隻想獲得基本的安全。大饑荒和各種政治鬥爭,讓他們不斷的鋌而走險,很多人從深圳遊水過來,一些偷渡者表現出他們在匱乏條件下的創造力,他們在麻袋裏放滿了乒乓球,作為救生圈。他們中很多人的逃亡經曆,是被遣返,再結伴到來,隻要有恒心,他們總能最終到達香港市區。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在康拉德?舒曼的行動發生一年後的1962年,香港迎來了曆史最大的一次難民潮,在半年的時間內,超過三十萬人湧入了這個擁擠之地。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香港皇家警察尉遲信目睹了這一景象:“在35公裏的邊境線上,成千上萬的人由中國那邊走向邊界,活像一條條大蛇從‘中國高山'(梧桐山)蜿蜒而下。黃昏時分,已經有一大群人聚集,他們把自己組織成四五人並肩一列的隊伍,然後在本地民兵的護送下,推倒柵欄,走過來了。大多數是二三十歲的農民,也有老婦人和兒童。他們全都衣衫襤褸、垂頭喪氣、筋疲力盡,大多數人像是十分饑餓的。”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一位叫劉千石的逃亡者代表了典型的難民經曆。他在廣州附近的農村長大,因為父母經營小生意,他一家人被劃為“黑五類”。1963年,16歲的他躲在一艘漁船底層偷渡到香港。在爬到“資本主義”的岸上後,香港的燈光給了他難以磨滅的第一印象——“似乎特別明亮。”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這些從“社會主義”來到“資本主義”的難民,成為了香港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從產業工人到上市公司的老板,從報紙創辦人到工會領袖,他們締造了現代香港的繁榮和進步。一個不同的社會製度,讓人們的創造力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三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自由是不可分割的,隻要一人被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很少有人再記得約翰?肯尼迪1963年柏林牆邊的演講了,甚至也很難嚴肅地對待它——它不是冷戰宣傳的一部分嗎?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同樣,也很少有人會再去認真思考香港昔日的故事了。中國日漸強盛,它的榮耀早已遮蔽了香港的獨特性。至於40年前深圳河旁的悲劇,它是曆史早已翻過的一頁,沒有太多品味的餘地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我們生活在一個相對主義的時代,所有昔日確定無疑的價值觀,正遭遇質疑。隨著悲劇的淡忘,就連“自由”、“民主”這些基本價值觀也開始被忽略和嘲諷。進而,曆史感的消退開始流行。柏林牆與深圳河,這歐洲與亞洲的兩個小小的路標,提醒我們這一路走來是多麽的艱辛。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作者郵件是edmund.z.xu@gmail.com,他最近的一本書是《醒來——110年的中國變革》)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http://www.thinkershow.com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亞裏斯多德說:“政府存在的目的,是營造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1962年10月26日德國警察搜查了時政雜誌"明鏡周刊"的編輯部。發行人魯道夫·奧格斯坦被逮捕。該事件造成的影響一直波及到政治高層。

"我們國家存在一個叛國的深淵。"

這是聯邦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在聯邦議院的發言。1962年10月26日,明鏡周刊發行人魯道夫·奧格斯坦以及幾名主編和記者康拉德·阿勒斯因涉嫌叛國遭到逮捕。聯邦刑偵局搜查了該雜誌位於漢堡的編輯部並對其查封數周之久。阿登納的指責是:"您看,奧格斯坦具有雙重性性格。一方麵他通過賣國獲取利益,我認為這非常卑鄙!"

所謂的明鏡周刊醜聞是德國戰後曆史上最大的醜聞。納粹統治結束後,首次有出版社受到國家幹預,發表批評文章的記者遭到逮捕。該事件的起因是"明鏡周刊"在10月10日刊登了一篇名為"有限的防禦準備"的報道,文章談到了北約代號為"法雷克斯62"的軍事演習,文章作者、國防專家康拉德·阿勒斯在文中指出,阿登納政府有關核武器的國防草案存在嚴重缺陷。國防部長弗蘭茨·約瑟夫·施特勞斯應當對此負責。

另外文章還詳細描述了北約的軍力、裝備,以及軍隊部署。阿勒斯的分析主要依據專業軍事出版物,但這絲毫沒有影響聯邦檢察院總檢察長希格弗裏德·布巴克的決定。他根據檢察院和國防部的指示作出了不利於明鏡周刊的裁決,起訴書中所寫的理由是"叛國以及行賄"。在當時的聯邦議院特別會議上施特勞斯試圖淡化自己在警方行動中扮演的角色。

"我在10月16日至26日期間沒有參加任何會談,當然我們部門負責相關事務的人員一直在向我報告該事件的進展情況。更多的內容我就不知道了。我並不知道相關行動的具體方式,時間,涉及的人物或者其他什麽信息。"

但事實很快證明,逮捕阿勒斯是施特勞斯的授意,而且並不合法。內政部長赫爾曼·赫胥爾在聯邦議院承認: "顯然這裏所采取的方式,我必須說,是有一點兒超出了法律許可的範圍。"

"有點兒超出法律許可範圍"這樣粉飾太平的話是政治詭辯中的常用手法。在聯邦議院開會前,明鏡周刊事件已經演變成了阿登納政府的醜聞。明鏡周刊當時的社長漢斯·德特勒夫·貝克爾表示:"在政治上施特勞斯過問了一件自己職權以外的事。其結果是他不得不退出內閣。他過多幹預了司法審查程序的進展。"

1962年12月國防部長施特勞斯辭職,將近一年後,總理阿登納下台。在此之前,出版商,記者以及職工聯合會就一致決定支持明鏡周刊。德國媒體向國內外傳達了完全一致的訊息。聯邦德國很多地區出現了示威遊行,要求維護法製,保障新聞自由。明鏡周刊當時的主編施坦芬·奧斯特說:

"在明鏡周刊醜聞中,民主確實受到了威脅。國家通過法律手段對新聞自由進行了粗暴幹涉。奧古斯坦在監獄裏蹲了103天。這是所謂的反民主行為的標誌,嚴格說來,是侵犯新聞自由的行為。"

1965年聯邦檢察院認為明鏡周刊的文章內容並未泄漏機密,因而拒絕展開對奧古斯坦和阿勒斯的主要訴訟程序。對於施特勞斯,聯邦檢察院甚至認為"非法獲取權力以及剝奪他人自由"的行為屬實。不過明鏡周刊對國家機構侵權提出的起訴並未獲成功。

前社長貝克爾說:"不管怎麽說,明鏡周刊醜聞極大地促進了新聞自由,遏製了國家權力,雖然我們仍必須時常小心,避免這類事件再度出現。"

作者:Michael Marek/ 文雨

責編:葉宣
英二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謝盛友的評論:
價值如此重要
價值到底是什麽東西?
vwbeetle 回複 悄悄話 "媒體觀點未必是公眾觀點"

說的很對!
世界普篇現象,
美國做的很專業。

騙子最多的國家是中國,
騙子最精的國家是美國,
最近,德國有時會跟在美國後麵唬騙中國。























vwbeetle 回複 悄悄話 "媒體觀點未必是公眾觀點"

說的很對!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32842的評論:

價值判斷在先,世界大同。
s32842 回複 悄悄話 》“西方駐中國的記者們為何無法真正了解真實的中國”
西方駐中國的記者們非常了解中國的實情,有的比中國人都了解。現在又不是80年代,資訊交通這麽發達,怎麽可能不了解呢?但是報導發表與否,怎麽報導法決定權在主編,而主編的任命權在新聞機構的董事們,而西方新聞機構也就幾個老板控製,所以對中國的報導早已經定調,全球統一。另外作為記者,報導僅僅是一份工作,他必須按主編的意思寫。他不幹,有太多的人願意幹。你隻要仔細觀察記者們怎麽翻譯中國人原話,怎麽引用中文報導的技巧就應該明白。你聽到過中國領導人講話中強調和平嗎?至少我出國快20年沒有聽到過。這難道還可以用“不了解中國實情”來解釋嗎?
v202009 回複 悄悄話 媒體觀點是他們吃飯的觀點.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