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7)
專家論壇-每個人都要治「水」
小時候在家鄉農村生活,喝一口水井裏0.2升的水,就是消耗那0.2升的水,今天我們早餐喝一杯0.2升的咖啡,就不止消耗那0.2升的水,因為工業化以後,生產這杯咖啡需要更多的水。
當你在喝咖啡的時候,是否曾經想過,隱藏在這杯咖啡的「虛擬水」是多少?
培養虛擬水意識
英國科學家阿倫(John Anthony Allen)因為對虛擬水的研究,去年獲得了斯德哥爾摩世界水資源周大獎。他說:「虛擬水從人類開始從事貿易活動以來就一直存在,也就是說幾千年以前就有了。古羅馬人早就從埃及進口食物。」根據阿倫的計算,一杯咖啡,從它的生產、包裝到出口,總計要消耗140升的水,遠遠超過一個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每天直接消耗的淨水量。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簡稱WWF)近日的報告,德國人平均每天消耗5300升水。
資源運用不合理
著名地質學家範曉(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地質調查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在汶川地震後指出,地震除本身造成的災害外,還可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多種自然災害,直接摧毀村莊,還可堵塞江河溪溝形成堰塞湖、淹及村鎮農田,而一旦堰塞湖潰決,又可造成下遊洪水災害。
範曉近日再次強調,我們必須要帶有敬意地與水打交道。由於經濟發展,中國600多座城市中已經有440個城市缺水,很多地方的水都是受到汙染的。他說:「中國的主要問題是水汙染和高耗水量。目前,水資源的利用不合理,這是導致缺水的原因。如果我們繼續浪費太多的水和不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它將給我們的經濟帶來嚴重後果。我們不能影響水資源的規模,雨水和可利用的水資源是有限的,解決問題的一個辦法大概就是更有效率地利用現有的資源。」
建立永續發展觀
毀壞地球,你我都有一份責任。認真地培養自己的「虛擬水」意識,節約用水,在扭轉地球自然環境加速惡化中每天「貢獻」自己的力量。沒有水,就不會有生命。在我們這個地球上,水資源本來就很緊俏。因此,我們必須要學習珍惜使用這一重要的生命資源,尋找一種可持續性使用水資源的方式。
文章來源:2009-08-21 刊登於台灣《旺報》,同日《中國時報》(電子版)專家論壇 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據新華社報道,自7月底以來,中國北方遼寧、吉林、內蒙等地發生幹旱,農作物受旱麵積超過1.5億畝,數百萬人、以及數百萬頭蓄養的牲畜發生飲水困難。其中,遼寧、吉林遭遇60年不遇的旱災,半數農田幹枯。
"公眾與環境中心"負責人馬軍表示,盡管與年初的華北大旱相比,這次受災區域相對較小,影響人口較少,但兩次幹旱都反映出同樣的問題。馬軍說,這次旱災的自然因素是,有效降水少,溫度持續較高。而人為因素則在於,當地的一些"天然調節器",比如森林、草原、濕地,原本可以在降水不足的時候有所補充,但如今由於水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許多河流水量減少、甚至斷流,地下水水位不斷下降。
"比如這次吉林西部、遼西還有內蒙的很多地區,我們看到有相當多的湖泊、濕地,--當地叫泡澤,或者叫淖,以往有些是終年有水,有些大部份時間有水,但現在常常處於幹涸的狀態。這裏麵除了自然降水因素以外,還存在比如說過渡放牧的問題。比如說將草原開墾為耕地。開墾了就需要灌溉,要麽截取河流的水,要麽抽取地下水。本來地下水出露,就形成了這些湖泊。抽取地下水之後,水位下降,這些湖泊自然大部分時候就麵臨幹涸的情況。"
因此,馬軍提出應以"生態抗旱"的思路,取代迄今為止的"工程抗旱",比如修堤壩等。馬軍說:"工程抗旱在短期應急是需要的,但從長遠來看,恢複生態平衡、將自然的森林、草原、濕地,包括地下水能有所恢複,才是長遠解決之道。"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生態治水刻不容緩
中國19.5億畝耕地,有11.1億畝是靠天吃飯。因此,有專家認為應加大溝渠等水利設施建設,增加農田人工灌溉麵積。不過,馬軍認為,如果不注意生態保護,一味擴大灌區麵積,也是行不通的。
"比如說引黃河水的灌區麵積在不斷擴大,華北平原上開采地下水的灌區麵積也在不斷擴大,但是自然的水資源是有限的。超過了限度以後,就成為一種不可持續的灌溉方式了。長期來講,當我們的耕地變成了一片一片的綠洲,而周圍的自然植被卻不斷衰敗的時候,那也不是可持續的。"
與此同時,農業用水采取更為節約的方式卻是十分必要的。城市居民和工業用水也是如此。不過,恰恰是主要由工業造成的水汙染,成為影響抗旱的重要因素。
"比如今年年初大旱的時候,在河南、山東也發生過,麥苗就要幹枯了,其實河流就在旁邊流過,但是不能用。因為這些河裏流的水如果澆上去的話,同樣會對農作物造成致命的影響。現在,這種情況甚至開始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地表水向地下水蔓延。"
Bildunterschrift: Großansicht des Bildes mit der Bildunterschrift: 湖泊幹涸
目前,中國正在修建跨流域的遠距離調水工程--"南水北調",調長江、漢江之水,用於農業和京津等地城市和工業用水。馬軍說,過去50年,麵對水資源的挑戰,中國一直采取的主要方略就是試圖增加供給。而南水北調工程作為上世紀50年代就提出的宏大方略,可以說已經達到增加供給的工程解決措施的頂峰。
"如果我們不得已采取了這樣一個措施,去緩解北方已經極其嚴重的水危機,那麽我們必須同時意識到,首先我們已經達到了調水規模、調水工程的極限,因為這兩條渠道已經每一條都距離1200公裏了。我們恐怕不能再寄希望於從更遠的地方把水調到北方來了。二是,即便這些水調過來,也隻能滿足水供給缺口的一部份。"
馬軍表示,這意味著即使"南水"流到了北方的家門口的時候,人們將依然麵臨水資源短缺的局麵,依然要回到節約用水和生態治水的思路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