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民主政治是自作自受
[胡忠信] (2008-07-26)
邱吉爾帶領英國度過二戰危機,但戰爭一結束,選民就拋棄了他,因為承平時代不需要戰時領袖。邱吉爾引用希臘哲人名言:“一個偉大的民族,對其領袖是無情的。”
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也麵臨相同的命運,他成立“自由法國”抵抗納粹,戰後短暫執政後就下野,沉潛了十二年,迄阿爾及利亞危機才複出。戴高樂吸取曆史教訓再造第五共和,建立堅強中央政府體製,但1968年學運再起,戴高樂下野,退出政壇,人民對這位英雄兩度展現絕情。
自1949年以來,台灣政治呈現獨特的發展模式,蔣介石的獨裁體製基本上與北洋軍閥或歐洲法西斯主義沒有兩樣。蔣經國承襲此體製,遇上了民主政治的萌芽,經過多番較量以後,開放黨禁,為全麵民主化開路,蔣經國也因此奠定了曆史地位。
上任兩個月支持度降低
李登輝、陳水扁都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民主化與本土化同時推動,李登輝博得“民主先生”名號,但也留下“黑金政治”後遺症。陳水扁是最沒有包袱施行政治改革者,但自我中心,見識有限,八年執政下來將民粹政治操弄到極限,不但將民主運動的資產揮霍一空,還留下“貪腐、無能、惡搞”的形象,留待司法或曆史家一一加以清算。
馬英九打破了“外省人不可能當選台灣總統”的魔咒,以58%超高票當選總統,國民黨又掌控了四分之三國會多數,馬英九比李、陳兩位前任總統有更多優勢進行深化改革。但是,馬英九“為當總統而當總統”,既沒有明確的政治願景,又沒有強而有力的執行力,上任兩個月以來,性格弱點就暴露無遺,所有民調無不顯示,對馬英九的“不滿意度”已超過“滿意度”,支持度也隻有三成多,而中間選民的“不滿意度”由10%飆高到50%左右。上述數據就顯示,如同“李明博效應”,馬英九的領導力、執行力亮起紅燈,甚至衝擊到公信力。
7月中旬重創台灣中南部的台風,把台灣的治水執行力做了徹底的檢視,八年時間和1160億元的治水特別預算等於行同具文,一點都看不出成效。要求馬英九政府承擔一切責任固然沒有道理,但如同一個月前的釣魚台主權之爭,為什麽不見全國救災體係做出因應措施?為什麽政府當局老是慢半拍?何以雨災當天早上,馬英九還安排做健康檢查?無怪乎受災人民把怨氣出到巡視官員身上。經濟不景氣加上天災人禍,對馬英九的形象造成重創。
以邱吉爾、戴高樂的曆史功業,人民都對這兩位領袖展現無情的一麵。馬英九並無曆史功業,隻是蔣經國、李登輝執政時代培養的精英,站到了有利的位置,加上之前有陳水扁做為“負麵表列”,陳水扁的“貪腐”強化了馬英九的“清廉”,陳水扁的“惡搞”突顯了馬英九的“守成”,陳水扁的“強硬激烈”襯托了馬英九的“無所作為”。這種對比對馬英九的形象與選舉大為有利,但執政一上路,就麵臨殘酷考驗。
民主體製下的庸才
以“經濟總舵手”蕭萬長為例,選前“馬蕭配”形成加乘效果,證明民意望治心切,“九萬兆”成為亮麗的希望與口號,3月23日迄5月20日,社會充滿樂觀的願景與期待。但五二○後,蕭萬長就成為“沒有聲音的人”,成為徹徹底底的“藏鏡人”,不見任何意見的表態。“經濟總舵手”尚且如此,更何況精英人才是否能為馬英九所用?馬英九的決策思維以及決策圈子又是怎麽一回事?
2000年以來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加上朝野的無限上綱對決,以及媒體“第四權”的不斷擴大,人民是比過去任何時刻更嚴格且更挑剔地看待政治人物,電視政論節目對政治人物的批判,對人民的思考方式產生潛移默化影響,對陳水扁的嚴格批判,必然地轉移到馬英九身上。馬英九上任才兩個月就落到50%左右的“不滿意度”,每兩人就有一人對馬英九不滿,則是民主政治與“媒體洗禮”所造成的後果。
民主政治能造就邱吉爾、戴高樂式的英雄典範,但也有平凡無奇的薩科齊、小布什、福田康夫;哪怕很有可能當選下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完全沒有治理國政及外交經驗,也沒有人敢打包票他是不是能幹、出色的總統。這就是民主政治,它一方麵有政黨輪替、任期限製的偉大設計,但也要容忍平庸、無能的人透過選舉製度當選的領導人。民主政治也是自作自受,人民既然做了決定,就要概括承受一切,哪怕有怨言也要往肚裏吞。
回過頭來講,馬英九上任才兩個月,民調支持度就打了對折,連中間選民都跑掉一半,馬英九能不深自惕勵、找出方法來嗎?否則未來三年十個月怎麽度過?
·作者是台灣資深時事評論員
(資料來源:網絡)
(編輯:謝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