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媽媽給我送雨傘
童年回憶(5):送傘
作者:謝盛友
蓑衣是我們家鄉農村一種廣泛使用的雨具,主要由棕櫚樹的纖維或“好蕾草”(家鄉話)做成。雨天,家鄉人還要戴鬥笠才行。鬥笠又稱“笠帽”、“竹笠”,是一種以竹子編成的寬大帽子,並不是用完全竹葉製作,而是將成熟竹子砍成竹篾用以作為胎骨,再附上一層層的竹葉,並使用絲線固定,形狀似帽子,家鄉人幹農活時都有戴,輕便好用,用來遮陽避雨。
《詩•小雅•無羊》雲:“爾牧來思,何蓑何笠,” 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宋人蘇軾《漁父》詩:“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隨到處綠蓑衣。”
但是,若是很大的暴雨,蓑衣和鬥笠是不管用的。
記憶中兒童時的海南島,本身就是一本畫冊。如今六一兒童節,我在異鄉德國,心情一派寧靜和暢,我慢慢地翻閱我的家鄉畫冊。在鄉村的小道上穿著蓑衣的兒童,趕著牛群,將一管一管纏綿委婉的笛聲傳入我的耳鼓。而穿著蓑衣的父老鄉親在微雨中收割,把一篇一篇耕作文章呈現在我的眼前。
家鄉是平凡的,蓑衣是平常的,一種極不起眼的家用物什,與鐮刀、鋤頭和竹笠一起,組成家鄉的靜默與和諧。在風雨中勞作的家鄉人,是艱辛的、是愉快的。蓑衣注定是蓑衣,竹笠注定是竹笠,似乎與家鄉主人一樣無法逃避命運的擺布,無法擺脫生活的清寒。盡管如此,蓑衣一定與家鄉主人相依為命,享樂清貧。盡管如此,家鄉人的人生是愉快的。
在今天六一兒童節這安安靜靜的時間裏,我深深地陷入對家鄉蓑衣的回憶中。現代社會,況且身在德國,我多麽想擁有一件蓑衣,哪怕再粗糙的,我也萬分的滿足。然而,母親的那件蓑衣,還有那披著蓑衣的背影,此時此刻,深深地刻在我心靈的相框上,越來越近,不會走遠。
在那兒童時代,家鄉人幾乎每家每戶的牆壁上,都掛著一件或幾件蓑衣,還有鬥笠,極像一個正往牆裏走的棕色巨人。小時候經常聽媽媽說,蓑衣一定得和鬥笠配合著穿,要不然雨水從脖子裏灌進來,那就成了一隻落湯雞了。
我在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本來上午天氣好好的,不知道為什麽到了中午,刮大風下大雨,放學了,有雨傘的同學統統回家了,隻有我站在課室屋簷下,看著大雨,幹著急,本來下定決心,冒雨衝鋒回去。
大雨滂沱,突然間看見我母親頭戴鬥笠、披著蓑衣出現在我的眼前。個子矮小的媽媽,右手執一把雨傘,一步一步向我走來。我激動地大喊:“媽媽,我愛你!”
母親盡管蓑衣和鬥笠配合穿著,但是,大大的雨還是將水從媽媽脖子裏灌進去,眼前的母親就成了一隻落湯雞。
你肯定會覺得奇怪,為什麽我媽媽不撐起那把雨傘來擋雨呢?我媽媽不舍得,那是我們家唯一的雨傘,那是我外公在泰國,千裏遙遙給我媽媽的嫁妝禮物,我媽媽從來不舍得自己使用。
如今,蓑衣不在了,我大腦土牆上留存著深深的歲月烙痕,清晰可見。如今,媽媽不在了,媽媽卻變成了她七個子女的永久牌保護傘。
寫於2008年6月1日星期日, 德國班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