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2025 (7)
德國天才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 謝盛友
筆者聲明:筆者隻是以個人和兒子的親曆而平直地敘述德國教育的情況,再加上自己的一些感悟,絕對沒有故意貶低中國教育和歌頌德意誌的意思。關於德國的地理教育,德國的確是從家門口開始,再延伸到祖國的大好河山,比如萊茵河。我當時 看到了課本,的確是震撼,我沒有必要隱瞞我當時的內心感受,這與愛國和不愛國應該沒有什麽關係。德國教育給我總的感覺是,從實際出發、從實效出發、盡可能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德國長大的學生動手能力確實比國內的強。在這邊的小孩,學校和家長都教育他們,正確對待挫折。我的兒子,若他比賽失敗,他會感到心痛半天,但是,他絕對懂得往前看,他有自己獨立的人生觀,獨立的人生規劃和目標,這一點他絕對不會放棄。我個人的感悟是,教育小孩要跟兒子更多地做朋友,而盡可能少地做“父子”,也就是說,父子是平等的。兒子18歲以後,他的決定我100%尊重。
關於德國的“危機教育”(危機意思導向教育),我的親曆是,德國的課本和學校的教育是,德國地盤很小、資源缺乏,我們必須發奮努力,才能有競爭力。......
這,我兒子與我接受的教育也不同,我們小時接受的教育是,中國地大物博,中國人民勤勞勇敢,......。
我看到了,同樣有震撼,這與愛國不愛國也應該沒有關係吧。我在廣州中山大學的同學,有不少在日本也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他們跟我說,日本也是“危機教育”。我就納悶:難怪日本德國資源這麽缺乏的情況下,都成為戰爭發動者、都是戰敗國、都是世界上讀書量最大的國家、都是世界第二第三經濟大國。
這些,我都想不通。
關於德國小學四年級畢業,10歲就分流的利弊,幾十年來德國政界、媒體、學校、教育界、心理學界等年年討論辯論,最後還是堅持10歲分流。每次討論的結果:利大概是85%左右,弊大概是15%左右。國內的同行不要忽視了,德國到你成材之前均可以換跑道。我妹妹的女兒就是從職業預科換到實科中學,我鄰居很多的小孩都是從實科中學換到文理中學。
在文理中學的大學預科(Kollegstufe)的12、13年級裏,學生的學習任務非常重,除了體育以外,學生一般自己也放棄了音樂課和音樂訓練。我兒子是他中學交響樂團的第一小提琴手,到了13年級,隻有重大的演出他才參加。學校也願意這樣,可以讓更小的接班人進來。
但是體育課一定要上,畢業考試,體育不算入總分。13年級裏,平時的考試成績算畢業成績的30%左右。德國的考試非常的人性化,考英語的時候,我兒子生病,不能參加,可憑醫生證明再補考。
平時考試成績占30%,那麽70%靠畢業考試。畢業考試由兩門主科、兩門基礎科、一 門口試、一篇畢業論文(Facharbeit)組成。
一般情況下,每年的一月底必須交畢業論文,四月份開始考試,每個星期考一門,主科考試5個小時,基礎科3個小時,口試20分鍾。我兒子主科是物理、數學,基礎科是 德語、英語,口試是曆史。
考試成績為15分,主科加倍。但是換算成滿分是840分,再平均出結果:840=1,0;280=4,0。德國4分以下算及格,即可以畢業。
1,5以下的優秀學生到大學裏什麽專業都可以讀,德國現在還是醫學、心理學、法律對學生的要求最高。
我兒子考了總分1,2分,他不是很滿意,不過,他被選拔參加2008年6月17日的巴伐利亞州“天才基金會”考試。不過,我兒子還是決定要讀物理。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教育部每年給中學生舉辦“青少年科研”(Jugend forscht)活動,類似國內的青少年科技發明獎。學生一般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自己的項目,經費全是西門子或寶馬這樣的大公司讚助。我兒子三次參加,兩次獲得巴伐利亞州地區物理組的冠軍。獲獎了以後大公司和名牌大學就注意上你,希望你與之“發生關係”。這可能跟國內的情況是一樣的。
德國教育:天才
德國各個州都有“天才基金會” (Hochbegabten) 。“天才學生”一般由學校推薦,每年在三四月左右,也就是在文理中學畢業考試之前,在畢業設計(論文)遞交之後。學校是根據學生的平時成績而鑒定和推薦的。
每年的六月中旬,“天才基金會”舉行考試,考試科目包括五門,每門都是口試,每門12 分鍾,每門口試後,休息8分鍾,然後接著考。我兒子選擇:德語、英語、數學、物理、曆史。這樣的考試目的已經不是考驗學生的讀書成績,主要是檢驗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化解危機的能力,每1分鍾一個提問,答出答不出,考官(全部是中學畢業班的主科教師)照樣提問下去,最後由委員會評分評定。
“天才基金會”考試采用15分製,總分是75分,5門成績加總達到55分(任何一門都不能少於7分),即通過“天才”考試。成為天才的人,被送進“天才庫”,名牌大學、著名企業、著名研究所、獎學金基金會等,會自動到“天才庫”,找天才“發生關係”。
一句話:成為天才後,基金會找你。
我兒子考試結果:德語10分、英語9分、數學14分、物理11、曆史10。總分54分,差1分,所以沒有成為天才,他必須自己主動去尋找獎學金。學校準備推薦他去爭取阿登納基金會的的獎學金。
一句話:不是天才者,自己找基金會。
也就是說,每個州的教育部(廳)隻是給“天才”一個鑒定和榮譽證書,具體你是否可以獲得獎學金,能否到名牌大學,能否到大公司,還是要看你自己的本事。不過,話說回來,你有了這塊敲門磚,很多機構會爭搶著與你“發生關係”。
以下是我與一位國際尖端物理學家朋友的對話:
我:在大庭廣眾我有些話不好說,我真的很難過。我兒子和我太太心態比我好,他們比我有出息。你的話令我思考:按照平常的成績,他曆史、德語、英語都比他的同學好,可是口試失敗,值得安慰的是,我兒子不灰心。跟他玩的特別好的兩個德國同學成了天才,成績平時跟他一樣,可能真的是外國人(白人)的關係,盡管兒子是在德國生長。我有一些尖端科技朋友,他們說白人畢竟還是比我們中國人聰明,對嗎?今後我兒子的物理路,還是很艱難的。
他:謝謝你的信任,把你的心裏話告訴我。可能你也注意到了,在各個大領域裏,領頭的精英幾乎都是老外(白人),而且他們是真正的做得好,非常的優秀。很久以前我就開始想這個問題了。到底是否老外比中國人聰明呢?經過觀察思考,我的結論是:並不是老外比中國人聰明,而是中國人的教育(包括家教和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中國家庭裏,往往要求小孩努力學習,教育小孩聽話,循規蹈矩,而恰恰這點就限製了小孩的思想活躍和思維創造能力。在國外的小學,中學裏,中國孩子的成績往往在學校裏是名列前矛的,但是,這是有水分的。中國人的家庭重視學習,在家裏給小孩加了很多的功課,單調的過多的課外作業剝奪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他們學習隻是為了考試的高分,為了滿足家長及自己的虛榮心。而老外家庭幾乎是放任,小孩愛學就學,不愛學就算。小孩子願意學習,那是真正的有興趣,他們帶著興趣去學,思想就活躍,就開放,因而如果學校裏外國小孩成績好的話,那是真正的好,以後到了大學,再到了更高的領域,中國人在尖端上的創造力就顯得不如老外。但有一點,中國人學得很快,反應很快。
你的小孩在德國生長,他沒有來自中國學校的思想僵化教育,他的思維一定相對的活躍,事實上,你兒子做得是相當好了,你兒子的分數吃虧在語言上,而正常情況下,語言對你兒子來說都不是問題,隻是在那樣的考試下丟了分,所以說,你兒子以具備了天才的條件和素質,你不必擔心。當然,即使是天才,今後的路都會不好走,誰都是一樣。關鍵是要建立信心。我很高興聽到你兒子的心態還好,這就對了,就有希望了。你一定要把你難過的心情藏好,不要給兒子壓力,他現最需要的是鼓勵,尤其是來自你這個老爸的。
我:對!我一定要把難過的心情藏好。不是天才,今年秋天也進慕尼黑大學讀物理了。謝謝!為愉快人生幹杯!
寫於2008年6月19日, 德國班貝克
回答: 我們的教育問題在哪裏? 由 謝盛友 於 2008-06-21 00:56:55
以下是我從一本書裏看到的,這是讓我最感觸的話,我曾為此寫過一篇博客:
“我認識的科學家都是守法的公民,但是他們對權威卻抱著健康的懷疑態度,我們所受的教育就是不停地問“為什麽”。當然在質疑權威和法規時要守法。完全相信他人說教的人固然根本成不了科學家,什麽都不信的人隻會坐牢或過早的了結。我在羅徹斯特上大學時,經常半夜裏和一個朋友躲過看守去攀登那些正在修建的大樓。我們在發電廠遊蕩,還從內部爬上了那個兩百英尺高的煙囪。
“我說這些並非是為了炫耀,而是因為我覺得,對權威的有限度的不恭敬是一個科學家應有的基本素質。就我所知,所有優秀的實驗物理學家無不具備強烈的好奇心,那是任何“不得進入”的牌子都無法阻擋的。當然,搞物理學的人對於諸如“高電壓”,“輻射”,“液氫”這樣的牌子,還是比較恭敬的。”
"對權威的有限度的不恭敬是一個科學家應有的基本素質"
對於這樣的三者:權威這樣一個位置、位於權威這樣一個位置的人、及位於權威這樣一個位置的人的學問,所謂的不恭敬當僅集於最後者。
遺憾很多數人在有意無意地混淆著,都焦點於最後者的前者,或誓死保護,或用心顛覆。
這樣的很多數人通常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把最前者視為狗屎一般。
頂這個基本的素質!
這就比較麻煩,因為兒子讀書.謝謝!
好!
謝謝你的祝福!也恭喜你的兒子。
經常來看你的文章,寫的很好,謝謝分享!
為你女兒高興!
支持她!
你女兒準備讀什麽專業?
恭喜!
你女兒Abitur多少分?
我的女兒也是今年完成Abitur,但我們所在的州沒有你說的“天才基金會”這種待遇。她的四門課加起來已經超過55分了,可惜也沒有這種機會可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