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童年回憶(14):拾穗(圖)

(2008-06-13 02:15:49) 下一個



《拾穗者》



童年回憶(14):拾穗


作者:謝盛友


當我很小的時候,還沒有上小學,家裏如果沒有正常的家務活,夏收季節,媽媽肯定讓我和姐姐到田地裏拾穗。這樣的日子已經過了四十多年,我如今還記住。情況好的時候,我半天可以拾到半捆稻穗。我經常跟姐姐比賽,可是,我每次都輸於姐姐。
頂著海南的大太陽,拾穗工作有一定的娛樂。

後來,我長大了,在廣州上大學,我才知道,國際上有一個聞名的大畫家,小的時候跟我一樣,也有過拾穗的童年生活。不過,大畫家是拾麥穗。

1849年,35歲的米勒舉家遷往巴黎郊區的巴比鬆,在那裏度過他的餘生。他將風景畫的新突破帶入到人物畫裏,致力於觀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麵辛勤勞作、繁衍生息的人,盡量捕捉他在鄉間的所見所聞,哪怕是別人眼中極微小瑣碎的事物,米勒也富於感情地把它表現出來,銘記在心並強烈地傳達給別人。據說站在米勒作品麵前,多情的人會聞到野草和土地的氣息,夾雜著牛糞的味道,會對著畫麵上一個土疙瘩掉眼淚,而勾起對鄉村生活無限美好的暢想。

《拾穗者》便是最能夠代表米勒風格的一件作品,它沒有表現任何戲劇性的場麵,隻是秋季收獲後,人們從地裏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畫麵的主體不過是三個彎腰拾麥穗的農婦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麥垛。這三人與遠處的人群形成對比,她們穿著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體態健碩,談不上美麗,更不好說優雅,隻是謙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裏尋找零散、剩餘的糧食。然而,這幅內容樸實的畫作卻給觀眾帶來一種不同尋常的莊嚴感。米勒一般采用橫的構圖,讓紀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現在前景的原野上。三個主體人物分別戴著紅、藍、黃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為主色調,牢牢吸引住觀眾的視線。她們的動作富於連貫性,沉著有序,布置在畫麵左側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們顯得愈發結實而有忍耐力。或許長時間的彎腰勞作已經使她們感到很累了,可她們仍在堅持。盡管臉部被隱去了,而她們的動作和軀體更加富於表情 —— 忍耐、謙卑、忠誠。

我們是否缺乏拾穗者精神?拾穗者精神是什麽?我認為:勤儉樸素、認真負責、憐憫關懷。

Aldi是德國最大的超市,其老板是世界前十富,德國首富。1997年年底,我跟他們一位部門經理成為朋友,有一次,他對我說:“這些土豆,按照我們的質量要求,我們必須扔掉;按照我們的行規,必須在沒有人看見的情況下扔掉。我今天把它送給你,你太太在家裏可以挑選,大部分是好的,扔了好可惜,但是,你不能讓任何人知道!……”
這件事我一直記住,那土豆至今仍然回味無窮。

拾穗,若你不認真,不負責,你將毫無收獲。農婦在收割之後的麥田,勤快地收集掉在田裏的麥穗,就是認真、打拚、勤儉的素樸的寫照。米勒的繪畫得以跨過時空引起不同地理、文化、種族人士的共鳴,正是呈現了人性最高貴的情操。

《拾穗者》讓我想到了希伯來聖經裏的《路得記》(路得是外邦女子,和猶太婆婆回到以色列,因無以為生而在別人的麥田裏拾穗,地主還特別矚咐要善待拾穗者,甚至要求在麥田裏故意留下一些麥穗,讓別的窮人也能過活。

我們現代人是否缺乏拾穗精神?


寫於2008年6月13日, 德國班貝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