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我們是否忘記了奧林匹克精神?

(2008-06-12 06:47:15) 下一個




我們是否忘記了奧林匹克精神?


作者:謝盛友

我說過我是聽“敵台”長大的,那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哪怕到了1986年,我在湖北銅祿山工作時,還看到“嚴禁偷聽敵台,人人監督舉報!”的標語,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
給我印象更加深刻的是1987年,蔣經國先生開放赴大陸探親。那年,有一次我出差北京,坐火車從北京回長沙,同車廂裏就有兩位從台灣回湖北探親的國軍老兵,他們拿著台胞證到處旅遊。一位老兵的話我至今仍然記住:
我當年是一個小兵,幸虧同鄉是開船的,才能逃到台灣,如今已經老了,沒想到還有命回家看老婆。老婆在家裏幫助看管老家,當然已經嫁人了,是我村裏的堂哥哥,他們幫助我養育我兩個親身骨肉,都長大成人了,真不容易。……那位老兵說著說著,老淚縱橫。
我今天寫這些文字時,也是含淚書寫。

火車搖搖晃晃,我昏昏想入睡,突然間想起柏林牆,想起Schneider。
柏林牆就是冷戰的象征,1953年斯大林死亡,東柏林爆發革命,要求民主選舉、新聞自由和公平競爭,結果被東德和蘇聯的坦克鎮壓,西德為了紀念這場運動將6月17日定為德國的統一日(德國的國慶),將西柏林的一條大街命名為“六月十七日”大街。為了阻止不斷的逃亡潮,1961年8月12日至13日淩晨,東德政府在一夜之間築起這堵圍牆,它把柏林隔成兩個世界,一邊是社會主義,一邊是資本主義。這堵牆給柏林人造成的血淚創傷,收集於國際名作家施奈德(Peter Schneider)的“越牆者”(Der Mauerspringer)一書。1989年東歐社會主義集團崩毀,柏林牆也隨著倒塌,1990年10月3日拆牆,拆牆日的意義比6月17日的紀念意義更大,於是,統一後的聯邦德國政府將10月3日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

1994年,我在台灣大學與同學座談,他們問我“兩岸統一最大的障礙是什麽?”,我說,是台灣海峽。同學們笑了,而我是認真的。真的,什麽時候沒有台灣海峽了,兩岸就統一了。這道海峽是自然的海峽,也是思想的海峽。
我至今仍然記住,我繞道香港返回德國,大同盟的老師讓我幫他帶一個包裹,在香港時郵寄給他在湖南的親人。

2000年在悉尼舉行的千禧奧運。韓國與朝鮮這兩個分裂了半個世紀的兄弟國家,雖然還是分別競賽,但在開幕那天,世人都看見他們的選手,在統一旗幟下進場。在場觀眾都報以熱烈掌聲。這是奧運史上一個難得的佳話。 韓、朝自當年年中舉行曆史性“兩金峰會”後,半個世紀的仇恨與敵對,幾乎一夜之間煙消雲散。世人都把朝鮮半島的和解,視為千禧年的一個佳音。
 
我書寫表達,建議北京,促成2008年雙八節(即8月8日)北京奧運開幕式上,胡錦濤和馬英九雙雙出現,讓全世界在直播中都可以看到一個嶄新時代的誕生,讓全世界人看到北京奧運,看到新中國的成功!

什麽是奧運精神?《奧林匹克憲章》指出,奧林匹克精神(Olympic spirit)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 奧林匹克精神對奧林匹克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已故美國著名黑人田徑運動員歐文斯說:“在體育運動中,人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
  
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相互了解、友誼和團結,就是要形成一種精神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人們可以擺脫各自文化帶來的偏見,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與衝突,而是人類社會百花齊放、千姿萬態的文化圖景,從而使文化差異成為促進人們互相交流的動因,而不是各自封閉的藩籬,使矛盾成為互相學習的動力,而不是互相輕視的誘因。也隻有在這種氛圍中,人們才能打破各自狹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懷,去認識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領悟到各個民族都有著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創造力,學會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較客觀和公正的態度去看待別人和自己,虛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優秀成分,不斷豐富自己,從而使奧林匹克運動所提倡的國際交流真正得以實現。

我懷疑,我們真的忘記了奧林匹克精神。海峽兩岸是同文同種,真的,兩岸不應該有海峽。


寫於2008年6月12日,德國班貝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