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夜宿清音閣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於我哥哥謝盛良先生(海南日報副總編輯)
作者:謝盛良
八月,我到峨眉山遊覽。從萬年車場上山口,登山而行。雖然時已立秋,峨眉山依然一派鬱鬱蔥蔥,草木茂盛。離開喧囂、炎熱的城市,走在迂回蜿蜒的山道上,清風徐來,涼快愜意,時見翠鳥翩翩,或有絕壁流泉,看滿山奇峰怪石,嘉木異花,呼吸新鮮的空氣,聆聽百鳥縱情歌唱,寔在人生一大快事也。
前方傳來一陣又一陣的轟鳴聲。循聲而往,原來是峨眉山黑龍江、白龍江,在牛心嶺左右兩側,奔騰而下,山高穀深,急流穿石,震撼激射,似有千軍萬馬在呐喊,其聲音在深穀削壁間回蕩,動人心魄。
清音閣,就倚著牛心嶺而建,據說原先叫牛心寺,明朝洪武年間,廣濟禪師取晉代詩人左思《招隱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之意,改名為清音閣。閣前有接禦亭、牛心亭,亭兩側各有石拱橋,分跨黑、白龍江,橋下黑、白二水飛瀉湍射,宛如銀濤噴雪,映帶左右,飛花碎玉,其聲激越而深沉,充溢於林層山穀之間。雙橋清音,峨眉山十景之一也。放眼一望,隻見水清、沙白、草綠、山青,一幅多麽美好的自然畫卷;而古老的拱橋,雕刻精美,亭台樓閣,玲瓏雅潔,人工景物與自然山水相映成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讓人感歎不已。
“牛心”之名來源於牛心亭下一塊狀若牛心的石頭。這塊牛心石,屹立在亭下的說水潭中,黑、白二水夾奔湧之勢,長年衝擊,牛心石巋然不動,恰如中流砥柱。但見水擊巨石,濺起朵朵浪花,一幅噴雪拋珠的景象躍然眼前。水動山靜,動中含靜,山水融和,協調和諧,真是太美了。
不知不覺之間,天色向晚,我便在清音閣掛單(佛家用語,意思是寄宿)。清音閣不大,隻有一個大殿,殿上安放著佛像,香煙繚繞,清音緲緲。客房和僧人住所都在閣樓,大殿旁邊有一圓形門,通向齋堂(食堂)。齋堂左側窗外就是懸崖削壁,山色秀美。餐後回房間,發現房裏還有一位客人,與他交談,他說姓狄,是個中學教師,附近夾江縣人,不是來旅遊,而是來看望在清音閣出家的兒子,已經出家九年了。“你信佛麽?”我問。老狄說原先不信,但兒子出家後,時常來看望,而每一次探望,兒子都叫他參加寺裏的念佛、做功課,久而久之,對佛教有了一定認識。正說著,一個年輕和尚走了過來,老狄說這就是他兒子,法名慧如。我向慧如師傅了解峨眉山與佛教的關係,慧如師傅說佛教文化在峨眉山已經傳播一千多年了。佛教認為有情世間眾生平等,主張有情世間與器世間和諧共處,講究保護器世間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因此,僧人在深山密林中生活、修持,是峨眉山佛教廟宇樓閣、名勝古跡、自然山水的保護人。
慧如師傅一番話,震動了我的心,使我對佛教、對僧人有了新的認識。峨眉山作為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佛教僧人與社會各界一樣,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貢獻。
夜晚,我久久沒有入眠,月光照進窗戶,灑落床前,我仰望著月亮,任由溫馨的月光撫摸跳動的心口,漸漸地,心中一片寧靜、空靈。閣外,樹林茂密,風過山頭,林濤一浪接著一浪;削壁穀底,黑、白龍江不停地奔流,水聲晝夜不斷。“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我在靜觀默想,用心靈細細體會大自然的音響,體會禪門自在的境地。這時,我感到宇宙的奧秘、生命的奧秘,就藏在大自然的旋律中。
黎明時分,晨光初露,人在林間漫步,鳥兒在樹叢中飛翔,布穀鳥、百靈鳥、黃鸝鳥,很多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小鳥,滿山亂飛、鳴叫,那聲音或婉轉、或粗渾、或清脆、或尖細,真是百鳥爭鳴,百鳥歌唱,熱鬧非常。山中清晨,空氣濕潤,清新爽朗,走了約一個小時,臉上便濕膩膩的,就像王維詩所描寫那樣,“山行本無雨,空翠濕人衣”。
太陽升起來了,滿山鋪上金色的陽光,看雲蒸霞蔚,瑞靄層層,聽水聲清揚,林濤陣陣,我由衷地感到,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是多麽美好!是何等重要!
2006/08/30